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冰作乐     
近日,世界多国迎来寒潮和冰雪天气,很多地方都体验了一把历史之最——最冷气温、最冷清晨、最冷体感……可世界就是这么神奇,在极致的寒冷下,也造就了极致的美。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09,(3):86-97
我时常沉醉 在造物主创造的神奇世界不论是美到极致的大自然 还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都会让我莫名地感动 斯莫兰,瑞典南部的森林里 两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巧手的工匠们和传奇的设计师 造就了一个璀璨夺目 弥漫着艺术气息的水晶王国  相似文献   

3.
贺开荣 《神州》2012,(19):344-344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人类天赋能超越万物,是因为人类有了创造力,于是万物皆为人所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新能力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世界》2012,(10):155-155
万物皆有道。食之道,循自然。食物源于自然的恩赐,每一个季节都宠爱着不同的生命,我们从食物中体验春夏秋冬的转变,品味自然,感悟人生。三星MOUTON冰箱,道法自然,传递新鲜好滋味。  相似文献   

5.
潇潇 《世界》2010,(8):118-127
水,万物之源,暑气未退的八月 ,想以不同的方式和水玩游戏,无论是潜入海底和鱼儿捉迷藏,或是在繁华都市中寻找一份水样的纯洁宁静……总有那样一家嬉水酒店,可以满足你对于水世界的极致爱恋。  相似文献   

6.
万象清明     
纪红 《贵阳文史》2013,(3):78-78
草木与节气贴首耳语,季节悄然变更。料峭春意渐褪,忽就万象清明,紧跟首,花都开好了。一派明媚后,谷雨即至,就该种瓜种豆哩。"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曰。"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历书》曰。清明的本源竟是如此之好,真好。吐纳着时光的清明气息,欣赏着草木的清荣气象,直觉万象清明。全新的阳春,处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再不是星星之火,已新天新地得燎原。  相似文献   

7.
熊峰 《贵阳文史》2008,(1):90-93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相似文献   

8.
清明节始于周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原来就是个愉快的节日,在唐、宋时期,这就是一个玩的节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勾勒出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当时无数的精彩。  相似文献   

9.
<正>"食色性也。"喜好美食天经地义。从某种程度上说,食奠定了我们的身体素质,而挡不住的美食诱惑生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美食之美,首先在于可"食",其次在于食"可"。可"食"是前提,注重于食材的品质和食品的安全。食"可"则上升到审美层面,关注的是食之色香味形。事实上,要品出独特的美食气息,最重要的还在于食之"境"。一为环境,一为心境。先哲有言:"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因而,品味要入境,还要有趣味相投的"可人"。知音难得,美食之乐要臻于极致,难矣。  相似文献   

10.
大凡女人,都有过做模特的梦想——鲜花掌声、珠宝华服都在其次,重点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感觉。在T台上的回眸一笑,颇有“世间万物皆我有,俗世粉黛无颜色”的满足感。镁光灯、T型台和杂志封面是符号,也是放大镜,把女人那点可怜的自尊凸显放大。成为一个超模,几乎意味着得到世俗所谓的“成功女人”所应拥有的一切——美貌、地位、名誉与爱慕,再没有比这更方便、快捷又直接的实现自我的方式了。  相似文献   

11.
欠我几千块     
作为一个职业插图师,对我来说,工作中最难应付的环节莫过于跟客户谈单子。在此过程中见识了诸多各式各样的人,宅女如我,要应付这些是相当有难度的。幸好网络时代减少了很多面谈的机会,有时可以合作几年都素未谋面。  相似文献   

12.
漫话清明节     
<正>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  相似文献   

13.
曾一耀 《神州》2013,(3):19-19
"中庸"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谈到所说的"致中和",我们首先要探讨"诚"及其与"中庸"的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诚"与  相似文献   

14.
感恩谷雨     
纪红 《贵阳文史》2013,(3):79-79
雨润大地生慈悲仁厚,泽万物生,万物亦知恩。春至此,结局。草木们,要到万物皆长大的立夏,开始奔跑。没有哪个节气像谷雨这样让我联想起感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通纬》记:"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古代解语为"雨生百谷"。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几则教育故事——故事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  相似文献   

16.
上面有关雍正锯齿痕的例子,除了要证明本例粥罐的当属年代外,还想说明,锯齿痕现象不独乾隆朝才有。事实上,在康熙、雍正两朝高温颜色釉瓷上,或多或少亦存在着这一现象,只是乾隆高温颜色釉瓷上出现锯齿痕的机率,相对前两朝要高得多,特别在豆青釉、茶叶末釉等品种上,锯齿痕现象十分普遍。康熙豆青地开光青花人物粥罐(图17) 高16.2、口径18.5、足径13.3厘米。造型同上图。青化、豆肯釉,发色皆臻美。纹饰刻、绘精湛,人物神采兼备:鼻、  相似文献   

17.
张彬 《神州》2012,(6):25-25
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筒洁而干净,它是余华转型后叙事尝试的一个极致。许多叙事手法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运用得最为成功的就是重复叙事,其重复叙事不仅是小说结构的手段,也是构成细节的主要手法,并造就了作品一种无尽的意蕴:形式的审美和主题的深邃。本文拟从主题事件的重复,对白的重复以及细节的重复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小说重复叙事外在的形武美中蕴含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11,(14):2
生活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一片混沌:在生活中,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法完全实现,任何事物的终结都是了犹未了;新的声音总是与先前听到过的旧的声音混在一起组成大合唱。万物皆流,各种事物都正在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而其混合物并不融洽、纯粹,甚至将分崩离析,烟消云散;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事物是始终繁荣不衰的。生存意味着走向毁灭,意味着不能终其天年便要趋于毁灭。  相似文献   

19.
神佑印度     
一个印度教徒的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要举行无数的宗教仪式;他一年要参加20多场在大型宗教节日庆祝活动;一天必须背诵21600次神的名字;他不杀生,他的眼中万物皆神……宗教在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会像在印度这样如此强大与重要,它浸透到印度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太在乎谁在统治—一本族的或是外族的。重要的是宗教的延续,而不是政权的色彩;是永无止境的来世,而不是即将消亡的今生。在众神的庇护之下,这个历史浓重的国家,混合了杂乱与秩序、圣洁与污浊、理性与盲目、生生不息,纷乱平和。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几则教育故事—故事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下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级市场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