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儿”歌手,通俗地讲就是在“花儿”演唱上具有一定的天赋或造诣的人。“花儿”歌手这个概念对于确认“花儿”演唱者的身份是很宽泛、很笼统的。有的人唱花儿只是出于自得其乐与情感宣泄;有的人唱“花儿”则出于职业需要,那是他谋生的手段。如果从演唱者的身份上进行更细致的划分,那么便产生了民众“花儿”歌手与专职“花儿”歌手之别。民众“花儿”歌手,即在某些特定空间、时间里以自娱、会友为目的进行“花儿”演唱的歌手。他们通常是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目前也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民工和极少数市民中的“花儿”爱好者。因此,将民众…  相似文献   

2.
花儿,属于民歌的范畴。民歌是在甘、青、宁地区民间传唱的一种歌曲,叫法有几种,名字都带有山歌情趣。花儿,亦称“少年”,也叫“野花儿”、“大山歌”、“山歌”、“野曲”,是西北各族人民用心血浇灌和栽培的艺术之花。它既是一种民间文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样式,充满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宁夏花儿,是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六盘山花儿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花儿”(或称“少年”)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深受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等各族群众的喜爱。早在清朝初年,诗人吴镇就写下了“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说明当时花儿在西北地区已相当盛行。 花儿来自民间,其创作者是锄草的村姑、是走南闯北的脚户哥、是以血泪换取“光阴”的砂娃。他们“漫花儿”完全是率性而为,词句无不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因此,“出于情意之自然的流露”(陈望道语)的夸张手法便成了他们表达情  相似文献   

4.
“串班长”是莲花山“花儿”的词作者,在所有民歌对唱中比较独特,是身怀绝技的人,是“花儿”演唱的主心骨。常言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甘肃省康乐县是传唱洮岷“花儿”的重要县区,也是传唱洮岷“花儿”的“北大门”,康乐县歌唱莲花山“花儿”的优秀“串班长”很多。  相似文献   

5.
“花儿”永久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不唱了由不得自家; 刀子拿来者头割下, 不兄时还这个唱法。我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找到比此更为执著的热爱艺术的人了,他们竟然置鲜活的生命于不顾,视死如归,只为了能漫几声荡人心魂的“花儿”。这些祖祖辈辈生息于西北内陆的民间艺术家们,朝朝代代劳作于这一方蛮荒而贫瘠的热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很苦,也很穷,但他们却很欢乐,也很富有,因为他们拥有“花儿”——这朵在西北高原上长久盛开永不败落的民间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6.
青海花儿的品牌说,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全社会推波助澜,一个向往品牌、塑造品牌、推出品牌的热潮正在全省兴起,出现了空前的热烈局面,形势喜人。群众性的普及度大大提高。青海花儿不再是河湟地区的特产,而是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全省除青南高原纯牧业区以外的地区发展,特别是西宁地区和整个河湟流域,花儿热随着民间富裕程度的提升,成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品茗、朋友聚会、文艺演出、重大赛事,几乎各种大活动都离不开它。品牌热悄然兴起。区域性的竞争度盛况空前。花儿随着区域的不同,表现出内容风格…  相似文献   

7.
《神州》2006,(3)
多民族聚居的甘肃省,伴随着各民族人民长期的交融,形成了文化的独特形态和丰富内涵。“花儿”民歌、藏族的民族风情、东乡族的民间文学、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裕固族特有的传统婚礼等文化表现形式都极具特色;民间剪纸、傩面制作和香包刺绣等民俗艺术绵延不绝。有“天下第一鼓”之  相似文献   

8.
“花儿”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民间歌曲,它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昌吉等广大地区,地方特色十分浓郁,风格鲜明突出。它是中国西北本土文化的显著标志。就青海“花儿”而言,其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同青海高原的地域环境,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习俗,尤其是语言特点等分不开。元明以后.世居于河湟地区的藏族与陆续移民来的汉、回、蒙古、  相似文献   

9.
市场呼唤“花儿“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青海的百科全书,它发展的轨迹,客观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时代的独特性。因此,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打造“花儿”品牌,全力推动“花儿”走向市场,逐步形成产业,从而为青海的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是“花儿”学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花儿”产业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花儿”学要找准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坐标。“花儿”研究要引导“花儿”发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花儿”学不仅包括理论研究,而且有“花儿”的演唱与发展,应是一个稳定、完整、科学的体系。几次“花儿”研究热表明,每一次的“花…  相似文献   

