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玉鉴定与辨伪梁郑平古人制造的玉器,一部分被埋葬于地下,一部分自然消失,还有一部分流传于世。对于埋在地下的玉器的鉴定,通过考古发掘断代,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其历史和科学价值。但对于传世玉器的鉴定,则就需要去研究认定。我国对于古玉的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北...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香港中文大学杨建芳教授在台湾中华文物学会的演讲稿,后发表于该学会1999年刊。现作者正式授权本刊修订后发表,非经允许不得转载。  相似文献   

3.
李彦君 《收藏家》2004,(6):23-25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 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  相似文献   

4.
林尊源 《收藏家》2007,(10):37-42
青花瓷器的鉴定要领主要可从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青料发色、工艺制作等六个方面入手细心观察,根据器物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的时代特征进行鉴定。通过全面分析、反复比较,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各个朝代之间差异,抓住本朝代器物基本特征,进一步熟悉各种仿品、赝品、造假手段,并能从中找出带规律性东西作为有力依据。先从器物整体观察为主,再以局部(细部)推敲为辅,以点带面加以总结。但不可以偏概全,如只攻其一点、不  相似文献   

5.
徐琳 《收藏家》2014,(8):28-34
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和欣赏,主要在于料、工、形、纹四个方面。料只要多看就行,况且许多玉料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辨别。造型、纹饰的鉴定通过对考古出土玉器及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玉器多加观摩也可逐渐掌握,实在没有机会,通过书籍也可解决。  相似文献   

6.
古玉的沁色     
张尉 《收藏家》2011,(2):57-59
在研究鉴赏古玉时,沁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所谓沁色,是古玉经长久埋藏于地下后,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于自然本色之外的次生色泽。两宋以降,随着古玉收藏风气的盛兴,古玉鉴赏的程度不断提高,鉴赏范围也渐趋扩大。但在清代之前,  相似文献   

7.
老晖 《收藏家》2008,(6):I0001-I0002
二十世纪中后期三大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时期,琢磨玉器的工艺,已经具有了极高明的水平,由此奠定了中国琢玉文化妙不可言的第一个高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琢玉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中国琢玉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发展与普及,也由此将中国古代琢玉文化演变到了雅俗共赏的历史时期,成为历史上古玉文化的第一次世俗化高峰。由此可见,赏玩玉器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不乏人众,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次生变化定义为玉脱离原生矿藏之后,在自然风化(开采之前)、人为作用、进入埋藏环境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次生变化与玉的质地、人为作用、接触物、土壤环境等因素有关。现有研究主要使用观察分析、模拟实验的方法,着眼点常常在次生变化本身。考古学方法在古玉次生变化的研究中至关重要,通过功能分类、"微环境"的复原和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古玉次生变化的机理,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背后的人类行为。  相似文献   

9.
周代人兽合体造型玉器,加进了人的参与和主导,这就突出体现了当时社会观念形态中人格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显示了人兽结合造型的艺术成果.在西周时,龙神已被人格化,并被尊为人间与神界相依相合、互相沟通的神.玉雨师像即是龙神文化品格被提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我在文物工作岗位上多年,有机会目验、摩挲传世或出土的古代玉器,认识到我国古代玉器历史悠久、形式繁多、用途广泛、碾琢精湛,具有特殊的中国气派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关中国古玉工艺的某些方面,我曾经作过介绍,谈过一些意见。这里再就五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与古玉研究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古玉产地之一溧阳梅岭文/钟华邦我国是最早发现玉和使用玉的国家。据考古发掘资料得知: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就已有真正的软玉玉器出现了。江苏出土有大量的玉器文物,不久前仅苏州真山地区出土的玉珠等文物就达一万多件。南京博物院也保存有大量的玉器文物,如玉斧、...  相似文献   

12.
周炜 《收藏家》2008,(6):57-60
生成于亿万年前的玉,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是真正承受大地灵气的世间圣物,在华夏先民眼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玉器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将玉与人性结合,玉石文化几乎涵盖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顶礼膜拜神灵、占卜问卦上苍、乞求风调雨顺、祭祀加冕,到婚配嫁娶、丧葬制度都离不开玉器。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到后期的夏、商、周、  相似文献   

13.
凌家滩古玉受沁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汉玉纹饰以几何纹与动物纹为主体并逐浙摆脱了概念化的古风,发展出新的写实风格,对后世玉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晶 《南方文物》2012,(4):125-127
古玉的研究手段是相当宽泛的,涉及到金石学、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矿物学、工艺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方法,但最基本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数传统的金石学和现代的考古学这两种学科的方法。兴起于北宋的金石学,到了清末发展到了顶峰阶段,以吴大澂为代表的金石学家,通过实物与文  相似文献   

16.
周晓晶 《收藏家》2012,(1):57-64
大利“伪”即假,伪古玉即是假冒的古玉,制作伪古玉的目的,是冒充古玉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制作者主观上是刻意地按照原物或图录中真品的样子去加工,不仅追求造型、花纹的逼真,  相似文献   

17.
参观过西方的博物馆,你不免有这样的感受: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尤以青铜器、陶瓷器和玉器为多,令行家们惊奇的是许多藏品在国内也很稀见,甚或是绝品。本文便谈一谈海外收藏中国古玉的一些情况。 西方收藏中国古玉较收藏中国青铜器为晚,大约始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最初,除收集北京等地的古董行和玉器作的作品外,更重视“生坑”玉器的收集。三十年代以前,有几批较大的玉器发现,如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玉器坑,河南洛阳金村古墓群的发现等,浙江余杭良渚镇及陕西榆林地区等也都有重要发现。这几批玉器基本都流入了西方,分藏于若干公私博物馆里。零星的发现则无数可计,其命运大致相同,大都落入西方收藏家手中。这些藏品多没有出土地点和出土情况的记录,这不仅因为当时国内的古董商对此严格保密,而且收集者最初多是出于美术史而非考古学目的,仅对作品本身感兴趣。因此,追踪它们的确切来源实非易事。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4,(2)
<正>拉丝痕迹是古人在制作玉器时,为完成特定工艺要求,在玉器加工过程中,在玉器成品上留下的一种特殊的工艺痕迹。拉丝痕迹一般都产生在片状玉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其艺术要求,去除部分玉料以实现玉器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花纹的一种玉器加工工艺方法,统称为透花、镂雕。在古玉辨伪过程中,拉丝痕迹的确认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有无拉丝痕迹在古玉辨伪过程中是一个必要条件。有拉丝痕迹的不一定是真古玉,但没有拉丝痕迹的且有规律性螺旋痕迹的应是现代仿品。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真古玉镂空处都有拉丝痕迹。然而,有拉丝痕迹的玉却不一定都是真古玉。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8,(8)
正7月15日上午,《丁哲论古玉》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丁哲博士是国内古玉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古玉收藏鉴定、研究及教学工作,被誉为中国古玉鉴定教育的领军人物。《丁哲论古玉》由丁哲编著,文物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专论和图版两部分,专论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古代玉器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10)
<正>古玉中的礼玉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近8000年的玉器发展过程中,人们最早注重的是玉器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玉和巫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玉被赋予某种神秘的力量,有着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部族的图腾物及部族首领的象征,并在祭祀天地、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