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1979年第8期文博简讯载:1976年7月浙江省衢县全旺公社马依大队大寿坞山坡上发现双穴宋墓一座,墓中出土铁铸《孺人张氏墓记》一方。据《墓记》看,此双穴墓当为张氏及其夫刘某之合葬墓。张氏的三个儿子宜民、裕民、觉民和两个女婿徐知徵、张图南等人不见于《宋史》。惟在《墓记》中被称为叔的刘正夫,《宋史》本传载:"刘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政和六年,擢拜特进、少宰",与《墓记》所称:"叔特进、少宰刘公讳正夫"相符。本传又载:"正夫……晚年筑第杭州万松岭……议者讥之。帝眷念不衰,以皁民为兵部侍郎,少子皁民徽猷阁待制"与  相似文献   

2.
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研究补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1978年发掘至今已经历了十多个年头。由于该墓石刻题记详细地标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姓名、埋葬日期、墓室建筑的名称,作为标型墓,它对汉代画像石墓的起源、断代、画像石分期、新莽时期随葬器物的特征及其组合、散存画像石相对年代的认定等,均起到有益的作用。笔者曾参加了该墓的发掘、整理工作,认为对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以下简称“冯墓”)的有关问题,尚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以完善这座汉画像石墓的研究工作。一、墓主人应为“冯君孺久”,而非“冯君孺人”“冯墓”中共发现石刻题记八石,计74字(前大门南门柱上端之题记有9字损毁,不计在内),书体为篆书。为叙述方便,现从  相似文献   

3.
本文整理归纳了《明处士器之燕公讳大才配张孺人之墓》碑上刊刻内容和世系图的信息,对董封燕氏家族的来源和迁徙路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家族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出土明代墓志铭5方和清代墓志铭1方,分别为《明故义士汤公子高墓志铭》《明故汤孺人艾氏墓志铭》《明故酉塘汤君之墓志铭》《祖母魏夫人迁灵芝园墓志铭》《明敕赠吴孺人墓志铭》《明敕赠文林郎少海汤公元配潘太孺人合葬志铭》,其中《明故酉塘汤君之墓志铭》由汤显祖书丹,《祖母魏夫人迁灵芝园墓志铭》《明敕赠吴孺人墓志铭》为汤显祖撰文。这6方墓志铭行文、体例基本一致,涉及汤显祖家族人物生平、家族活动等内容,为研究其家族世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小序风土笔记为方志之支流,记一地物产民风、遗闻琐事,既可资掌故谈助之掇拾;又可备地方志料之采择。远之如《荆楚岁时记》,近之则明清以来名作迭出。有清一代,此体愈益发展,作者繁兴,各地多有风土笔记之作。《闽小纪》之记福建、《扬州画舫录》之记扬州、《清嘉录》之记苏州、《杭俗遗风》之记杭州、《白下琐言》之记南京。类此者举不胜举。而有关京师之作,当为人所瞩目。爱就研余检读所及,写为随录。虽未获全,冀博一正。至竭泽而渔,容俟异日。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7,(7)
1975年10月间,福州市第七中学在该校所在地——浮仓山的西北面扩建操场时,发现一座三圹并列的宋墓。据出土砖质买地契:右圹墓主为黄昇,左圹墓主是"孺人李氏。"这座宋墓的清理工作在第七中学师生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已经完成,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批珍贵丝织品,包括服饰和衣料,这是研究我国丝织业发展史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清张澍《二酉堂丛书·凉州记》有关后凉吕篡严厉诛杀盗窃前凉张骏墓珍宝盗墓贼的记载,与武威雷台古墓中所存修缮后的盗洞联系起来,经过分析研究,最后推测武威雷台一号古墓应为前凉国主张骏之墓,旁边的雷台二号墓应为其父张寔之墓。  相似文献   

8.
清咸丰九年(1859)曾国藩接到莫友芝的书信,请他为其父遵义府学教授莫与涛撰墓表。曾国藩允请,写了《翰林院庶吉士遵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见《贞定先生遗集》。沙滩的文物中,只有著名的《郑母黎太孺人墓表》,以“邑中金石第一”列入郑珍墓范围,为省级保护文物。莫与俦的墓也在沙滩,曾国藩撰写的墓表,未曾刻石,因此,其事已接近湮没。曾国藩在墓表中记有莫与诗遗嘱:“贫不能葬,葬吾遵义可也。”府学教授相当今地区教育局长,但那时是冷官,俸禄微薄,仅够养家糊D。封建时代习俗;叶落归根。莫氏世居独山,虽说交通不便,但毕竟…  相似文献   