10.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多为即兴创作口头传唱,流淌着底层劳动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喟。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儿”这种民间艺术,以无比姣妍的花朵怒放在西北大地上,其歌词和曲令,也得以不断改进和创新,日益呈现出内容丰富、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本文作者以较多的篇幅和文字论述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花儿”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和变化,观点新鲜、资料翔实,供爱好“花儿”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苍莽的西北高原,旅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经验:远行困乏苦寂之时,一曲突然而发的高亢悠扬、深沉苍凉的“花儿”,会如焦渴之时的一瓢清泉水,饮之沁心,品之提神,倏觉精神抖擞,一切烦忧便化解为身外的烟云了。不了解“花儿”,就不了解中国的大西北。这话说得并不夸张。不了解“花儿”,你便少了一个了解大西北风俗民情和高原人气质、才情的窗口。“花儿”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西北高原民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花儿”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宠爱,几乎是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对在黄河、洮河的陡浪上疾行的勇敢的筏子客,“花儿”…  相似文献   

12.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歌曲种类很多,有“花儿”、“宴席曲”、“喜歌”等。其中,“花儿”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花儿”是山歌。除平日在山间、田野传唱外,每年四月,麦苗发青时节,各地都要举行“花儿”会。人们欢聚一起,支起白帐篷,进行唱歌比赛。即兴编词,一问一答,对唱如流,相持两三日。土族“花儿”格式以四句式为多,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表达实意。另外,还有“拦腰斩式”及三句式。土族“花儿”最明显的民族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土族“花儿”调令有“好花儿今”、“杨柳姐令”、“马营令”等。…  相似文献   

13.
“花儿”,是流行在祖国大西北的一种山野民歌,也是整个西部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歌.西北“花儿”就其流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格律、不同特色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太流派.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杨 健)6月26日,2017中国·青海第八届老爷山“花儿”会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幕. 本届“花儿”会活动分“花儿北川魅力大通”“绚丽北川多彩大通”“唯美北川古韵大通”“风采北川相约大通”四大板块,包括开幕式文艺演出、老爷山上刺玫花“花儿”新秀大奖赛、原生态“花儿”演唱会、河湟皮影优秀剧目展演、老爷山朝山盛会等11项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许智范  刘禄山 《南方文物》2006,1(1):103-112,85
民间契约文书包括民间契约和其他民间文书,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民事交往及经济交易中所订立的各式契约;(二)与各式契约活动相关的、民间收执的各类票据书证之类;(三)族谱、诉讼状、碑铭和家书之类的各类民间私撰文书。民间契约文书细致地反映了历史上民间生活的真实面貌,是官修“正史”之外的珍贵的“民间正史”。20世纪中期以来,其价值日益受到国内外人文学界的重视。江西民间契约文书存世数量较大,文书种类齐全,内涵丰富,真实、细致地体现了江西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点,是一座丰厚的学术资源宝库,具有重要的发掘价值。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广泛传唱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盛行于甘肃临夏自治州与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的莲花山一带。“花儿”,又称“少年”,属“山曲”、“野曲”,曲调或昂扬激越,或婉约悠扬,是绽放在人们心头的一朵心花。 “花儿”的历史久远。像其他少数民族、边远地域的民歌一样,“花儿会”也与庙会紧密结合,融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十分繁盛。据莲花山“花儿会”调查组调查,“在方圆一二百里范围内,共有74场花儿会,每年自农历正月十五开始,一处接一处,一场接一场。五六月份最多,十月初一方告结束,时…  相似文献   

17.
李国顺 《攀登》2007,26(4):221-222
国家"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启动,为青海花儿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契机。要做好花儿文化生态的保护,应当在对传统花儿、花儿会等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对花儿生态系统进行人为调控,使得花儿文化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河湟“花儿”和河湟民族民间射箭活动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是唇齿相依的孪生兄妹,射箭没有了“花儿”和“拉伊”的陪伴,就像歌唱缺少了乐器的伴奏,有了激情四射的射箭,使“花儿”和“拉伊”长上了飞翔的翅膀。河湟地区的民族民间射箭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有地理标志的,这个地理标志首先表现在河湟地区的地域自然特征和历史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9.
张家川“花儿”是我国世界级非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独具特色,成为地域标志性民歌。文章在对张家川“花儿”深入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与保护中由于“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时代挑战和生存困境等问题加以梳理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作者认为,活态传承与自我革新、产业转化与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公众文化自觉是改善张家川“花儿”传承与保护困境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0.
提起“燕子李三”的名字,许多人都听说过,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神偷”、“飞贼”、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中所描写的“燕子李三”,与真正的“燕子李三”有很大出入。实际上,在全国有两个民间传说中的“燕子李三”:一个是河北的“燕子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