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阶段赈济形式主要包括急赈、调粟、工赈和除害四个方面。急赈是一种纯粹的治标措施,也是灾害发生后最急切、见效最快的救济方式,亦是历代灾荒发生后统治者惯用的救济措施。急赈主要包括赈谷、赈款和施粥三种方式。调粟也是历代统治当局在灾荒发生后经常采用的措施。民国时期每遇灾荒政府也沿袭这一方式。调粟政策一般包括移民就食、移民垦荒和平粜三个方面。工赈顾名思义,即以工代赈。工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赈济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因而被认为是最合科学原则及最实用的救灾办法。相对于政府的救灾而言,民国时期社会义赈的表现则尤为突出和可贵。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与四川省、陕西省并列为我国近代灾荒最严重的三大区域,这种与同期中国其他省份相比较而言,发生灾荒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的局面与河南省的自身情况有关。这不仅表现在与河南省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及森林植被等自然因素相关联,而且更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有清一代,关于灾情的记录不绝于书,尤以台风、地震、水灾和旱灾对台湾的威胁较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台湾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荒发生后,台湾绅商即参与核实灾情,申报赈济,捐谷救灾,它对于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安徽省各种灾荒频频发生,呈现出无年不灾、多灾并发,灾荒种类多、以水旱蝗灾为主,灾害群发期现象突出,有灾必有荒,灾荒损失惨重以及天灾与人祸相互交织等特点。灾荒对安徽经济、社会以及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严重灾荒,政府和民间组织通力合作,互补短长,在灾荒的应对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经历了从古代货币演变为近代货币的转折。清朝政府在纸币发行初始,信誉良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中后期,由于列强的入侵,清朝政府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促使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制度演变成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货币流通制度,使中国的货币经济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货币经济,直至最后清王朝覆灭。同时它催生出一个近代中国货币革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满清政府为挽救江河日下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良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中,统治者在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然而由于没有处理好政治改革和财政问题,"新政"引发了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危机和严重的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改变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反而培植并壮大了反清势力,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黄晓红 《文物世界》2005,(3):32-33,31
清光绪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大规模传入中国,以瓷器、丝绸等为主体的外销品市场迅速扩大,生产日益繁荣。此时,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拯救危难中的封建王朝,并提出了“振兴实业”等经济政策,对旧的  相似文献   

8.
王璋 《沧桑》2015,(2):115-121
灾荒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因此,灾荒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地方史书的方志,保存了大量类型各异的灾荒史料,为我们研究灾荒史提供了极大便利。本文以山西府州县志为例,探讨了灾荒对经济、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官民在灾荒中的救助行为,进而对灾荒与信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方志在灾荒史研究中不仅是资料提供者,更是研究"指导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晚清清王朝统治者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重商主义"的传入,再也不能固守于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思想。一方面清王朝统治者不再承袭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开始采取措施改变经济政策;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危机,广大臣民纷纷身体力行投身实业,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述因素的动态叠加即构成对"晚清"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嬗变的原因解析。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安徽的灾荒救治(1927—193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以来,频繁的灾荒使农村处于破产的境地。1927—1937年这一时期,安徽灾荒连年发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使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面对灾荒,南京国民政府和安徽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使救灾程序和救灾措施逐步规范化。但是,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使灾荒救治的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11.
满族是清王朝的统治者,1644年随着清军入关,大批的满族人也随之越过山海关,进入到关内。由于河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并鉴于安全、经济等多方面考虑,大批的八旗子弟被安置在北京周围的地区,本文就河北满族人口最多的县——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的来源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2.
雷颐 《炎黄春秋》2009,(8):76-78
政治体制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制度,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政治体制也要相应改革,不然就会制约、延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统治者的“自我改革”,尤其涉及统治者的重大利益,所以阻力巨大、困难重重。面对这种局面,改革者的策略往往是先易后难,想以非根本性的行政体制改革代替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多少弥补明显已不合时宜的政治体制之弊。  相似文献   

13.
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直隶是晚清时期全国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位居全国之首。本文分三部分探讨了晚清直隶灾荒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及减灾措施。第一部分,主要以水旱灾为例,从其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来论述晚清直隶灾荒的严重性。第二部分,阐述晚清直隶灾荒不仅造成社会经济的衰退,人员的流徙或死亡,而且还引起了人们心理的震荡,从而造成了社会秩序的紊乱,激化了社会矛盾。第三部分,探寻晚清直隶减灾的措施,尽管减灾措施在传统的备荒救灾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总体上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程中的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满族,以满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人主中原后,他们主动接受并大力弘扬儒学为核心的汉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邮驿是中国古代邮驿发展史上最后的一个阶段。入清以来,贵州统治者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完善邮驿制度,为的是使邮驿系统发挥它高效、严密的作用,为封建帝国的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是,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尤其是西方信息传递方式的传入,贵州传统邮驿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最终被近代邮政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摆脱政治压迫和经济束缚而发动的一场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福州金融业仍旧延续了鸦片战争以来金融业发展的格局,依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接二连三的经历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庚申之变.这给垂死挣扎的腐朽清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添霜。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清朝统治者于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0年1月29日)发布上谕,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相似文献   

18.
<正>天地会,又名五龙会、三点会、三合会,其内部统称为洪门。它是清初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当时部分"反清复明"志士联合下层群众进行秘密反清的工具,是清朝统治者高压政策逼迫下的一种革命组织形式,曾广泛活动于南方各省,在反抗清王朝统治中起到很大作用。二百多年来,中外学者一直注意对它进行不懈的研究,某些方面取得了成果性进展,然发源问题,尤其是天地会创始人、创立时间、地点及立会方式等问题,众说纷纭,各执  相似文献   

19.
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诗歌反映社会面貌往往更加直接,更加清晰。在清朝晚期,不少诗人把自然灾害作为自己创作的重要主题,从各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水旱失时、灾荒频仍、哀鸿遍野、饿殍塞途的社会真实。 (一) 晚清时期,由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蹂躏,封建统治的野蛮黑暗,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复杂尖锐,社会秩序动荡混乱。这一切,无不极大地削弱了本来就极其脆弱的防灾抗灾能力。于是,灾荒的频繁,灾区的广袤,灾情的严重,就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突出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清季社会经济改革作一纵横观。纵,与数千年封建经济比,揭示其历史进步性;横,与日本同期的经济改革比,探求其成效不大的根本原因。一十九世纪中叶,积贫积弱的清王朝已成式微之势。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和大炮向中国古老、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了挑战。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颟顸腐败的清朝统治者先是“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拒绝为顺应世界潮流而进行任何改革;继而又屈服于侵略者的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