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景观研究一直为国外文化地理学界所重视。作为宗教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堂历来也是宗教地理研究的重点。教堂在城市中的时空演化可以直接反映城市宗教景观的形成与扩散机制。对广州基督教教堂历史时期空间布局的研究表明:从1842年开始,广州基督教教堂从十三行和南关一带逐渐向外拓展;建国前,原老城区、汉民路(今北京路)和河南(珠江南岸)北部已成为教堂集中区;在1960年代的教堂大联合之后,广州教堂的分布表现出收缩之势。教堂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内在交通区位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同时,政治因素、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间形态、宗教景观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城区环境等外部条件也对其有一定制约或促进作用。而当今的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全球化,也对城市基督教教堂的空间格局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延善玉  张平宇  马延吉  李蕾 《人文地理》2007,22(3):107-111,41
在分析城市工业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对沈阳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沈阳市工业的空间扩散趋势明显,进入工业郊区化的发展阶段。城区传统工业企业外迁,优化了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近郊工业化成效显著,成为沈阳市新的工业基地。指出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生态城市建设,跨国公司的FDI,文化观念的转变均是影响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引发了广泛的城市合作实践。城市合作是特定地域空间中城市共生演化的动态过程,城市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行为主体在多种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互动博弈的结果。以新近兴起的演化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城市合作研究的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了城市合作的本质和内容,分析了我国城市合作模式的类别、演化过程和不同模式的有效性。城市合作的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的更高层级的集聚经济,演化理论可以为研究城市群的演化过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城市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系统演化的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演化是由复杂多样的动力和主体推动的,受全球、国家和地方尺度的多重影响,表现出复杂的演化规律和特征。笔者认为城市系统演化模式与过程的研究需要发展一个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文首先提出一个城市系统演化的概念模型,然后运用层次理论分析了城市系统演化的复杂相互作用,论述了城市系统演化的组成异质性、时空复杂性、决策复杂性等复杂性表征,最后讨论了城市系统演化的各种复杂规律。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静  陆林 《人文地理》2010,25(2):70-73
文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城市文化街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务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文化街区的主要功能,认为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实质是一个不断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动态螺旋式发展过程;探讨了城市文化街区的功能演化机制,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旅游发展、文化发展是城市文化街区功能演化的三大外部影响因素。认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导入文化街区,是引导街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秦瑾 《风景名胜》2021,(4):0054-0054
公共艺术景观是现代城市形态的产物,是城市精神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体现,是连接城市历史和未来的现实纽带,实现着城市美观与人文价值。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探讨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展望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皖江经济带城市空间演化态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空间演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展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分配比例及空间结构演变。本文首先提出了皖江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展的时序特征、类型特点、景观表现和效益特征,并相应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然后就皖江经济带及各城市的城市用地结构变化程度、变动方向和类型、与城市职能的关系等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何洋 《旅游纵览》2013,(9):290-291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设计作品,而山于地铁本身的优势,使其和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地铁给我们带来了城市生活的快捷、安全、舒适等优点之外,还给"地下城市"文化和精神内涵带来了多彩的内容。地铁景观成为一个城市景观的缩影,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拓展和延仲,逐渐提高了城市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对世界各地地铁空间景观特色的分析,和对成都地铁景观的特色与不足的调查研究,得到关于成都地铁景观完善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世源 《风景名胜》2021,(4):0390-0390
城市景观规范设计建设中,地域性表达对于城市景观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优化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要明确景观材料的设计思路,结合地域性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要求分析,探究地域性城市景观的设计表达方式,分析城市景观设计的进程。从景观材料的地域发展特性出发,分析如何优化景观材料的应用价值,更好地满足城市地域景观方法规范,明确生态数字化运用方式,达到城市发展所需表达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谢理  邓毛颖 《人文地理》2000,15(5):14-18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对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巨大的经济负担,然而在适当的地段采用高架形式以节省资金,却常常不为人们所接受,主要在于其对城市环境、景观的影响方面。本文以广州市地铁二号线为例,对从快速轨道的高架线环境和景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明了城市快速轨道采用高架线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它对城市景观也是一种强化,它可以促进城市早日形成快轨交通网络系统,对解决城市交通、环境问题更加有利,而它的环境影响也可以控制在人们接受的水平等观点。并提出解决快轨交通高架线对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造成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体育休闲区是一种新的城市功能区,其形成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景观形象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布局。本文对已初步成形的天津城市体育休闲区进行实证研究,界定功能区空间界限,阐述其形成过程,最后分析总结其形成机制和主要驱动力,以期为城市生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并为我国其他城市体育休闲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的制度与文化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平宇 《人文地理》2006,21(2):45-49
