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張淑一 《中华文史论丛》2011,(1):91-104,399
兩漢封君封號甚衆,然大别之可分爲"王"、"侯"、"君"、"公主"四種類型。封號的來源主要是以封地命號、以功績命號、以民族關係命號、以紹封繼絶命號和以情緒意義命號。同一個封君,在不同的時期封號可以改换,而同一個封號,在不同時期也可以在不同的人之間轉移。封號的類别、應用、改换和轉移都是封君制内涵的體現,作爲社會文化的産物,它還生動地表現了兩漢思想、觀念、習俗、傳統上的很多特徵,是了解和認識漢代社會的重要依據。  相似文献   

2.
“长子”是商王室重要成员,在殷墟甲骨文中两见。鹿邑“长子口”大墓同安阳花园庄54号墓有着紧密的关系。鹿邑大墓铜器铭文中的“长”字,与甲骨文和54号墓铜器上的字形相同,它们应是同一个家族,即商代“长”族的遗存而不是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的墓葬。长和微两字在甲骨文、金文及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字中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绍封是指由绝封者的子孙或亲族成员承袭原爵主爵位的一种继承方式。束汉侯爵的绍封制度具有两个显着特点:绍封降等与绍封选择。王朝实行绍封继绝的动机不像其宣称的“章德”、“显功”那麽简单,主要原因与朝廷希望获得外戚、功臣等势力集团的支持以增强统治基础有关。绍封制度在两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大致可以曹魏中期为界分为前後两段,前半段朝廷对“无子国除”之制执行得较为严格,尤以东汉为最;後半期重嫡之制明显松动,支庶袭爵获得极大推行,绍封继绝也就变得极其有限了。王朝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袭封政策和中央与封君或说皇权与贵族士大夫集团的力量对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封地之名冠称君号,是战国时期越国封君制中从始至终一以贯之的定例。因此,对于楚封君封邑地望的稽考,是探讨楚国封君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对当时所知的楚惠王至楚亡时的三十二名楚封君封邑所在,作了简略的初步认定。由于该文着重于从楚国封君制的特征、封君的权势、封君制的弊端方面进行探讨,对有关地名的释读和方位的考查,未作正面论述。因此,对其中的部分封邑地名及其地望,还有必要再作些补充说明或重作认定。随后撰写的《包山楚简“封君”释地》(以下简称《释地》),又对湖北荆门包山楚墓简文所记楚怀王时的二十三名封君的封邑地名及其地望作了考释。除《初探》、《释地》所  相似文献   

5.
本重点讨论了《穷达以时》第9号简,认为“(沈臼)酭”当理解为“醓醢”。“初醓醢,后名扬,非其德加”,讲述的是王子比干的故事。这一句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后“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相对,因此前面原应有“比干”二字。章还爬梳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有关献,指出比干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衍变,比干“醓醢”是楚地化的特定说法。  相似文献   

6.
曾侯乙”与“随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侯乙”与“随国”考吴郁芳“曾侯乙”考关于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墓主曾侯乙,笔者有一个与时贤所见不同的看法。拙见以为曾侯与随国无涉,曾氏乃国钟氏之后人楚后世为楚国“乐尹”,如钟仪、钟建。曾侯乙乃楚国的封君,职任仍为乐尹,他应该是楚昭王的妹夫即钟建之子。因此...  相似文献   

7.
一、时代的特点司马迁和班固都是汉代的人物。司马迁是在西汉,班固是在东汉。两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封建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中占了支配的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抗,成为基本的社会矛盾。两汉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方面  相似文献   

8.
罗马帝国和两汉王朝在历史的文明进程中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这两个同样强大的文明古国,其社会政治制度却是截然不同。法律是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表征,强调平等、正义的契约关系是罗马帝国法律的基本特征;而崇尚“内儒外法上道”,力争创造“无讼”的社会状态则是两汉王朝法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读贵刊1981年第5期刊登的孔令平同志《中世纪前期英国的田制与北魏的均田制的比较研究》一文后,有点小意见。 (一)该文举出1279年“永远笈业法”说英国的封土未经国王许可不得自由转移买卖,恐怕不确。这个法令是说如无国王许可,封土不得转移成为“死手”(Mortmain),即不得成为教产。因为封土成为教产后,不再发生继承等问题,封君会随之丧失许多有关权利。英国封土自由转移问题,讨论的是封臣转移封土是否要得到上级封君的同意,这当以1290年的“买地法”(Quia emptores)为准。该法  相似文献   

