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为欢庆新千年第一个龙年,世界上不少国家发行了以龙为主题的龙年纪念币,以示对龙的崇拜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发行的纪念币,币面上均标有面值和中文“龙”字,均为该国的法定货币;发行的材质有金、银、镍;发行的地区涉及亚、非、美及大洋洲 (参见封三图 )。   亚洲除中国外,新加坡、越南和泰国发行了龙年纪念币。新加坡为金、银、镍币各 1枚。这是新加坡发行第 2轮中的第 8套中国传统剪纸生肖币。今年新加坡还首次发行龙舟图案的龙年金币 1套 2枚,形状八角梅花形和圆形,仅发行 688套。越南人民坚信他们是龙王与仙女的传人,发行…  相似文献   

2.
姚定范 《铁军》2022,(6):30-31
<正>南京市人防办下发的人防应急包中有一个伸缩式露营马灯,非常精致,功能齐全,让人爱不释手。提灯在手,浮想联翩,想起了我的老班长,他叫宣兴中。宣兴中,安徽舒城人,长我4岁,属龙。我在家中是长子长孙,猴年出生,从我懂事的那天起,奶奶就经常在我耳边絮叨:你是猴子,最喜欢跟龙在一起,你一生下来,我就在村里找个属龙的人给你做干爹。以后你长大了,要多跟属龙的人在一起,他们都是你的贵人。到了龙年,你就会有好运的。也许真的被老奶奶说中了,1976年我应征入伍,那一年就是龙年。  相似文献   

3.
龙年话龙纹     
门人 《收藏家》2000,(2):2-6
龙兆新千年在人类跨越千年之际,中国人也迎来了跨世纪的一个龙年。以龙年总结千年,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个吉祥的征兆。龙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一曲“龙的传人”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在亿万同胞的心目中,即或是在天涯海角生长几代的华裔,也以龙的后裔而自豪。这种认同,世代绵延,深入人心。中国——龙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龙年镌刻     
陶印:龙(采《金文》)陶印:龙(采《汗简*)陶印:龙(采《小篆*) 陶印:龙(采Ⅸ存义切韵”)塑印:龙年昌盛 塑印配陶印:龙兆吉祥铜印:龙年同乐越瞪一t_t蕾-^下..,.Il一,、,一{I.移肇~蘸~改革声中辞旧岁振兴中华(石夫篆刻)龙年奋进新年更上一层楼长治久安龙年镌刻@周又郎 @蒲永和  相似文献   

5.
申夏 《南方文物》2000,(1):119-120,124
人类的史册翻到了公元2000年,新千年之始又正值中国的龙年。佳节来临,祖国城乡到处是一派龙腾盛世的欢乐景象。龙年伊始,我们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龙”产生、演变历史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2000年恰是中国龙年,公元千年与龙年相逢,三千年一次,对于以“龙的传人”自谓的炎黄子孙说来,自然视之为喜上加喜。在这个当口,笔者有幸于不久前出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上海主办的“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聆听数十位学者谈龙,颇受教益。今不避鹦鹉学舌之嫌,摘其要者,奉献给未能与会之读者。由来已久的龙崇拜龙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但是,近代生物科学告诉我们,当今人们心目中的那种形象的龙,自地球有人类以来就不曾有过。它与地质年代中生代曾经繁盛并灭绝的恐龙是两码事。学者们认为,龙的…  相似文献   

7.
龙的形象并非空穴来风,其有因由,有传承,有故事,在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起源,融合,发展,翻开中国龙的历史,其形象之多变令人为之目眩,千种姿态,万般风流,既可作成庄严凝重的庞然大物,又可变为蜷体蟠结的小巧灵兽,在几千年的龙象演变和龙文化创作中,它始终不离各个时代所共同经营缔造的不同审美风格,1月18日至3月20日,首都博物馆在2012在欢腾喜悦的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年之际,推出以龙为主题的龙年文化大展,邀观众一同探索中国龙的足迹,寻觅龙的身影,发现中国龙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份因龙而生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8.
公元 2 0 0 0年是中国传统纪年中的龙年 ,也是被学术界公认的“中华第一龙”发现 13周年。为纪念“中华第一龙”出土 13周年 ,同时将龙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侨联、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侨联六家联办 ,濮阳市文化局承办的“龙文化与现代文明”学术讨论会 ,于 2 0 0 0年 4月 11- 14日在“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濮阳市隆重召开。参加大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 5 0人 ,大会共收到论文 45篇。现将本次讨论会的学术内容综述如下。一、龙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或者说 ,龙文…  相似文献   

