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9年9月,为了“备战”和“接受工农兵再教育”,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除了留下少数几个人搞“样板戏”之外,无论“革命群众”或“牛鬼蛇神”,不管老弱病残,都被“全锅端”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67岁的文化名人冯雪峰也佝偻着腰,戴着“黑帮”的帽子,同大家一起走上了“五七”道路。  相似文献   

2.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溢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中共过三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是1951年3月成立的。由三联书店抽掉一批干部,在文化部旧楼借几间屋子办公。冯雪峰只身从上海来京,住在该楼的一间小屋里,筹划创社事宜,入秋后,简陋的三…  相似文献   

3.
周会会 《文史月刊》2008,(12):59-60
有人说: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大主题。她的人生,历经磨难,劫后余生。虽然在她一生中三度结婚,但她心中,却始终埋藏着一份崇高的情感。坦率表白:我有了一次伟大的罗曼史1928年初,因为朋友的介绍,冯雪峰开始辅导丁玲学习日语。冯雪峰(1903-1976)是浙江义乌人,原名福春,笔名雪峰、洛扬等。  相似文献   

4.
曾参加过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名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  相似文献   

5.
陈漱渝 《百年潮》2022,(11):75-79
<正>冯雪峰是1927年革命低潮时期入党的老党员,1929年至1933年奉组织之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战线的领导工作。1933年秋由于身份暴露,冯雪峰暂离上海。12月底抵达瑞金苏区,先后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职。1934年,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上,1927年的4月12日,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屠杀,使上海、北京乃至全国,都处在腥风血雨之中,以致这个应该有美好记忆的春天,竟成为党史书籍中一个令人一看就能读到血腥味道的名词———“四一二大屠杀”。屠杀,使一些人倒下了,但也使更多人加入到被屠杀者的行列。在上海,19岁的大学生周起应,在北京,24岁的已颇有名气的湖畔诗人冯雪峰,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站到了镰刀斧头旗下。由相识到交恶1928年,冯雪峰离开北京来到上海,在柔石的陪同下拜见了鲁迅,从此成为鲁迅忠诚的学生和战友;而因白色恐怖失掉组织…  相似文献   

7.
8.
《百年潮》2000,(1)
楼适夷与周扬的通信 1979年楼适夷与周扬曾有一次关于冯雪峰的通信。信中所谈内容,对人们研究周扬、冯雪峰的关系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现将信转录于下并结合有关材料稍加说明。  相似文献   

9.
季音 《炎黄春秋》2005,(5):20-24
冯雪峰在上个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经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是人们公认的我国“鲁迅学”权威。可是,他的后半生却历尽坎坷,饱受苦难。他的遭遇,深深地打上了过去那个时代的烙印。长征路上的著名作家冯雪峰出生在浙江义乌南乡一个叫神坛村的山村,家里世代务农,他在九岁时才放下牛鞭,走进了学堂,是这个贫困农民家庭唯一的读书人。冯雪峰由于天资聪颖,外加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优良。小学毕业后,他背着家人偷偷跑到金华,投考金华中学,以第一名被录取。不久,他又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当地的浙江第七师范。读师范是有官费补助的,这就…  相似文献   

10.
《金史·地理志》卷24记载:“肇州……旧出河店也。天会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胜辽,肇基王绩于此,遂建为州。”可知金肇州治,原是辽时之出河店。然出河店之地望,多有学者以今松花江东流段,或嫩江下游段为鸭子河,进而引申谓其北岸为“鸭子河北”,而推定肇东八里城或肇源茂兴站南吐什吐古城为肇州。笔者据史料记载,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1.
季音 《炎黄春秋》2013,(1):35-35
近日,在整理旧书稿中,偶尔翻出了冯雪峰在1963年蒙难的日子里写的两首旧体感怀诗。这是作者在1957年那场政治灾难里,被逐出终生为之奋斗的革命文艺队伍之后,在内心极度痛苦中写出的。这两首旧体诗过去没有发表过,也不可能公开发表,它只在少数知心朋友间传读。我是在一个与冯雪峰同在上饶集中营里共过患难的战友那里读到的,并抄录了下来。虽然时光已逝去半个世纪,今日重读,依然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两首诗都写于1963年,一首是8月30日,题为《塞童》:天赐塞翁千里驹/塞童驰骋乐如痴/只因不学疏御术/立即颠身变缺肢/从此永除壮士籍/徒然怅望将军旗/男儿不得沙场死/祸福玄谈只自欺另一首诗写于9月18日,  相似文献   

12.
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曾是影响和震动文化界的大事,黎辛先生当年曾参与此案的处理,旋即受此牵连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成员,70年代末又参与了此案的审查和平反,他在《我所了解的丁玲、冯雪峰、陈企霞案件始末》一文中所披露的可谓内幕中的内幕。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一生坎坷,心中却总充满童真和豁达,不乏诙谐幽默,因而留下不少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14.
黎辛 《纵横》1998,(10)
1955年10月,郭小川与我调中国作家协会任正、副秘书长。林默涵告诉我,现在作协要加强领导,你去做副秘书长,只管文件起草工作,事务工作由别人做,你患肝硬化,可以多些时间治疗与休息。我自幼喜欢工作,从延安时期在《解放日报》做文学编辑起,深感文艺工作难做,我的理论水平、业务修养与党性锻炼都不够,难以适应。1955年被调到中宣部文艺处,我向张际春常务副部长表示,在中宣部换个部门工作,张际春说文艺处要你,是工作需要,先干一段时间再说吧。现在让我去作协,虽不想去,估计提意见没有用,又想,丁、  相似文献   

15.
黎辛 《纵横》1998,(12)
周扬的发言成了作协反右的信号 中国作家协会重新处理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件的党组扩大会,从1957年6月6日始,开了3次暂时休会以后,于7月25日突然复会,即召开第4次会议,会场由作协小会议室改到中国文联大礼堂。参加会议的人由四五十人扩大到二百余人。到会的有作协、文联、各协会、文化部、中宣部以及党外著名文艺家。  相似文献   

16.
黎辛 《纵横》1998,(11)
“舒、罗、白反党性质小集团”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1955年9月30日所作《关于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的处理意见的报告》的最后写道:“对其他犯有相同或类似错误的同志,责成他们在适当的党内会议上进行检讨,并根据情况作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裴高才 《纵横》2008,(9):4-8
1988年9月12日,一架从美国飞来的中国民航班机,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舱门开处,满头银丝,风度翩翩的胡秋原信步走下舷梯。胡秋原作为台湾"立委"首次冲破种种阻挠公开访问祖国大陆,被誉为"海峡两岸破冰第一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胡秋原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汪原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工作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卓有建树。他是我国第一个对中国古典小说用新式标点并进行分段的先行者,早在1920年就出了《水浒》的标点本,以后继续标点出《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十多种名著。解放后,他先后任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他翻译作品有高尔基的《我的旅伴》、《流浪人契尔卡士》以及《伊索寓言》、《一千○一夜》、《鲁滨逊飘流记》等外国名著。汪原放是我极为尊敬的老一辈的著名出版家。我们有三度同事之谊。他长我24岁,我一直叫他汪…  相似文献   

19.
20.
正冯雪峰是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和亲密战友,也是1930年代初期、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抗战后期,他经组织营救,从国民党上饶集中营保外就医,奉周恩来之召来到陪都重庆工作,在重庆生活了约两年零八个月。到重庆后,他遵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低调为人,勤奋做事,无畏面对国民党特务挑衅,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然而,他在重庆撰文所坚持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和耿直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