10.
明代朝廷沿袭元代的旧例,把妈祖林默娘封为“天妃”,列入祀典。然而对于“天妃”这一封号,在明代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反对者认为不应胡乱把处女之身的妈祖指配给天帝为妻室;赞同者则认为所谓“天妃”只是广义上的“以德配天”的含义,并非实指配与天帝为妻室。较为圆融者则主张以“圣妃”“圣女”的封号为妥,免得亵渎神明。明末清初之际,“天妃”“天后”封号又有与“碧霞元君”封号混同者。产生这些差异的实质,是传统儒家祀典观念与现实政治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差异所引发的。而这种差异,即使是在其他方面,制度设计与现实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差异,都是很难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田家莂”简共计田家人名近2000个,且全是单名,其中有很多同姓同名者。田家单名问题实际上涉及两汉三国时期起名趣向的演变,而与书写便利与否无关。简中的同丘、同姓同名、同性别者,无论其身份是否相同.都存在属于不同人物的情况。此外,当时长沙郡民有一些反映历史时代特征、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的起名趣向.还有一些田家人名则蕴含着有关道教、避讳等方面的某些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于安澜先生的《汉魏六朝韵谱》分“两汉谱”、“魏晋宋谱”、“齐梁陈隋谱”。三谱即三个时期。“两汉犹近先秦,魏晋宋即入新时期,至齐梁以下与切韵大同矣。”(钱玄同,1936年与于安澜书)因此,该书是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重要参考献,但它也存在材料失收、字失校、误认韵脚、韵段划分失当等问题。本仅对《汉魏六朝韵谱》中的沈约韵谱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13.
龙丹 《沧桑》2008,(4):11-12
两汉时期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既是封建社会,又带有很浓厚的奴隶制残余。但是这种残余已经被深深印刻上封建社会的烙印。因此当时的奴隶阶层性质正在发生巨变。本文针对这个阶层,从社会史的角度,通过对奴隶阶层在两汉时期的人口数量、待遇、工作情况的分析,再现他们在两汉这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14.
皇权对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点可以说是公认的。而皇权是否支配了社会则是不断探讨、商榷中的论题。本文试图以两汉时期为背景,以外戚阶层为切入点,对皇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阐释。笔者希望透过对两汉窦氏外戚家族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明晰皇权的支配力量。  相似文献   

15.
时下人们只要谈及经商之道,无不称道南方商人之精明、善于趋利,而视北方,尤其是西北人为“傻大粗”。这大致折射了西北与南方之间商品经济、市场意识的差距。在历史上,西北曾经有过商品经济甲于天下的辉煌时期。那时,一条丝绸之路把西北同中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欧洲连接起来,以丝绸贸易为媒介,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域外,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也传到中国,络绎不绝的中亚、阿拉伯、欧洲商旅。驰命走驿,不绝于明月”,“日款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甚至有不少胡商驻扎在甘州,凉州、长安,坐地经商。据《后汉书》记载,两汉之际天下扰乱,只有河西安定,武威富甲天下,在此经商数月致富。足见当时西北商业之发达。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关于国家的起源,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类:天降命说,禅让说和封建说。 (1)降命说。如《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以为降命说的典型。商人相信它们原来只是一个玄鸟,即燕子为其图腾,由图腾而产生氏族、部落。以后它们建立了国家,也就以商为其国号。“受命”称王,就是接受天的命令而称王的意思。就天、上帝来说,谓之“降命”或者“授命”,对于或天子来说就是“受命”。这命不但是个人的命,也是一姓一氏的命,一个国家的命。失掉了天命就是“坠命”,上帝就应许别一氏族或部落取代了它,这就是“革命”,意思是天命改变了。“天命”或“命”实际相当于政权或国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胡春丽  闫海文 《沧桑》2009,(3):16-18
两汉后妃在汉代历史上是非常活跃的,她们在擅立幼主、委政外戚等方面相似,但由于两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现实,必然造成两汉后妃在出身、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两汉后妃特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透视两汉宫廷妇女精神风貌的变化,也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汉代的宫廷政治。  相似文献   

18.
向志宏 《文史博览》2006,(11):60-62
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的部分归封君享用,官位及俸禄可世袭。  相似文献   

19.
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在两汉时称“西南夷”,因地处巴蜀之南,故又号之“南中”。随西汉武帝在西南置郡县,汉民不断南来而形成“南中大姓”,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姓活动频繁,史乘记录甚多,但作经济化的开发,材料却很少,以致治西南史至今尚无专探讨。今愚不惴固陋,试作此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20.
两汉荒政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期。接踵而至的灾害,给有汉两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加之灾害“天谴”阴覆的警做作用,两汉统治为之而实施了一定的荒政措施。两汉荒政具有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程序化、荒政经学印迹突出,以及荒政措施掣肘于财政经济状况、吏治状况是荒政措施发生作用的保障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