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三文谈了汉代注释书对句法关系、句型、句式、语义关系的表现,本文谈词类活用的表现.首先说明,“词类活用”是用的旧提法.汉语语法科学发展到现在,较为一致的认识,汉语词类跟句子结构成分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如动词、形容词做谓语外,还可做主语、宾语,名词做主语、宾语之外,还可做谓语.可过去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受西方语言语法的影响,认为动词、形容词的职能是做谓语,做主语、宾语是“活用”;名词的职能是做主语、宾语,做谓语是“活用”(有的更认为是词类“转化”,说这种用法的动词、形容词转成了名词,名词转成了动词).笔者称“活用”,不是肯定这一名称,而是用此名称指名词、形容词做主语、宾语,名词做谓语这些语言现象.在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做了主语、宾语,尤其名词做了谓语,意义就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汉代注释书也作了注释,清楚的表现出其产生的新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进行"是一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有如下解释:1.从事(某种活动):进行讨论、进行工作、进行教育和批评、会议正在进行。注意:"进行"总是用在持续性的和正式、严肃的行为,短暂性的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用"进行",例如不说"进行午睡","进行叫喊"。2.前进:进行曲。(《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743页)现代汉语书面语言"进行"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似乎所有的动词都可以与"进行"搭配使用。这种搭配在报刊、志书、年鉴中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3.
本对上古有代表性的十二部典籍中的“彼”进行了穷尽的调查研究,认为“彼”的称代用法和指别用法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功能,认为上古汉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是俱全的,其第三人称代词是自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办法是多个成份合作,各司其职,综合体现。即:“彼”(主要作主语,少量作宾语、定语)与“夫”(主语)、“其”(领属性定语)、“之”(宾语)等构成了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4.
“敖汉”的本义不是“老大”。“敖汉”最初以“鄂托克”名称出现于蒙古史籍里是在 1 5世纪中期 ,“敖汉”、“鄂托克”当时是察哈尔诸鄂托克之一。敖汉鄂托克人当初居住在今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及巴林左旗北部 ,其地为大兴安岭西南段苏克苏鲁山 ,亦即乌桓山 ,敖汉鄂托克依乌桓山得名。对以上说法需要做一番考证。《赤峰地名志》将“敖汉”释作“老大” ,① 大多数敖汉人也以为“敖汉”应释作“老大”。他们的根据是《蒙古游牧记》的一则记录 :“贝玛土谢图 ,子二 ,长岱青杜棱号所部曰敖汉。”② 以长子岱青杜棱号所部曰敖汉 ,作为“老大”的根…  相似文献   

5.
蒋立群 《文史天地》2002,(10):37-37
据查,“王八”一词已列入《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又作“忘八”、“亡八”,衍生出“王(忘)八羔子”、“王八崽子”、“忘(王)八蛋”等,现在则“乌龟王八蛋”一锅端,上了影视片,成了出现频率颇高的日常用词,但不知怎么总觉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6.
明清白话萆作多俗字俗语。有白话作整理过程中,由于不明俗字俗语,常常出现失校、误校、擅改的情况。本择取近年出版的明清白话作中有关校勘问题的二七例进行讨论,利用近代汉语俗字俗语知识辨其正误,明其所以。这样做,一是想还古书以本来面目,二是想借此说明俗字俗语研究对于校读明清通俗学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块”在做量词时有三种用法:1、用于块状的东西,。2、用于某些扁状或片状物。3、<口>用于货币,相当于“圆”。法语中表示“块”的量词众多,在翻译“块”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译法呢?这是汉法翻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汉语量词和法语量词的共性和个性,建议汉语量词翻译采取省略,对等翻译,根据搭配和词义选择不同译法这三种基本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汉语报刊媒体的标题常常出现动宾短语带宾语的句式。即“(Vt O1) O2”的句式。这种流行句式较少受到语法界同仁的注意。各类现代汉语语法专和现代汉语教科书也基本未加讨论。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在“双宾语”之阐释语中仅有这样一句话:“不过我们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观点,即把双宾语格式看成是述宾结构带宾语的格式。”  相似文献   

9.
李炳泉 《史学月刊》2004,(4):118-119
汉代“将屯”问题,至今已有多篇论文作了考述,但意见仍不一致;而汉代“将田”问题,因仅在晚出的敦煌悬泉汉简中提供了较集中的资料,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不拟对“将屯”和“将田”问题作全面论述,仅就“将屯”和“将田”这两个既相关又不相同的概念作一些辨析。  相似文献   

