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郊外历史上分布有大量土墩,这些土墩大多是从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家族墓地。谢家坟是其中的一处墓地,共埋葬有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30座。这批墓葬中出土的墓志,反映了朱氏家族从宋、元至明代的变迁,包括墓主生平、籍贯、职业、家庭情况以及村庄、地名的变化等,为研究苏州地方历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浙江嘉兴大坟遗址的清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坟遗址位于嘉兴大桥乡南子村,西距市区19公里,在平(湖)嘉(兴)公路的北侧,周围分布步云、垗墩、雀幕桥、蒋庵等遗址(图一)。这里是河道环绕的一个三角形地,东侧中部有一高墩,俗称大坟,现东西长约70、南北宽约60、高2米多,1980年文物调查时发现,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89年9月,由于砖瓦厂取土,遗址遭到破坏。在东端不到3平方米的残存土墩里,清理了一座良渚文化墓葬,编号为M1;后又在西端断面上清理了一个残破的土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青浦福泉山遗址,从1986年12月至1987年春进行第三次发掘,又发现新石器时代嵩泽文化墓葬1座,良渚文化晚期墓葬4座,战国墓1座,西汉墓29座,共出土遗物600多件。进一步证明,福泉山这一土墩是四千多年前良渚晚期堆土筑墓时形成的。 尤为重要的是,在良渚文化晚期大墓的西侧,土墩偏西的中心点,首次发现良渚文化建筑遗迹。遗迹呈不规则状的圆形,有三组红烧上块堆积。这些红烧土块类似低温烧制的砖块。在附近地区还铺有红烧土屑块,上盖一层介壳末。这一遗迹的结构以及同良渚文化晚期大墓的关系,有待于进行整理和深入探索。 1987年1月,江苏、浙江的考古工作者曾赴现场进行考察,认为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以  相似文献   

4.
1998年6月,为配合京珠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京珠公路考古队孝感市考古组对三汊镇公路段吴家坟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历时半个月,清理大型土坑合葬墓1座,编号M1,出土了一批丝织品和饰物。现将清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一)。图一 吴家坟墓地位置图一、墓葬形制及葬具墓葬位于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建增村大刘湾南50米处的土墩上(旧称吴家坟)。南临浐川河,四野开阔。土墩面积约1200平方米,高出四周田畈1米。墓葬位于土墩的东南部,封土堆已夷平。墓前原立有青石碑一通,现移小胡湾前的堰桥上。经实测,石碑长1.7、宽0.7、厚0.18米…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500~3000年是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也是太湖流域礼制发展演变的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出现的礼制遗迹有祭祀性质的土台,礼制遗物出现陶、玉并重的礼器组合现象,鼎、豆、壶成为陶礼器的固定组合,小玉璧、小玉镯可能为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雏形。崧泽—良渚转型期不仅孕育了良渚文化的礼仪制度,并且对良渚文化礼仪制度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南通市市区通往狼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公路旁,有一座傍河而立的土墩,称为倭子坟。倭子坟高约25米,南北各延伸长约39米。倭子坟原为明代防范倭寇时作联络用的烟墩,相传因埋葬部分倭寇的尸体而被称为倭子坟。  相似文献   

7.
江苏金坛茅东村牯牛墩土墩墓为一大型馒首形土墩,时代为西周晚期。土墩内部发现小墩子3个,墓葬、器物坑和灰坑各1座,是典型的"一墩一墓"式土墩墓。墓葬为"人"字形木架结构,墓室外围剥离出多根尚未完全腐朽的炭化木柱,墓道内也残留多处柱洞痕迹,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夹砂陶和泥质陶器等。土墩墓封土呈现向心形辐射状分区堆筑现象,封土里还发现"草包泥"遗迹。  相似文献   

