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计秋枫 《史学月刊》2013,(10):96-106
地理大发现催生了人类社会关于海洋法律地位的争论。17世纪初,英、荷等新兴欧洲列强挑战葡萄牙、西班牙对全球海洋的垄断地位。荷兰法学家雨果·格老秀斯顺应时代潮流,从法理角度驳斥西、葡两国的海洋主权论。他的《海洋自由论》系统论证了各国拥有自由进行海上航行和海外贸易的天赋权利;威廉·威尔伍德等同时代法学家则大力伸张各国的近海渔场管辖权。这场争论凸显了欧洲各国在海洋方面对"含括性"权利和"排他性"权利的双向追求,并为此后"公海自由"和"领海主权"这对相辅相成的理念之不断成熟奠定了良好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一)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同仁,在完成《中国珠江文化史》课题之后,即请缨向"中国南海文化研究"的课题进军,主要缘由在于两点:一是纵深发展的感悟,即在历时多年的珠江文化研究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要真正地把握珠江文化的特质和古今发展走向,必须再前走一步,持续研究珠江文化与中国南海以至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关系;二是当今时代的感悟,即海洋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和焦点,越来越受到举世关注,尤其是近年中国南海主权及开发之争白热化,掀起了政治、经济、外交以至军事上的纷争波澜,从而也必然链接于史地和文化上的来龙去脉及其风风雨雨。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21世纪是  相似文献   

3.
阮朝明命皇帝重视发展海洋事业,不断打造各类舰船,保持强大水师力量,连年进行官方海外航行"公务",大力加强海防建设,虔诚崇祀海神,对海洋事务多有论述,表现出一定的海洋意识。但是,从明命与海洋有关的一些言论和措施来看,19世纪前期越南统治者所具有的海洋意识,还属于古代海洋意识的范畴,并不具备现代的海洋岛屿主权观念和广阔海域的海洋疆域主权观念,也不关心远海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越南的海洋活动,主要是沿海岸的近海航行。阮朝的海疆意识,仅是海岸关汛、海口国门的防守意识。  相似文献   

4.
郭渊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27-36,123,12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地区再次凸显"边缘地带"特性。在此背景下,东南亚某些国家不断在南海岛礁制造事端,进行主权造势,对中国南海主权进行严重挑衅。为维护南海权益,中国除了继续对南海宣示主权外,同过去相比,更侧重于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以解决南海争端。同时,适应国际形势和南海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南海政策做出了适时调整,即制定并完善国内法,正式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加强了海疆国防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国家对于海洋权益的认知渐进深入,以及地缘政治实况和国家实力消长等,构成了社会意识与物质力量变迁的合力,加剧了日本与周边国家之间普遍存在海洋领土争端这一社会情势。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为上述实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尝试、分析框架与消解困境的方案补充。东北亚海洋领土争端困境的解决关键在于如何利用预留的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6.
在美日两国返还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施政权谈判初期,日本政府要求美国政府同意其公开发表关于"尖阁诸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的声明。美国政府坚持以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方式阐明上述立场,并将施政权与主权问题分离开来,主权争端由当事国协商或提交国际法院仲裁。在美日两国谈判有关返还区域的法律文件过程中,日本政府提出在返还协定第一条的《附件》中以经纬度线标示返还区域,从而将钓鱼岛纳入其中。美国政府虽然同意以经纬度线标示返还区域,但坚持采取《谅解议事录》的形式。面对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端,美国政府压制中国台湾当局关于返还钓鱼岛施政权、暂不将钓鱼岛纳入返还范围的要求,仅仅同意敦促日本与中国台湾当局讨论钓鱼岛问题。美国政府将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移交给日本政府,为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30年代,出于地缘政治利益的考虑,法国殖民者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活动日益频繁,挑起"南海九小岛事件",引起中法南沙领土争议,并形成法日在南沙利益争夺的第一次交锋,这对中国南沙群岛主权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捍卫南沙主权,国民政府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搜集南沙属我证据,对法进行交涉,然而此事件久拖不决。在这场争端中,法国将日本当作主要竞争对手和交涉对象,中国则处于次要地位,中国南沙主权被列强所忽视。  相似文献   

