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天国与上海:1860年6—8月─—李秀成、洪仁玕的外交活动王庆成太平天国在庚申十年即1860年春击溃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后,确定了东取苏、杭和上海的御前决策。6月2日,太平军克复苏州。8月,李秀成亲率三千人进兵上海,遭英、法军队的打击,失利退回。本...  相似文献   

2.
1860年5月11日,太平军高层将领在天京召开军事会议。洪仁玕与李秀成就太平天国后期的总体军事战略布局达成共识,李秀成率兵东征苏常沪。事态进程中,二人之间不仅对上海战略地位重要性的判断产生了差异,也在以何种方式占领上海、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处理等诸多方面存在分歧,产生矛盾,凡此均导致上海战役未能完全展开,而丢弃上海,又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后期运势。  相似文献   

3.
常熟忠王报恩牌坊碑究竟为何而立?这个问题在批判李秀成伪降说的一些文章中,虽然稍有旁及,但是都远远沒有解決。因此,要想进一步揭露所谓李秀成“爱民”的假象,非得继续弄清常熟忠王碑建立的真相不可。众所周知,常熟忠王报恩碑并不是什么“人民对李秀成的爱戴”,而是其部将钱桂仁等在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二月建立的。这块碑建立之时,正是太平军在打垮清政府江南大营以后,相继克复苏、常、杭、湖地区,这是革命力量在东南一带大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太平军从象州回师紫荆、金田的原因,“招齐”说曾风行一时。该说主要源于《李秀成自述》这句话:“天王到金田之后,移营上武宣东乡、三里,招齐拜上帝之人,招齐武乡之人,又上象州招齐拜上帝人马,招齐仍返金田新圩。”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感到它不能自圆其说。这主要是:太平军“上象州招齐拜上帝人马”后,与“仍返金田新圩”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史界历来认为,石达开自杨韦内讧回京又逃出之后。到再次回天京前,曾调洪山太平军救援被围之宁国府(安徽宣城)。这种看法主要是根据《李秀成自述》中谈到的石达开“移洪山之军下救宁国”。此论本已失当,近来又有甚者,认为石达开这时“已把个人的仇恨放在一边”,“把他的全部力量放在解救宁国、以卫天京的战事上面了。”近读郦纯同志的《太平天国军事史概述》,颇有收益(下文中有关太平军军事上的行动,除注明外,均可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年代,是上海从"江南的上海"向"上海的江南"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湘淮集团一方面通过解除太平军对上海围困,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有效控制了上海的军政大权;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系列的手段和措施,以处理日显复杂的上海中外关系,为上海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从而成为了19世纪60年代上海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成本禹先生在《评李秀成自述》一文中说李秀成之所以投降变节,晚节不终的一个原因,是做了元帅以后,沒有保存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从生活上、思想上背离了本来的阶级。他举苏州忠王府富丽堂皇,积聚金银财宝,国破家亡还贪恋珍珠宝物三事为据。罗尔纲先生在《忠王李秀成苦肉缓兵计考》一文中反对此说,他说建王府“是太平天国的制度,并不是李秀成个人特殊的行为”;“李秀成虽有不少的金银财宝,但都是从繳获敌人和制度而来,而不是由于贪污婪索得来”;“李秀成携带的珍宝,正是他的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光辉的英雄人物,如果把他否定了,似乎后期太平天国就没有值得歌颂的人物了。这种意见显然是错误的。持这种错误看法的同志有意无意地抬高李秀成在太平天国中的作用,贬低洪仁玕、陈玉成等的功绩。为此,我们想着重探讨一下陈玉成对后期太平天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八六四年七月三十日,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李秀成,一反往日那番战马倥偬、出生入死、痛歼强敌的英武姿态,变成向革命大敌——腐朽透顶的清王朝和封建地主阶级阿谀謟媚、乞求活命的胆小鬼,公然给大汉奸刽子手曾国藩亲笔呈供,招认“罪行”,可恥地投降变节了!然而,罗尔纲同志在题为《忠王李秀成的苦肉缓兵计》一文中,却执意地否认这个事实;茅家琦同志的《论李秀成》一文(見1964年8月7日《文汇报》)也只是承认李秀成有“缺点”、“错误”或对敌人抱有“幻想”,同样地迴避了这个事实。我们认为,他们对李秀成“耿耿精忠”的“光辉的一生”那  相似文献   

10.
1858年9月(咸丰八年八月),陈玉成、李秀成、捻军三部会师江县乌衣后,立即按枞阳会议精神强攻浦口镇的江北大营。9月26日(八月十九日)与清军鞠殿华部大战于小店(今江浦县永宁乡),经过激烈的战斗,全歼鞠殿华部。陈、李、捻联军乘胜迅速南下,这肘九濮洲的太平军也渡江助战,在江浦县民众支援下,一举打跨以钦差大臣德兴阿为首再建的江北大营,斩副将陈升、副都统乌尔恭额,歼灭德兴阿、胜保所统领的清军一万多人。(江浦埤乘·武备下)这就是太平天国史上著名的二破江北大营。重建的江北大营虽然被攻破了。但是,地主阶  相似文献   