8.
2010年6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苏州姑苏区谢家坟土墩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至明清墓葬三十座。其中三组夫妻合葬墓为元明时期朱氏家族墓葬,出土有墓志、印章、陶礼器等随葬器物。三组墓葬均出土有墓志,明确记载了墓主之间的亲属关系。三组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苏州地区元明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和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9.
江苏金坛茅东村牯牛墩土墩墓为一大型馒首形土墩,时代为西周晚期。土墩内部发现小墩子3个,墓葬、器物坑和灰坑各1座,是典型的"一墩一墓"式土墩墓。墓葬为"人"字形木架结构,墓室外围剥离出多根尚未完全腐朽的炭化木柱,墓道内也残留多处柱洞痕迹,出土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夹砂陶和泥质陶器等。土墩墓封土呈现向心形辐射状分区堆筑现象,封土里还发现"草包泥"遗迹。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在江苏省江阴县石庄乡高城墩发现一批良渚文化玉器。经调查高城墩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土墩高出地面约8米,现呈椭圆状,东西长约60、南北宽约35米。发现的5件玉器均出于土墩的西南处,现分述如下。琮 2件。透闪石琢制。琢磨精细,器表光亮。一件高6.1、上端宽7.5、下端宽  相似文献   

11.
杜佳佳  王根富 《南方文物》2010,(4):120-132,142
"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以明确,才能确保研究走上正轨。文章从"土墩墓"的名称问题、"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问题、"土墩墓"研究中的"分研究区"问题等等诸方面,对土墩墓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土墩墓"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江南地区商周时期流行土墩墓,其大型土墩墓与中小型土墩墓有不同的发展演变规律。本文根据近年发掘清理的32座大型土墩墓资料,对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标志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鸡笼山石室土墩群位于江苏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东鸡笼山山脉上,是一处东周时期的石室土墩墓群。D1是土墩群中最大的一座,它的发掘揭露了大型石室土墩墓的建造过程,丰富了对石室土墩的认识。石室内地层叠压关系的发现证实石室存在"多次利用"的情况,不仅还原了石室土墩墓的建造与历史上的使用过程,而且明确了石室土墩墓的建造初衷。  相似文献   

14.
苏南土墩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南部,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平原地区,常能见到象馒头状凸出地面的大小土墩,且这些土墩又常成群连片地集中出现。这些土墩大多数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古代墓葬,也就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墩墓”①。这类土墩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石块垒砌墓室的土墩墓,称之为“石室土墩”②,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山巅及浙江北部太湖之滨;另一种是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称之为“土墩墓”,遍布于苏南地区。本文所要讨论的是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③。这些土墩墓是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15.
略论苏南土墩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夫 《东南文化》2001,(3):27-39
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化遗存,它与同期的吴越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要课题。土墩墓为一墩一墓、土墩封土层内含有祭祀器物堆、大部分墓有熟土坑及葬具存在。  相似文献   

16.
<正>土墩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在北美考古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土墩建造者之谜被逐渐揭开,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北美古代印第安人才是土墩遗存的真正主人。土墩考古的探索历程体现了现代考古学的产生过程,也见证了北美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与进步。北美土墩,指的是古代美洲人在不同文化时期营建的形态及功能各异、明显隆起于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堂子山土墩石室墓的发掘情况,对清理的5座土墩墓作了分期断代,认为其大致年代为:第一期是西周早期,第二期是西周中晚期,第三期是春秋早期,第四期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通过分析此次发掘的5座土墩墓,还说明了石室墓是在土墩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形式上优于土墩墓。而且从墓葬的规模及随葬的器物等方面,也说明了此时期的吴越地区,社会发展已落后于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良渚文化的中心在太湖流域,太湖流域的原始文化从早期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是良渚文化神徽产生的时间条件;太湖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是良渚文化神徽产生的空间条件。由于这一地区的人对频繁发生的洪水的恐惧,从而把雷神作为天神来敬仰,这正是良渚文化神徽的真正内涵,这种信仰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朱墓村遗址良渚文化水田堆积中浮选—水洗出少量木炭和植物种子。其中炭化水稻的绝对数量、出土概率和标准密度均属最高。较多湿地或水田伴生杂草(如酸模叶蓼)的存在应与栽培行为相关。植硅体分析显示水田堆积的"上层"部分作为古水田的长期实际使用遗迹。植物遗存的种类和含量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朱墓村遗址温暖湿润类草原和湿地景观。良渚文化时期水田的利用程度和农业生产的强烈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蓝田四吕"是指活跃于北宋时期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人。吕大防官至宰相,主持元祐政坛八年,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则先后从学于张载、二程,与关学、洛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四吕的著述宏富,在经学、史学、金石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部分著作还有开创之功,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化学术都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年代久远,历经战火,散佚严重。本文根据现存文献资料记载,对蓝田四吕的全部著述逐一进行考辨,以便对四吕的学术成就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