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楚国一军中已出现拔河运动,称为"牵钩"。书云:"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由上可知,"牵钩"最初主要用以训练兵卒的作战能力。何谓"钩拒"?它是楚国水军发明的一  相似文献   

2.
唐陵神道石刻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道石刻在唐帝陵的意象中充当怎样的意义和功能?《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本无象字)。仪卫耳。"①表明唐人认为唐陵神道石刻表现帝王生前之仪卫。但是对此仪仗行列该如何理解呢?若以乾陵式石刻为例,解读的关键便在于神道南前四类石刻。  相似文献   

3.
倪泳 《江苏地方志》2023,(2):30-32+35
<正>现在流行的茶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茶道。对茶道形成和推广作出巨大贡献者,除了“茶圣”陆羽和“茶僧”皎然外,还有唐代泗州临淮(位于今江苏盱眙县境内,与盱眙县城仅隔一条淮河)人常伯熊。常伯熊,名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但可以确定他与陆羽和皎然同为中唐时期人。据唐代《封氏闻见记》和《新唐书》以及康熙《泗州通志》记载,常伯熊在临淮举行首次有历史记载的茶艺表演。[乾隆]《泗州志》云:“常伯熊,泗人,  相似文献   

4.
周筱赟 《史学月刊》2006,(1):124-126
唐人陆羽的《茶经》,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作,从“茶之原、之法、之具”数方面对茶叶的起源、栽培、采制做了全面的论述,成书后不久即广为流传,以至“远近倾慕,好事家藏一副”。(《封氏闻见记》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北宋陈师道在为《茶经》所作的序言中高度评价陆羽的贡献:“夫茶之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也。上白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中国人撰写的有关北欧地区的旅行记,主要有斌椿的《乘槎笔记》,德明的《航海述奇》,志刚的《初使泰西记》,洪勳的《游历瑞典那威闻见录》,徐宗培的《瑞典国记略》,以及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这些行记涉及的范围,有今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作者都是朝廷委派出国考察或执行外交使命的官员,而且其撰写行记的动机,都是要通过记述出行的见闻和感受,为清廷开展外交或国家政治变革提供参考。尤其是洪勳《游历瑞典那威闻见录》、徐宗培《瑞典国记略》达到了历史的高峰,透过这两部书,中国民众得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北欧地区尤其是瑞典和挪威的情况。这些行记预示着国人知识结构转变的新时代的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6.
锦鸿 《羊城今古》2002,(2):25-26
按《史记》、《汉书》未记陆贾筑城以待赵佗事,唐刘恂《岭表录异》但记越王冈、越台井、朝汉台而未记陆贾城(泥城);至清人张渠《粤东闻见录》及陈徽言《南越游记》,亦均未记陆贾城。正史言简意赅,或不赘疣,或有所隐。后世立言者虽或有所稗闻,然亦多谨慎,莫敢增益。殆至屈翁山著《广东新语》,每有记前人所未记,言  相似文献   

7.
<正>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了一批很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在这批文物中有五合墓志和一件墓志盖。笔者根据这些墓志,结合史籍文献对封氏墓群作出以下考证。 关于封氏墓群文物出土的经过,《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谓:“景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十八乱塚封氏墓群是在县城东南15里的地方,东北距安陵车站仅8里,属景县安陵区前村乡。墓群的南边是后村,西边是陈村,东边是小村,去墓群各有一里之遥。墓群比较集中,封土也比较高大……现在保有封土的墓还有16座……1946年景县解放前后,附近一带村民  相似文献   

8.
走南闯北时,在那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憩息,不难发现积淀了古代悠久历史的茶馆,不仅体现着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也泛起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茶馆正成为现代人丰富休闲生活,相互传播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茶馆,又称茶肆、茶坊、茶楼、茶室、茶社等。茶馆历史悠久,究竟起于何时?很难查实。不过,远在六朝时,江南品茗之风就很盛行,一些人崇尚清谈,以茶代酒。市场上出售茶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317—323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住市鬻之,市人竟买”。而开设茶馆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自邹、齐、…  相似文献   

9.
北齐封子绘及夫人王楚英墓志释文与笺证周铮1948年在河北景县出土了北朝时期封氏家族墓志五合,另有墓志盖一件。封子绘及王楚英墓志是其中的二合。关于墓志出土情况,《考古通讯》1957年第3期有其调查记,但对墓志内容则未作详细考证。封子绘墓志纵92、横89...  相似文献   

10.
《西域闻见录》异名及版本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西域闻见录》不同版本的分类、对比和考证,认为该书最早的书名和版本并非传刻最广的《西域闻见录》,而是《异域琐谈》。  相似文献   

