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關曉紅 《中华文史论丛》2011,(3):57-100,390,391
清末仿行憲政,由皇朝體制轉爲立憲官制,内外相維的設制須相應改爲上下貫注。作爲清代省一級行政主體的司道,是理順上下關係的重要關節。受制於財政困窘及内外官制改革不同步,司道改制最終放棄了全盤更新的方案,改爲舊制框架内進行調整,設置三司兩道。儘管司道改制類型不同、各地進展不一,卻均以歸并局所、裁撤舊官爲基礎,實行分科治事,逐漸推進政體變革,擴展了社會職能,成爲民初省級行政架構的雛形。  相似文献   

2.
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原直省总督、巡抚衙门不置属官,司道衙署职官数量甚少,幕府成为事实上的体制外机构。咸同以后,随社会变化与政务增多,文案处与科房数量增加,众多局处所的不断衍生与扩充,分别从督抚衙门内外伸展行政权力,影响中央财政,原有体制弊端更为突出。清季新政的外官制改革,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通过分科治事体现了近代科层制精神,将体制内外机构整合改造,使幕友成为职官,并设会议厅议政决策,其建置反映了清季内外官制改革的成果,在行省机构从传统官制向近代行政体制过渡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局所适内忧外患之变局而出现,为平定战乱与善后、筹措赔款的应急措施。成同以后局所膨胀与捐纳、保举泛滥及行政新事务的扩展相交织,形成了由督抚掌控的非正式行政机构,造成了官与差、名义与实权相分离的局面,加剧了吏治腐败与财政困窘。清廷三令五申裁撤而未能显效,客观上削弱了其分权制衡的掌控力。局所泛滥的乱象背后,既隐伏着各级政府对社会变动下既有政体结构与职能如何调整的角力,同时也掩盖了局所在接引新知与发展新兴事业方面曾起过的重要推动作用。丙午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以司道改制的方式归并局所功能,使之纳入职官体制,直省行政由此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4.
清末为仿行立宪而进行的内外官制改革,是近代政体变革的重要内容。1907年清廷颁布直省官制通则,将东三省、直隶、江苏列为改制先行省份,以为各省示范。然因地区差异及改制期间各自遭遇不同困难,试办省区改革启动时间、进展及具体实施情形差别甚大,或由先行变为后进、或频遭朝野舆论抨击。动机与效果的相悖,虽最终出乎清廷预料,但作为改制先驱,其得失成败仍为政体改革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东三省承领清中央推行全国"新政"的精神,着手实施官制改革。奉天于是年改制建省的同时,亦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此次改革不仅有益于对奉天的行政管理和民族融合,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土地开发利用、实现区域市场形成的作用,而且也抵制了日俄两国的交相侵逼,巩固了中国东北边疆。更重要的则是,为吉、黑两省官制改革提供了资鉴,树立了榜样,从而加快推进东三省政治体制向近代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清廷对于直省商政的统筹,始于1907年颁布的直省官制通则.其通过设置劝业道统筹农工商各业,藉以实现“集权”之目的,恰是清末官制改革试图改变内外相维格局、转为上下有序、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改制前各省主管商政的商务局同时兼具生产与行政双重属性,无法完全归并于劝业道,导致清廷集权的举措未能按照预设安排施行.这一曲折不仅反映了改革目标与结果的差距,也表明制度移植不能脱离国情.  相似文献   

7.
清季官制改革启动前,程序和步骤均有不同方案,选择结果对改革进程不无影响。当朝执政未能统筹全局,却照搬外国经验,从而内外官改制难以协调,督抚的双重身份又成为官制改革的症结及矛盾焦点。因改制权力频受削弱的督抚,设法图存扩张,先是多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继而利用立宪派和民众的请愿,公开向清廷施加压力。直至辛亥前夕,外官改制的最终方案仍未确定,由此引发的权与利的争斗,加速了清王朝垮台。所遗留的省级行政权力及其长官身份地位问题,成为民初割据纷争要因,且依然困扰着后来行政体制的规划者与建设者。  相似文献   

8.
1907年,东三省秉承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精神,开始进行官制改革。黑龙江省亦开始对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进行改革。这次改革不仅有利于对黑龙江的行政管理,而且起到民族融合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祖国的东北边陲更加牢不可破。  相似文献   

9.
汉、唐正史《百官志》官制记载体例有显著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可称作"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皆"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将之一概视为机构成员。记载体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规范官制的法令及行政体制的演化,汉代官制记载依据以官员管理为中心而不及机构状态的官簿、秩律等文档、法令,唐代官制记载主要取本规范各机构官吏设置的职员令。汉唐官制记载体例及其来源的不同,体现了魏晋以来官制和对应法令形态的变迁,这一变化的转折点约在南北朝后期。由此达成的机构行政一体化,是汉唐间强化集权秩序和防止长官大权独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研究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时,我们不能不看到除了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外,其高效率的行政系统官制在促进它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大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尚缺乏较为全面系统地专门研究美国行政系统官制的论著。为了更好地纵观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准确地了解掌握美国行政系统官制全貌,认清其资产阶级民主实质,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通过探寻美国行政系统官制的历史进程,剖析其变革的若干历史趋向,从不断改革、知识化专业化、人才竞争和科学管理四个方面的问题,略陈浅见。  相似文献   

