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碑刻以真书与隶书为正格。自沙门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以来,继之者僧大雅集右军书刻兴福寺碑。据《铁函斋书跋》云:“古今碑刻集右军书见诸载记者凡十八家。”集王书以外,如李北海等大书家相率以行草书碑,遂成碑刻之变格。惟终属少数,行草书碑视真书碑尚不足百一之比。今于传世碑刻拓本中拈出数种以举例说明集王右军书圣教序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磊 《文史天地》2014,(7):47-49
正坐落在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是自隋代起历朝皇帝祭祀南海神祝融的场所。庙内现存两块明朝嘉靖皇帝御赐的碑刻,一块是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御祭南海神求赐子嗣文》(下称求子碑),另一块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御祭南海神谢赐皇嗣文》(下称谢子碑)。乍一看,两块碑刻的联系十分紧密,前者是皇帝祈求南海神赐予子嗣,以承继大统,后者则是皇帝喜得龙子,向海神谢恩。  相似文献   

3.
《南宫令宋君为敕建僧尼二寺碑》校勘记傅振伦编者按我国的书法,在经过了秦篆变汉隶的重大演变后,自魏晋南北朝始,又开始了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如果说汉代是由篆变隶的重要时期,而隋代,则是由隶变楷的重要时期,隋代遗存的各种碑刻,就是反映我国书法这种演变、嬗递...  相似文献   

4.
正史晨碑史晨碑,隶书,刻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原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1996年移至曲阜孔府西仓之汉魏碑刻陈列馆。史晨碑为两面刻,俗称前后碑。碑的阳面刻前碑,即《奏铭》,全称《鲁相史晨碑祀孔子奏铭》,是鲁相上奏朝廷的奏文,后附四言铭文十二韵,是一种典型的公文体裁。后碑刻于碑的阴面,全称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  相似文献   

5.
在武威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址.名叫“永昌路故城”。在距城1华里的南面屹立着2块通高6米多的巨石碑刻.其一名曰《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民国时移置武威庙保存),简称高昌王碑;其二名曰《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这座古城及碑刻虽在我国古代有它的一段辉煌历史,但今天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东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以下简称《乙瑛碑》),是我国古代碑刻中素负盛名的优秀书法作品之一。宋代以来迭经著录,唯欧阳修《集古录》称《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洪适《隶释》称《孔庙置百石卒史孔龢碑》,郑樵《金石略》称《司徒吴雄等奏孔子庙置卒史碑》,均是异名同碑。碑高约2.6、广1.28、厚0.24米。碑文为隶书,阴刻,十八行,满行四十字,第八行首"制日可"三字提高一格。文终刻"宋嘉祐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后汉锺太尉书"楷书跋文。碑两侧刻有缠枝花纹间以灵芝形纹。碑载孔子十九世孙孔麟,请置百石卒史一人,掌管孔庙礼器。鲁相乙瑛书言于朝,  相似文献   

7.
《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1984年,我们在吴县通安乡青峰村,发现石刻一方.青石质,高143.5、宽68厘米,额趺已失,碑体完整,个别字迹已漫漶,碑文阴刻竖行楷书17行,满行55字,碑右首行镌“龙柏亭记”,碑左下侧落款:“王稚登撰长洲杜大绶书郡人陆士仁篆额镌刻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该碑虽是一方始建阳山龙柏亭的记事碑刻,但碑文却涉及到王稚登的籍贯、出身等历史问题,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碑是当时声著吴中的王、杜、陆三人合壁而成,又是一方书法艺术珍品.原石现已镶嵌在吴县文管会无梁殿碑廊,供人观览.  相似文献   

9.
南宋《平江图》碑保存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即宋代苏州文庙旧址内,它与《天文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合称“苏州文庙四大宋碑”,在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称为“苏州文庙内宋代石刻”。《平江图》碑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是苏州城(当时为平江府治所)的一幅石刻平面图,由郡守李寿朋主持  相似文献   