9.
王恩 《贵阳文史》2009,(3):20-22
1976年是中国农历龙年,历史上称为“翻六十甲子,天崩地裂龙驾崩”。1月8日,周恩来总理离世;3月8日,吉林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雨;4月5日,为了怀念周恩来,北京爆发了天安门事件;7月6日,1月份还在向周恩来敬过最后一个军礼的总司令朱德元帅逝世;7月28日,天光闪动,大地轰隆,唐山发生大地震;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10.
1999年“世界旅游日”,“四川客家龙”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和中央电视台荧幕上第一次亮相,就博得满堂彩,使客家龙开始崭露头角。千禧龙年春节,以客家龙为“主角”的首届“四川客家火龙节”的隆重举行,使其再一次大展风采。有关媒体频频专版、专题报道,更使这一客家文化和中国龙舞艺术的奇葩成为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客家龙如此精采,为什么过去鲜为人知?它从何而来,它的发祥地、起源、演变和发展的情况又如何?客家龙与北龙、南龙比较,有何特点,  相似文献   

11.
What is time? This essay offers an attempt to think again about this oldest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by engaging David Hoy's recent book, The Time of Our Lives: A Critical History of Temporality, which proposes a “history of time‐consciousness” in twentieth‐century European philosophy. Hoy's book traces the turn‐of‐the‐century debate between Husserl and Bergson about the different senses of time across the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hermeneutics, deconstruction, poststructuralism, and feminist theory. For him, what is at stake in such a project 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cientific‐objective “tim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 temporality, “the time of our lives.” Hoy's approach is to organize his book around the three tenses of time—past/present/future—and to view objective‐scientific time as derived from the more primordial forms of temporalizing lived experience that occur i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ime. In my reading of Hoy's work, I attempt to explore how “time” (lived, experiential, phenomenological) can be read not in terms of “consciousness” (Hoy's thematic), but in terms of the self's relationship with an Other. That is, my aim is less to establish a continental tradition about time‐consciousnes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genealogy, phenomenology, or critical theory, than it is to situate the problem of time in terms of an ethics of the Other. In simple terms, I read Hoy's project as too bound up with an eg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sciousness. By reflecting on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Other rather than as a mode of the self's own “time‐consciousness,” I attempt to think through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emporality and its connection to justice.  相似文献   

12.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SCENIC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3.
<正>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准确说更是生命线,一条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线,置于茫茫的沙漠之中。埃及90%的人口,生活在这全国1/30国土的尼罗河畔。这条河见证了埃及古老文明的形成和兴旺,主导了两岸生灵的繁荣与衰落。跟随这条河,人们在历史的时空穿梭,跨过河上河下,遍看古代现代,游走神庙田舍,拥抱沙漠绿洲。我们在阿斯旺下火车,行李直接就送到斯蒂芬妮游轮了,我们要在尼罗河上航行三日,这是期盼许久的心念。有多久呢?算起来有40年了。自从1978年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  相似文献   

14.
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铮 《人文地理》1995,10(2):1-5
1人地关系的再认识"人地关系"是古老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种人地关系的认识观。"人定胜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正Though the Tibet boxing team might be rarely heard of,Sonam Norbu,a national master sportsman from the first Tibet boxing team with a weight of 52 kilograms,has won a gold medal for the 2011 National Youth Fight,a bronze medal for the 2012 National Championship,and another bronze medal for the 2013 National Championship.The Tibet boxing team is still young today.Asked why he chose to be a boxer,  相似文献   

16.
17.
18.
影响方言的地理因素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元  徐永山 《人文地理》1996,11(Z2):63-64
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中的山川、社会经济生话的方式、历史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移民的路线等,对方言的语文、语汇及其地理分布都有十分明显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次一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二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三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四结语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20.
THEDALAIANDTHEWEST¥//AuthoritativedocumentsrevealthattheDalaifledChineseterritoryin1959withtheassistanceoftheCIA.TheCIAhast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