11.
旧中国的气象事业极其落后,国民党政府主管全国气象行政事务机构的设立,也甚迟缓。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有关档案并参阅其他有关资料,写成此文,概括介绍国民党政府主管气象行政机构中央气象局的组织情况,供有关方面参考。一、历史沿革先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指定教育部在北京筹建中央观象台,并于这年年底公布《中央观象台官制》。官制规定该台下设气象、天文、历数及磁力四科。翌年春,开始筹设气象科。1927年10月,北京政府重新公布《中央观象台官制》,该台由直属教育部总长改为直属国务院总理。台内仍设气象、天文等四科。1928年4月,国民党政府于中央研究院内成立气  相似文献   

12.
孙浩洵 《满族研究》2012,(1):103-108
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主要从清代中央行政机构官制词语入手,通过对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中央行政机构官制词语的对比、转变,展现出清朝官制既有承袭明制的一面,又有民族特色的一面,从而进一步说明满汉文化是相互影响、融合的关系,而并非同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时期,随着经济的复兴以及国内新矛盾的出现,原有的那套官制系统逐渐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武帝就内外朝官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官制的变动对西汉王朝的影响既深且巨。限制相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官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需求,但另一方面,却使汉王朝因逐渐步入内外朝矛盾加剧、外戚专政的境地而日渐衰落。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新政期间,在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等人先后主持下,东北边疆进行了以调整官制和整顿吏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结果,原来的军府制度被行省制度彻底取代。新的官制包括行政官制、司法官制、地方官制三个方面;此外,各省还成立了谘议局以及府州县议事会。东北边疆的官制调整是由军府制度向行省制度彻底转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官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官制合璧的产物,它还适应了我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一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国情,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是清朝“因俗而治”传统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中央官制,是经由太宗、熙宗、海陵王三次改革之后,逐步确立、完备起来的。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与金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演变和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研究金朝中央官制的改革,对了解金朝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过程,能够有所帮助。一、金初中央官制及其改革的原因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最主要部分的政治制度(国体和政体),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金朝中央官制由最初的勃极烈制改为汉官制,其基本的原因,是适应对汉族地区的统治和女真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的需要而出现的。这种改革不是一次完成的。汉官制的改革首先是在汉人地区进行,最后才推行全国。汉官制的改革只表  相似文献   

16.
由脱序到整合:清末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清季外省财政机构通过裁局改制,经历了由纷乱无序到财权相对统一的重要转变。裁局改制前期注重节流主义,后期相对重视制度改变。光绪末年的财政改制主要是督抚司道的自发调整,宣统年间则是来自清廷“裁局改制”谕旨和度支部的督催。外省督抚虽遵照谕令实施变革,但却力图控制财政实权。度支部统一财政、强化各省藩司实权的愿望受到督抚的表面应付,实难如愿达到目的。由于机构整合过程中受到各种制度和人事影响,通过改制设立的省财政机构明显存在新旧杂糅的特征,在分科办事、职员构成和运行习惯上,未能与旧传统彻底区分。清廷和各省在财政机构的改制上,尚存在着“能力”与“努力”的各种约束,改制结果并不纯粹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元代监司的诸多研究已经成果颇丰,但是在有关元代二十二个监司道的区划方面,虽已有不少局部的推进,却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元史·地理志》的重新解读,再结合元代相关的台宪、法律文书,对有元一代的监司道区划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元代西南夷地区的政区设置历来尚少定论,为了对此处的监察区设置情况作出判断,文中亦对此地行政建置作出了新的考订。本文同时指出,基于三台的监察区区划,元代的疆域可以被划作六大政治泛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对宋代寺院的敕差住持制的沿革、其在宋代官制中的行政含义与施用范围、其对宋代佛教的意义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19.
赵俊明 《沧桑》2009,(3):23-25
清政府在官制改革的上谕中称:“刑部为司法之行政衙门,徒名曰刑,义有未尽,拟正名为法部。”事实上,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法部取代刑部,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换。法部和刑部相比无论从机构设置、具体职掌还是人员选拔任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官制是历代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的一种反映,官制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宋人孙逢吉著《职官分纪》5O卷可以看作是较早的官制辞书。清乾隆54年,纪昀等奉敕编纂的《历代职官表》72卷,被认为是官制辞书的权威性著作。随着近代学术事业的发展,不同学科的人们对官制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海内外相继有七八部中国官制辞书问世,最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俞鹿年编著的《中国官制大辞典》,可谓采摭繁富,体大思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