11.
动物知地震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三十记有:“熙宁中(熙宁为宋神宗年号,1068——1077),少华山(又称小华山,在今陕西省华县东南.)崩,压七村之人,不可胜计.先是穴居  相似文献   

12.
竹化石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四记延安发现竹化石:章子厚在丞相府,顾坐客曰:“延安帅章质夫,因板筑发地,得大竹根,半巳变石.西边自昔无竹,亦一异也.”客皆无语,先人(按指《闻见后录》作者邵博父邵伯温)独曰:“天地回南作北有几矣,公以今日之延安,为自天地以来西边乎?”子厚太息曰:“先生观物(按邵伯温有《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之学也.”盖子厚早出康节(按指邵温的谥号)门下云.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年间的《西域闻见录》和晚清《圣武记》都是清代文人对西域史实战事的记述之书,虽同为清代文人,两书的叙述方式和情感抒发却各有侧重,著者所处历史背景导致了两书中关于同一事件的篇章有些许不一,笔者试比较《西域闻见录》和《圣武记》的异同之处,并试分析其原由。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6,(2)
明槃薖硕人的《词坛清玩琵琶记》是现存的全本《琵琶记》中,对元本改动最大的一种版本,在对《琵琶记》作了细致的考察后,找出其中的缺陷,采用"订曲改白"、"改换布局"的手法,对原作的结构、语言等作了删改,使得原本理妥事顺,更为精致雅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对外国的游览和了解,可推溯到一千多年前.其实,从客观上讲,唐僧到西天取经,也带有旅行的成份.因而,史书《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或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别传》和小说《西游记》,亦可看作是海外游记专著之始.《西域记》是由唐释玄奘(602—664)口述,释辩机编的,共计十二卷.唐释玄奘是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辩机为道岳法师弟子,曾参与玄奘译经,后被腰斩.书成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以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求法亲历和闻见的138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情况,共12万余字.范围西抵今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至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迄中南半岛和印度西亚一带.此书既是研究佛教、中国新疆和中亚、南亚社会历史与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也是窥见各国名胜古迹、风光风物、民俗风情的开山之作.书中所记阿耆(焉耆)、屈支(库车)和波谜罗川(泊米尔)、恒逻斯城(江布尔)等,多为史传所未载,有裨于唐西北民族与地理的研究.而且对摩揭陀国事叙述特详,尤为治印度史所必不可缺.现代学者对印度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  相似文献   

16.
李知玄《古塔记》是现存记录湘山全真禅师生平事迹的最早文献。经比较《全唐文·古塔记》《湘山事状全集·古塔记》二种文本,围绕所涉地名、籍贯、著述、禅法特色等六方面差异考证,证实《全唐文》所收《古塔记》实际上源自康熙《湘山志》,经过《湘山志》编纂者谢允复系统改编,远非李知玄《古塔记》原本。《湘山事状全集·古塔记》更接近李知玄原本,是反映唐代湘山全真和尚生平、禅法思想的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17.
<正>《白下琐言》是清代甘熙所著的一部笔记,专记金陵(今南京)掌故,内容上溯六朝,下逮明清,特别是乾隆、嘉庆至道光间的社会内容多有涉及,且“地属乡井则闻见较真,时非久远则流传可据”[1]1,真实可信,史料价值丰富,与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并称金陵“笔记双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同治、光绪之际,金陵开局修志,汪士铎、朱桂模、陈作霖“诸子索观是帙,佥云翔备,甄录最夥,于焉征信,洵乎不诬”[1]181。  相似文献   

18.
《邵氏闻见后录》卷第一记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改变了唐朝大臣和皇帝“坐而论道”: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指宋太祖)即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文自持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坐,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相似文献   

19.
《全宋文》漏收了张志行《斯敦像赞》《许孜像赞》《重建禅林院记》,方逢辰《横城义塾记》、《辛酉题名序》,曾贲《跋郡守郑仲熊帖尾》、《东阳县令题名记》,谢谔《东岳行宫开山记》,陈并《鲍公岩碑记》,贾廷佐《新安寺放生池记》,徐次铎《重修法轮禅院记》,乔行简《方猷生祠记》,许应龙《勅建张冲素处士祠堂记》等9人13篇,现予以补遗。  相似文献   

20.
已知的高句丽的语言资料主要见于金富轼《三国史记》,而中国史书也保存了一些宝贵的语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国志》所记“沟凄者句丽名城也”。研究者已发现,《三国史记》记高句丽地名最常见的“忽”,以及高句丽之“句丽(骊)”,都是“沟凄”之异译,其语源就是“城”。而高句丽之“高”,是高句丽语的“山”,在《三国史记》所记地名中常作“达”。因此“高句丽”的语源应该就是“山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