10.
"丘"非"乡"而为"里"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海燕 《史学月刊》2003,(6):123-124
~~ 名称 ?笔者认为 ,此处“丘亭”与“乡亭”的说法有类似之处。“乡亭”之名屡见于《汉书》 ,“乡”为地方行政组织的名称 ,则“丘亭”之“丘”是不是也可以作同类解释 ?故顾炎武《日知录》在此条下云 :“又必有人民 ,如今之镇集。”即顾氏以“镇集”释“丘”。再以息夫躬的情况而言 ,他为食邑千户之宜陵侯 ,虽被哀帝遣就国 ,怎能住到一个“空亭”、“野亭”之中 ?因此此“丘亭”之“丘”应为当时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之名称。另外 ,还有一条史料也可以为此提供佐证 ,《史记·高祖本纪》云 :“汉王……引水灌废丘 ,废丘降 ,章邯自杀。更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的句法功能问题。认为“厥”主要作定语,其次是作主语,偶尔作兼语;“其”主要作定语,其次是作主语;“之”主要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兼语。“厥”和“其”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两者是同义的新词和旧词的关系;“之”跟“厥/其”在句法功能方面则有分工。  相似文献   

12.
宇明 《文史月刊》2011,(7):64-65
中国的下级官员在上级面前,一般都乖得象小宝宝,许多时候甚至到了做“螺丝钉”的地步,他们知道违抗上级的命令,事情干得漂亮,不会落下个“好”字;一旦再出现差错,就等于一脚踏进了地狱。  相似文献   

13.
说“会”     
王绍峰 《民俗研究》2003,(2):160-164
“会”,在汉语中可以表示类似庙会、集市的意思,指人群大量聚集并进行商品贸易以及各种娱乐活动,《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这个义项,在《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会”的诸多义项只有第26条与此相近:旧时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祈年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会”的意义已经有了发展,并非一定与进香朝神有关,本文以为“会”的这个意义正是来源于“赶会”这个民俗,而赶会的民俗又源自佛教的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4.
孙红彬 《文博》2002,(4):24-29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提到“媒” ,如《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娶妻如何 ?匪媒不得。”再如《卫风·氓》“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婚姻中“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 ,如果没有媒的参与 ,只能无可奈何 ,否则 ,就会遭到社会的鄙视。例如 ,《管子》云“自媒之女 ,丑而不信”。一些婚姻礼法也强调媒的作用。如《礼记·曲礼》 :“男女非有行媒 ,不相知名。”如果发生未经行媒的婚姻 ,则当事人的家人就会感到脸上无光。齐襄公通太史敖之女 ,立为夫人 ,太史敖认为 :“…  相似文献   

15.
韩美林 《神州》2020,(4):81-82
《史记》中“所”字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汉语研究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古代中的语法现象应用范围较广,本文将围绕《史记》中“所”字的研究进行阐述,分别从指示代词、助词、其它词性以及结构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研究“所”字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圣福 《史学月刊》2004,(2):124-128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号召,“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成为妇孺皆知的“最高指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人们反思共和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笔者认为,这是把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7.
老蛮     
钮隽 《北京文史》2000,(2):41-43
“老蛮”一词在《汉语词典》中这样注释:“旧俗婚礼中搀扶新娘者,亦作‘老gan”。老蛮,是一行业,操此业者人数不多,均为中老年(40—60岁)妇女,有师,有徒。她们的前辈可能是由南方来北京的。  相似文献   

18.
1、There are a clock andtwo maps on the wall.(误) There is a clock andtwo maps on the wall.(正) 析:本句主语“a clockand two maps”虽为复数,但由于靠近谓语的a clock是单数,故用there is,这就是英语中的靠近原则。 2、Somebody areknocking at the door.(误) Somebody is knocking atthe door.(正) 析: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谓语用单数。如: Something is wrong withyour bike. 3、Kate likes swimmingwhen she was young.(误)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上/下”和泰语“????/??”均可用作动词。文章以对比分析方法为基础,对汉语和泰语动词“上/下”和“????/??”的基本意义作了对比,进而提出对该动词的更为理想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东汉学者赵岐著有《孟子章句》,该书收入《十三经注疏》,影响很大,常为学者引据。赵岐之名不少著作中写作赵歧,如《传统语言学辞典》有“赵歧”条,“孟子章句”条的解释中也作“赵歧”,《新型古代汉语》(巴蜀书社1993)148页、古代汉语》(黄河出版社1997)288页也都写作“赵歧”。在一些学术论著中也时见写作“赵歧”。歧、岐音同形近,必有一误,究竟何者为是?《后汉书·赵岐传》去:“赵岐,字■卿,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也。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以示不忘本土也。”岐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