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中岳庙门前500米处的太室阙,是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由吕常等人在汉代太空山庙前建造的神道阙,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汉三阙”之一。太室阙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阙身除刻有文字外,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法雕刻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羊头、斗鸡、犬、避免、赡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象五十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6)
正太室阙,位于河南嵩山太室山南麓中岳庙门前的中轴线上,是庙前的神道阙,分东西两阙。两阙结构相同,皆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阙上刻有铭文及各种人物、动物、树木形象,其中三处铭文皆位于西阙之上(1)(图1)。西阙北面上方是元初五年吕常造石阙铭,即太室阙铭。铭文阴刻隶书,二十七行,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辽阔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数量可观的汉阙。它们是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芦山樊敏阙,忠县丁房阙,夹江杨公阙,德阳上庸长阙,新都王稚子阙,梓潼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和边孝先阙,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赵家坪东无名阙和西无名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这些都是东汉遗物。其中李业阙兴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是现存汉阙中年代前早的,比著名的河南登封太室阙还早八十多年。渠县有汉阙六处,是全国汉阙最多的一个县。1983年2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又发现东汉  相似文献   

4.
1、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六公里的嵩山南麓。该塔建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平面十二角形,高约四十余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嵩山三阙(即登封县城东四公里中岳庙前的太室阙、登封城西五公里的少室阙、登封城东北三公里万岁峰下的启母阙):均建于东汉,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座阙高约四米,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周身雕饰画像和图案,並有阙铭。  相似文献   

5.
核心价值概述 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所辖登封地区内,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遗产区面积825公顷,缓冲区面积14940公顷,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该组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历史建筑.  相似文献   

6.
正汉嵩山三阙铭嵩山三阙系汉太室石阙、少室石阙和开母石阙的合称。此册嵩山三阙铭乃清人吴广霈旧藏本,签题"汉开母庙三阙刻石全文精拓本",署名"剑叟珍藏"。此册高53、宽35厘米,乃藏者以原拓粘于乾隆高丽纸上毛装而成。开本阔大,墨色黝古,朱印斑斓,题跋累累,展卷即觉古气袭人。卷端有吴氏自跋云:"此拓以余旧藏刘燕庭先生卷子本细校之,虽觉神采稍减,而以视别得沈均初家藏旧拓及姚伯  相似文献   

7.
黄怀信 《文物》2012,(1):77-79,93
清华简《耆夜(音舍)》记"武王八年"戡耆(黎)还归,在"文大(太)室"举行饮至礼的情景,既明《尚书》"西伯戡黎"的具体时间,又补文献相关典礼之阙,有重要的史料与研究价值。文中出现的五首诗皆有明确作者,是珍贵的周代诗歌,对研究《诗经》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是以《蟋蟀》诗与今本对读,可知今本经由后人改造,今本不仅整齐文句,改变内容,而且  相似文献   

8.
"阙"是我国古代王都宫门或者城门之前的装饰建筑形式,是悬挂法令之处。阙最早出现在西周,直至春秋时期,只有周王室与鲁国的城门之前才有这种形式。战国时期,"阙"成为各个诸侯国都城门之前的建筑。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按照魏阙的样式"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冀,先秦时期指晋南;文中所说的"冀阙"就是立在魏国旧都安邑宫门之前的阙。从此我国古代的"阙"又有"冀阙""魏阙""象魏"之称。  相似文献   

9.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约7公里处的姚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为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所建,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两阙相距12米。东阙残损严重,主阙斗拱层以上的阙额、阙檐、阙顶和子阙全部散失,不能恢复原貌。西阙现状基本完整,现人们所称的高颐阙,系指西阙而言。高颐阙由32块紫红色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在长2.55米,宽1.65米,高0.45米的船形基石上堆砌成有扶壁的重檐五脊式的石质建筑。主阙13层,子阙7层,由于阙是建筑在未作基础的地面上,加之地震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阙基下沉、阙体倾斜和开  相似文献   

10.
双杨府君阙,在夹江县城东南10公里甘露乡双碑村。俗称“双碑”:一为杨宗阙;一为杨畅阙。阙高5.07米,宽1.37米,两阙相距1.29米。由阙座、阙身、阙盖、阙檐、阙顶等组成。形制甚古,风蚀严重,阙面龙虎图案及斗拱等,仅能辨其梗概。  相似文献   

1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在四川省雅安市东郊的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八公里的姚桥。 高颐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右阙已残,主阙斗拱层以上和子阙均为早年散失。仅左阙(包括子阙)完整。阙的方向是面东南而背西北,它是我国现存的石阙中,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质建筑。阙前左右有圆雕石兽一对,称“天禄、辟邪”,即“天赐其禄,辟除邪恶”之意,兽全长170厘米。  相似文献   

12.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李国华汉画像石是汉墓、祠堂、阙等为死人服务的建筑中刻绘图像的石质建筑材料及画像石停的特称。汉墓,汉代人称之“千万岁室”①;石椁与汉墓具有同等效用,是死者灵躯安附的天堂;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所”②;阙则为“天门”...  相似文献   

13.
中岳汉三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宝重,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底)。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一项成就。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所以,这种成双矗立的建筑物称为阙。这种建筑形式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4.
高颐阙位于四川雅安市郊姚桥乡汉碑村。汉故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颐阙现为一保护整体、有墓、兽(圆雕雌雄辟邪一对),阙为双阙,均为子母阙。墓阙相距160余米,两阙相距13.2米。东阙残,只剩座和阙身,阙顶为后世仿制,两阙完整。阙为仿木结构石质建筑,由台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母阙砌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绵阳平阳府君阙维修技术及相关问题曹丹汉平阳府君阙,在绵阳市北郊四公里的芙蓉溪仙人桥畔川陕公路右侧,是建于东汉时期的一对石阙,为全国有名、保护较好的汉代石质建筑物。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将该阙的建筑结构及其在这次维修复原加固工程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汉阙是汉代建筑中封建皇权的象征,关于出阙问题,关于平阳府君阙、边考先阙、成都出土的王君平阙,以及李业阙的真伪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邓代昆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上发表《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一文(以下简称《邓释》),对《成都文物简讯》1980年第2期所刊石湍同志的《成都东郊发现了汉阙石刻》一文报道介绍1980年7月间在成都东郊明代墓葬里作为抵墓门之用的两块东汉石阙,“认为它们绝非是原配,而是各自失去了配偶的独阙”,并提出“将甲阙称为‘王君平阙’,乙阙称为‘王文康阙’,将甲阙石刻刻铭称为‘王君平阙侧’,就其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来考释。我这里对于《邓释》所说甲阙的名称和乙阙的年代,试谈一些浅见,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市南 1 2公里的伊河两岸的崖壁上 ,这里古称“伊阙”。《水经注·伊水》云 :“两山相对 ,望之若阙 ,伊水历其间北流 ,故谓之伊阙矣。”约自隋炀帝时 ,遂称龙门。伊阙山地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工程则肇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公元 493年 )的策迁洛阳。其创始窟即是名为“孝文窟”的古阳洞 (旧称“石窟寺”图一 )。本文仅就孝文帝与古阳洞的营建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图一 古阳洞石窟龙门古阳洞的开凿年代就是龙门石窟的开创年代。这是目前学术界一致的看法。但对古阳洞的确切创始之年 ,至…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01,(1):46-46
为唐太宗李世民建立武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六匹战马什伐赤、青骓、特勒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在636年被太宗诏令刻石后列置于昭陵北阙,即为“昭陵六骏”。六骏都有太宗亲题赞语,由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相传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稿,后世称为“三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