8.
昌庆 《文史月刊》2011,(12):31-32
清朝末年,东西方列强频频非法勘测中国南海诸岛,侵扰中国海疆国土。在维护海权的斗争中,晚清政府多次进行主权宣示,收回东沙岛主权,并提出“水界”区、海洋渔业区等观念,为维护海洋国土主权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刘养洁 《人文地理》2006,21(4):123-126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及资源战略价值,南海周边国家围绕南海诸岛的领土、领海主权争端愈演愈烈,形成了今天"六国七方"的复杂局面。本文从政治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南海的地缘战略及资源战略价值,阐述了南海主权争端的由来及现状以及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法律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南海主权争端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随着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的全面启动,中国与南海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政治互信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多,这将有助于减少外部大国遏制中国的借口,南海问题将会由直接有关的各方共同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大连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悦铮 《人文地理》2001,16(5):93-96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海洋旅游是海洋产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论述了海洋旅游业的重要性,分析了大连市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洋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爱珍 《神州》2013,(9):165-165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日本不断对钓鱼岛提出主权要求,引发了钓鱼岛争端。本文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结合钓鱼岛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争端可能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2.
鞠海龙 《史学集刊》2003,2(1):88-93
南中国海争端是20世纪中后期,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南海岛屿和海疆提出主权要求而引发的国际争端。目前的争论主要围绕中国依据历史拥有的主权和其他国家凭借国际海洋法公约要求的主权二之间谁更具有国际法效力展开。因为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逐渐和世界接轨,这期间遗留的相关史料更多且更详细地记载了中国行使南中国海主权的内容,所以这期间的史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有力的外交武器。  相似文献   

13.
历史性权利在海洋划界中作用的法律基础既包括条约法也包括国际习惯法。历史性权利分属不同的法律基础,使其在海洋划界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代表的条约法,规定了历史性所有权或历史性海湾在领海划界中的优先作用,明确了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水域在海洋划界争端解决程序中具有任择性例外的作用,并确立了历史性捕鱼权在群岛水域划界中具有特别适用的功能;而国际习惯法确立的历史性权利规则在海洋划界中的作用,虽然目前国际法上尚无明确规定,但在国际实践上,其主要以并行适用方式发挥作用。历史性权利在海洋划界中的不同作用,为未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南海周边国家海洋划界提供国际适法导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出于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屡次侵扰南海诸岛,不断制造事端,南海地区遂成为敏感的"边缘地带"。南越当局、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以各种借口觊觎南海诸岛,并伺机侵占。在维权斗争中,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南海诸岛主权宣示,抗议区域内外国家对中国海洋国土主权的践踏,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海疆国防建设,从而揭开了中国政府开发建设南海诸岛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王列辉 《人文地理》2012,26(1):72-76
21世纪被联合国称为"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随着实体物流的增加,货流对城市所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因此在上海大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要由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实体枢纽港建设向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虚体海洋知识枢纽转变。归纳了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内涵、特征和服务范围,以伦敦、挪威、新加坡为三种类型,总结了发达国家建设海洋知识枢纽的经验和原则,提出上海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的战略选择,认为要以建设全球海洋知识枢纽为切入点,一方面要发展航运金融、海上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研发,鼓励船舶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船舶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各国海上东来,撞开中国国门,刺激了近代中国海洋性因素的生成与培育,对中国国家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各国的领土主权观,极大地冲击和销蚀了传统中国普世王国形态下的主权观念,促进了近代中国主权观念的衍生。同时,近代中国也利用了西欧各国对主权和国际法的界定,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界限,强化了中国海洋领土观念,但是影响中国长远发展的海洋制约性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由于日本政府的"购岛国有化"行为,使得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为世人关注。本文从主权概念和中日等国的记载中来理清钓鱼岛的历史事实,说明钓鱼岛的归属属于中国,处理好该问题,也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果实。2012年9月后,钓鱼岛问题由于日本野田政府的"购岛"使之"国有化",导致中日未决的领土争端再起。先是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与"所谓"的栗原家族达成购买钓鱼岛所有权;9月10日,日本政  相似文献   

18.
近代大国崛起无不依托海洋,中国和平发展同样离不开海洋。海洋对国家强盛和民族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具有非常深刻的具体内涵,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海上力量发展的助推剂,更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简析了海洋的争夺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的中心议题—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探析了“海洋破碎带”形成的七大因素,即:①海洋霸权主义对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争夺;②国际间对海洋国土的争夺;③海洋生物资源的争夺;④海洋矿产资源的争夺;⑤南极大陆的争夺;⑥海军军备竞赛;⑦海缘政治形势日益恶化。阐释了21纪“海洋破碎带”分布的海域。最后指出,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的海上安全已近底线。为此,中国必须树立新的海洋观念,建立强大的海军,保卫国家的每一寸海洋国土。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国际与地区地缘战略格局相应出现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问题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广为关注的课题,甚至有成为一门"显学"之势。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中国崛起,从大战略视野来看,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走向海洋,而南海是中国海洋战略前出的一个最重要方向。其次,中国与东南亚海洋国家之间的南海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在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推动下,近期以来不断发酵升温,致使南海问题可能成为一个掣肘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重要的消极因素。最后,中外学术界从一种简化主义的历史类比出发,奢谈中美战略竞争的可能的"修昔底德陷阱"趋势,进而将南海问题视为中美"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