11.
在以镇压太平军起家的清朝同治“中兴”三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中,以李鸿章的年纪为最轻、资历最浅、声望最低、任务最重——对付太平天国后期杰出将领忠王李秀成部下的江浙太平军。然而,他从同治元年三月率八千淮军赴上海,至二年八月即向太平军出击,十月就  相似文献   

12.
重读《李秀成自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姜涛 《近代史研究》2002,(5):193-207
在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李秀成曾是最有争议的人物。究其原因,是他在1864年天京城破突围被俘后。应太平天国的老对手、湘军领袖曾国藩的要求,在囚笼中写下了数万字的供述(即《李秀成自述》),又被曾国藩在删改后刊刻了出来;而其供述原稿,后来又由曾氏后人于1963年在台北全影印发表。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忠王李秀成,被反动头子曾国藩的军队俘虏后,叛变了太平天国。李秀成是革命叛徒,当无异议。然而有些人却百般地为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辩解。奇谈怪论很多,其中有种论调认为,李秀成的投降变节是历史条件造成的(我们称它为“历史条件论”)。事实果真如此吗?“历史条件论”者大声疾呼:“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结合时代、阶级的条件去分析。”看起来,这话完全正确,但一涉及到李秀成的评价时他们就走到了自己的反面。“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考察一个时代的历史条件,首先就要把握这个时代阶级斗争的总形势。  相似文献   

14.
清咸丰三年(1853),上海小刀会起义成功占领上海后,派出水陆两路向天京太平天国送奏折。水路一份在镇江被截,陆路一份下落不明。1989年杭州征集到一枚太平大铜钱,钱文似与当年太平军传递出兵援救小刀会的信息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在安庆市长江路小学基建工地发现了太平军掩埋的一批火器,其中有5门为英国制舰载火炮。太平军把这种舰载炮用在两军对垒的陆地战斗中,说明当时太平军水师已趋于衰落,也折射出安庆保卫战时太平军之顽强以及战况之惨烈。  相似文献   

16.
吴悦 《文物春秋》2014,(2):73-74
1989年,在安庆市长江路小学基建工地发现了太平军掩埋的一批火器,其中有5门为英国制舰载火炮。太平军把这种舰载炮用在两军对垒的陆地战斗中,说明当时太平军水师已趋于衰落,也折射出安庆保卫战时太平军之顽强以及战况之惨烈。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军攻占无锡、金匮地区时,无锡荡口镇成为太平天国统治区域下的独立王国,究其原因是荡口镇团练主要领导者华翼纶在领导武装抵抗太平军的同时与淮军取得联系,最后在淮军的帮助下彻底击溃了太平军,恢复了清朝统治秩序。本文认为,虽然淮军在此地击溃太平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华翼纶领导的团练在战事初期与太平军周旋、战争中期积极寻找外援和战后对正常统治秩序的恢复却是这场战事的主导角色。淮军只是以击溃太平军为目的,当地的团练组织才是保境安民、恢复社会秩序的主角。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79,(8)
"金田起义出大湟(王)"。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一万多起义农民,在金田村起义后,接着就东出大湟江口,迅速占领江口一带,并把司令部移驻石头脚。太平军东出江口,清朝反动统治者慌了手脚,立即派兵两支:一由向荣率领自佛子向太平军大本营石头脚进攻;一由周凤岐带领贵州兵沿思盘江进攻石头脚,妄图前后夹攻太平军。二月十八日,向荣首先率兵出佛子,向太平军大本营石头脚扑来。太平军埋伏在牛排岭的高车、马鹦洲、蛇拦花一带坡地上,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草高支路1000号,肃立着一座太平天国烈士墓园。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两度兵临上海,曾在这一带同清军及英法联军作战,其中在1862年高桥之战中阵亡的150多名太平军战士被掩葬于此,因堆成一座狭长的坟墓,当地人称之为"长坟"。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00周年,上海市文管会于1954年修复太平天国烈士墓,1977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20.
太平军于1851年1月金田起义后,军事上节节胜利,1853年3月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军进京后,政治上出现腐败,大兴王府,热衷声色;争权夺利,内讧分裂;互相猜疑,自相残杀。上层的腐败、昏庸、分裂,造成军事上屡屡失利。1864年初,天京被围。6月天王洪秀全怀愤而逝。7月天京陷落。“太平军历时14年,转战18省,攻克600多个城镇”,给清封建王朝及西方势力沉重打击。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但在长江南北各战场数十万太平军,仍顽强抵抗清军的进攻。长江以南浙江、江西的太平军,遭到清湘军、淮军的围攻夹击,大部并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与康王汪海洋部,转战广东、福建。9月上旬李世贤、汪海洋率十多万兵由粤入闽,攻占武平、大埔、龙岩、永定,向漳州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