沈阳铁西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内外著名的城市老工业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计划中唯一的区域性改造试点工程。但长期的技术改造为主策略并未使沈阳铁西工业区摆脱困境。2002年沈阳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为铁西工业区改造提供了新的制度动力。本文简要回顾了沈阳铁西区发展改造历程,重点分析了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取得突破的制度和文化原因,讨论了"铁西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潜在问题及其对其它城市老工业区改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兰州城市建筑构成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象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两项指标,分别研究了兰州市及其各区、功能区、各组团圈层的现状建筑构成与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了兰州市各圈层的各种建筑类型所占的地位及其差异、不同区不同圈层不同建筑类型建筑的年代构成和现代化趋势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回顾了火车客运站地区规划研究的发展。提出火车客运站具有增长极的性质,各种经济流通空间集聚在火车客运站周边,形成了综合流通空间。分析了综合流通空间的内涵与特点。指出综合流通空间由核心功能区、衍生功能区、外围功能区三个层次构成,分析了各个层次的功能构成、服务设施与布局模型。对综合流通空间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广州铁路新客站地区规划为例,从集聚作用、功能结构与布局、与其他城市功能区的联系三方面对综合流通空间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战前由<大日本帝国宪法>所标榜的神格天皇国体意识,随着日本的战败而支离破碎.战后初期在美国占领军的指导下,日本开始了新型国家意识的构建过程.战后日本的国家意识体现出阶段性特点,即50年代表现为美国占领下的民主主义;60~70年代在战后教育的催促下,国家民族主义再兴;80年代国家整体右倾化.战后日本国家意识的主要特征由象征天皇制所具有的机能决定.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及其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60年代,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初步奠定了日本世界工厂的基础.80年代中期前后,以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机械工业等加工组装型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高度发达为标志,日本继英国、美国和德国之后,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贸易立国战略、技术革新和设备投资、大批量生产与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中期以来新疆奇台人工绿洲开发下的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和野外调查方法分析了18世纪中期以来奇台人工绿洲的开发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奇台县人工绿洲开发活动始终以农业为主,所以,本文研究人工绿洲发展以耕地变化为主。18世纪耕地呈点状形态沿北部泉水和南部河流分布;19—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两片灌区,即南部河水灌区和北部泉水灌区;以后耕地扩张,在平原区广泛分布,南部仍是河水灌区,中部和北部则发展成纯井灌区。人工绿洲开发过程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20世纪40年代末,人工绿洲发展与环境相对协调时期,"以水定地",人工绿洲发展与环境之间相对协调;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绿洲人地关系发展失衡时期,表现为耕地迅速扩张,灌溉水源不足,水土利用矛盾突出,经营粗放;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地之间脆弱平衡形成时期,绿洲内外环境的脆弱性都增强。研究认为可持续的水土资源管理、水资源利用技术和富有弹性的生态系统重构技术是奇台绿洲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ousing prices at the metropolitan and at the district level of Istanbul. At the metropolitan level,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affect housing prices are sub-market, floor area and sea view. At the district level, housing prices vary from district to district according to locational, socio-economic and property characteristics. High-income sub-markets have higher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s and more significant variables than low-income sub-market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lanned districts have higher housing prices; thus, restructuring squatter areas and revitalizing inner city areas provide not only benefits to individuals but also higher tax revenues to the city.  相似文献   

19.
神户华侨华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970年代初以前是起步阶段 ,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是进展阶段 ,1990年代是重要发展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日本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变化 ,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从学者的个别研究发展到设定课题的专题研究 ,并进一步扩大到共同研究和国际交流 ;研究领域从历史学扩展到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加强对社区与区域、新老华侨、日本与其他国家华侨的比较研究 ,加强从移民角度及地域特色角度研究华侨文化及其变迁 ,加强对新华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