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发展甘肃的旅游业,必须准确把握旅游消费的新的需求,重新认识我省的旅游资源。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之路。  相似文献   

2.
闭红 《旅游纵览》2015,(2):181-183
昭平犹如镶嵌在广西东部的一颗绿色明珠,境内的黄姚古镇闻名遐迩、茶文化源远流长、山水风光资源得天独厚,被确定为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之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品质,以山水作背景、文化为源泉、乡村唱主角、休闲奏主旋律,形成差异化发展,多方位、深层次开发昭平的旅游。  相似文献   

3.
喻双 《旅游纵览》2015,(3):201-202
发展县域特色旅游产业是实现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南县域特色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湖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在向县域特色旅游产业转化过程中应根据各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文化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色以培育特色旅游品牌价值,并融合当代精神与价值需求进行再创造与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县域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真正推动湖南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城市经济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在此趋势下,各地充分挖掘既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旅游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但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竞争越来越激励,因此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旅游文化,满足旅游人士的猎奇心理。因此,民俗特色旅游脱颖而出,成为当前旅游行业占据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民俗特色旅游的特征入手,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总结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优化措施,推动我国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民俗特色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九龙县正处于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旅游商品开发相对滞后,没有较系统的特色旅游商品规划。通过对九龙县旅游商品资源的调查与分析,系统规划出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为九龙县旅游商品开发提供借鉴,最终将九龙县特色旅游商品开发成为九龙县品牌旅游商品。  相似文献   

6.
寻求心理体验是各种类型旅游活动具有的共同属性,能否满足体验需求是旅游经营特别是特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特色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高层次体验需求。本文以沙漠旅游为例,从旅游者切身感受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沙漠特色旅游体验的形成机理来认识旅游开发及服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在现实状况下我国北方沙漠旅游发展的途径:树立一切从“旅游体验”出发的理念,贯穿于开发规划、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之中,树立品牌,扩大远程市场,使沙漠旅游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段东 《黑龙江史志》2013,(23):303-303
旅游产品是支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开发旅游产品不仅能对经济起到一个推动作用,而且能对旅游起到一个推广和宣传的作用。本文从广西毛南族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的现状和广西毛南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两个方面来论述广西毛南族民间美术文化资源旅游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文章首先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研究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再次探索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最后针对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持续性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旨在帮助广西更好地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关于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梅青 《攀登》2004,23(3):83-86
本文通过对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度、分布密度、类型和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青海旅游资源类型多、质量高,但具有开发程度较低、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知名度不高等特征.针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提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分层次进行,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本省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高原特色旅游.  相似文献   

10.
李翔 《旅游纵览》2016,(4):35-36
民俗特色旅游开发能够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需求,能够有效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要能够科学地进行民俗旅游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当前形势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旅游业。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要能够基于民俗文化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要能够探索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  相似文献   

11.
《旅游纵览》2016,(8):35-36
<正>民俗特色旅游开发能够满足游客不同层面的需求,能够有效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要能够科学地进行民俗旅游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民俗旅游的健康发展。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当前形势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旅游业。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要能够基于民俗文化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要能够探索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助推旅游业蓬勃发展。陕西神木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产业转型的现实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针对区域特征、经济发展和资源现状,发展特色旅游是神木经济转型发展的最佳选择。本研究分析陕西神木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神木特色旅游开发策略,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南水乡古镇在旅游发展中的同质化问题愈发凸显。基于此,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法等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在古镇形象、旅游商品、商业形式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文章结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和一些案例分析从历史地理、开发模式、商业经营等方面探究同质化成因。据此提出破解思路,精准定位,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市场细分,打造不同需求旅游线路;依托资源,开发多元旅游纪念商品等。  相似文献   

14.
秦川 《旅游纵览》2013,(2):115-116,118
柳州是国内有名"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人文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销售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至今仍然缺乏系统完整的分析与指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柳州特色旅游纪念品调查研究,对柳州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与分析,对创新开发柳州特色旅游纪念品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文明和人类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如何从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全方位开发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与现代丝绸之路的无限生机,使它与西部人文、自然景观及其文化旅游价值具有深广的开发前景应立足于西部的现实,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旅游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罗云利 《旅游纵览》2022,(14):145-147
在新增长理论指导下,要想实现广西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就需要从科技、人才和制度三方面努力。可借助科技创新为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智慧支撑和原动力,利用完善的制度规定为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构建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广西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区域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旅游资源项目的创意开发。  相似文献   

17.
汤文菲 《旅游纵览》2013,(10):198-199
广西资源八角寨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广西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探讨其资源评价及生态设计开发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对地质公园和资源县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并评价了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以此进行目标市场定位。而后根据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结合地质公园的实际情况从旅游项目和旅游纪念品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开发。最后,阐述了地质公园的发展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际旅游胜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只有突出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突出特色,本将通过对我省旅游资源的分析,就我省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提出几点浅见,与读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益敏  蒋睿 《人文地理》2010,25(6):131-134
旅游扶贫是解决旅游资源丰富型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怒江峡谷区是个区域性的特困少数民族地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决定传统的农业难以改变其贫困面貌。而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独特的峡谷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使怒江旅游扶贫成为可能。文章分析了怒江峡谷旅游扶贫的优势、劣势资源和机遇,提出怒江旅游发展应以乡村生态旅游为目标,开发特色旅游扶贫产品,发挥政府引导和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保栋 《旅游纵览》2013,(10):25-26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把民俗文化导入旅游,是广西宜州打造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然选择。广西宜州要全方位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实施一批民族文化开发重点工程和项目,造就宜州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氛围,加快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将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将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从而打造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