10.
《表忠观碑》是浙江著名的古代碑刻,是苏轼全面公正评价“天堂杭州”奠基人吴越王钱镠的历史见证。在西湖历史文化遗存中,《表忠观碑》又是动荡时间最长、搬迁次数最多的古代碑刻。作为表忠观的至宝,却长期与表忠观分袂别离,此中缘由与境遇在历代文献资料中罕见记载,后人评说又各持己见,令人迷惑。本文试图从《表忠观碑》历史变迁的角度为其正本清源,以期真正体现该碑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郑和航海史料中,碑刻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在现存的碑刻中,南京《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简称《南京天妃宫碑》)又占有突出的地位。最近,《南京天妃宫碑》的所在地下关区有关部门,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帖》编辑出版,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黄德宽 《史学集刊》2003,(2):102-104
隶定古文始于汉代。伪孔安国《尚书序》对隶定古文的起因有明确记述。《序》曰:“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注解传述人》所记大体本此,并指出壁中所得之书有《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为隶古写之。”陆氏又于卷三之《尚书音义》上注曰:“隶古,谓用隶书写古文。”这些记载基本反映了“隶定古文”这个概念的由来。楷书通行之后,以楷书转写古文也称为“隶定”,所以一般学者所称的“隶定古文”实际上即指用隶书或楷书笔法转写的古文。“隶定古文”虽然是始于用隶书写定的孔壁先秦古文典籍,但是真正的孔氏隶古定体经书我们已无缘见到。传世的隶定古文情况相当复杂,有的是后人据传抄古文而隶定,有的是由隶古定本辗转流传而来,有的则是来自对新发现的古文资料的隶定(如汲冢古书),也有的是取自后人所仿写的古文的资料。历代字书、韵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1,(4)
陈恭尹有"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之誉,他的隶书主要取法《夏承碑》和《曹全碑》,并能自出新意。但是,研究他的隶书成因,仅靠现有文献和墨迹难以具体说明。本文尝试以《夏承碑》《曹全碑》在明末清初书坛的地位、明清易代之际广东书坛的特殊历史际遇为背景,结合陈恭尹的交游、遭遇、天赋才情等进行探析和推演,分析陈恭尹隶书对清初广东书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邹亮 《江苏地方志》2023,(4):41-44+76
<正>《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收录了常熟洞泾桥(又名陈埭桥,在今常熟市张桥镇东北)邹氏10块碑刻文字,成碑时间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光绪二年(1876)。10块碑刻分别是邹鸣鹤撰《常熟邹氏义田记》(道光二十四年)、李兆洛撰《华西邹君记》(道光年间)、  相似文献   

15.
《同州圣教序》碑是西安碑林石刻藏品中的重要书法名碑之一。通高414,宽117厘米。上为螭首,下为四方形盝顶台座,台座四个侧面各浮雕三个雄健强壮的大力士。形制特殊,雕工精致。碑文楷书,为唐太宗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撰《序记》的全文。碑阴为北宋至民国期间各代的题跋共十二条。碑侧刻蔓草花纹,纹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碑额为隶书。  相似文献   

16.
<正>2001年11月28日,河间市文化局在城北三十里铺征集到明代碑刻两通,其中一通为明嘉靖二十三年所立《崇德城记》。碑为青石质,碑座缺失,碑身残断为两截,残高180、宽90、厚27厘米。圭首,碑额篆书“崇德城记”,碑首及两侧线刻卷云纹。碑文为楷书,24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博物馆现存碑刻中 ,有一通清代“马站牛站”碑。该碑原存南阳县石桥镇 ,196 4年移至市博物馆保存。碑呈长方形 ,碑身已断裂为上下两截 ,下部字迹剥落 ,漫漶不识。碑通高 14 4厘米 ,宽 55厘米 ,厚 12厘米。碑文楷书 ,文 4行 ,存字最多的行 14字 ,共存 4 7字。文为 :“马站牛站 ,累死穷汉 ,极为   , 行……更换。我今去后 ,再若报尔 ,执 告……院。期于尔等 ,永久为愿。顺治十二年十月吉旦 ,东昌  溥……。”该碑刻立于清顺治十二年 (公元 16 55年 ) ,立碑者籍贯东昌 (今山东聊城市 ) ,“溥”为顺治进士 ,时任南阳府推官任克溥。…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7,(1)
户县重阳宫内有一块题"唐吴道子戏笔"的明代线刻碑,俗称"钟馗捉鬼图"。本文根据其图像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及碑刻、墓室壁画、传世卷轴画等图像资料,论证该碑刻的原始图本可上溯至北宋年间,可能为现今所见最早之钟馗图像,反映了"钟馗样"在唐宋时期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冯吾现洛阳古代艺术馆,是收藏陈展古代石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洛阳传世和出土的古代石刻造像、碑刻、墓志1200余件,现将几件北朝造像碑分别介绍于后:一、北魏常岳造像碑因该碑造像题记中有“佛弟子常岳”者,故定名为常岳造像碑。碑呈长方形,...  相似文献   

20.
《司马芳碑》是1952年在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修下水道时,偶然被发现的,随即入藏西安碑林.因只存碑身上半截,且裂为三块,通常也称《司马芳残碑》.对此碑的研究,已故段绍嘉先生有《司马芳残碑出土经过及初步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段文),已故杨励三先生有《司马芳残碑》一文(以下简称杨文).两篇文章均考定碑主司马芳即史籍中司马懿之父司马防,这一点迄今未见有异议.他们的分歧在于,前者认为此碑刻立于东晋时期,后者则认为此碑为北魏遗物.大概,段文发表得早,其“东晋说”便先入为主,几成定论.各种出版物中,凡述及《司马芳碑》年代者,或曰东晋,或曰晋(权威的《陕西省文物志》该碑条下,还将其年代定为西晋,不知有何依据).笔者在不久前出版的《石版文章——历代碑刻琐谈》一书中,也犯了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毛病,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