9.
2005年1月~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于洛南新区发掘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和崔氏两墓.墓中出土了陶俑、贝珠、墓志和瓷器等大量随葬器物.两墓墓道以及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内均绘有壁画.从残存壁画看,两墓墓道所绘壁画内容相似,均为青龙、白虎及人物牵马和骆驼图,墓道北端绘门吏,唐氏墓墓道北壁还残存影作木结构阁楼建筑.两墓天井、过洞所绘壁画内容差别较大,唐氏墓东西两壁各绘一挎剑武士,武士身后有侏儒、乐伎等多种人物造型;崔氏墓过洞及天井两壁所绘壁画均为武士形象.  相似文献   

10.
蒋琬墓位于绵阳市郊西山,墓呈八角形,分为座、身、檐、顶四部分。通高三米,周围约二十五米。墓前有“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碑,墓道有翁仲、石马等圆雕立像。全墓轮廓朴素庄严,(图一)系四川地区一处重要的三国遗迹。但是,由于史籍对此墓无记或语焉不详,特别是此墓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被重修,因而有些人怀疑此墓是清代附会名胜之物。为此,笔者进行了必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乐安县近出土《宋洪氏墓记》石一通。墓志的主人虽只是操持家务的普通女性,但出身于宋代以孝悌著称的名门,其曾祖父洪刍又是列名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宋洪氏墓记》凡21行,满行21字。额有"宋洪氏墓记"篆文,志文楷书。墓志全文如下(见图): 宋洪氏墓记恕室洪氏讳觉顺,其家自五季离乱,由丹阳徙南康之建昌,遂为邑人。族大而衍,孝友辑睦,六世不异爨。皇朝至道中,有讳  相似文献   

12.
《梅母太孺人张氏墓志铭》是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的一篇重要遗文,未见录于其文集。墓志所记的相关资料,对于考订宁国大长公主和驸马梅殷的家世具有重要价值。张氏葬地所在的上元县凤城乡,是已知梅殷家族牛首山祖茔之外新发现的又一处葬地。  相似文献   

13.
任何形式的古代壁画,其结构主要都是由基础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三部分组成。但各种类型壁画的制作工艺不同,所使用的材料也不同。壁画的地仗层下与支撑体黏接,上又是颜料层的载体,地仗层性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壁画能否长期保存,许多壁画的毁坏都是因地仗层的毁坏而引发的。本文针对陕西唐昭陵长乐公主墓壁画,河北湾漳北齐墓壁画、河南洛阳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壁画地仗层的保护修复,从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修复工艺、外观等方面详细介绍三种不同的墓葬壁画原地仗层加固方法,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一莫友芝长子为谁?常见史籍和现当代莫氏研究论著一般是这样记述的:配夏孺人,子彝孙,附贡生,先一岁卒。绳孙,两淮候补盐大使。(清·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壬戌冬,长子彝孙自遵义避白号之乱,奉夏孺人来安庆。……配夏孺人,子男二:长彝孙,附贡生,军功保候选训导,先一年卒;次绳孙,两淮候补盐大使,女二:长聘儒生张氏,将嫁卒;次适分部候补主事马柄常。(清·莫祥芝《清授文林郎先兄郘亭先生行述》)配夏孺人,子二:彝孙、绳孙。附贡生先卒。绳孙知府衔两淮候补,盐掣同知。(清·黎庶昌《莫征君别传》)1832(道光十二年壬辰)22岁。是春,友芝与夏鸿时…  相似文献   

15.
虽说本文题目不伦不类,但所述之事却是史实.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下流无耻.电视连续剧《努尔哈赤》中有关袁崇焕的事迹,基本上是公允的.袁崇焕(1584—1630年),祖籍广东东莞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其文韬武略,极有才气.因抗击后金有功,官做到兵部尚书,曾督师蓟辽,治军严饬,颇负重望.崇祯二年(1629),努尔哈赤率后金重兵西犯、兵越长城,遵化失陷,京师告急,人心惶惶,朝廷上下一片混乱.袁崇焕奉召领兵入都,以护工京师,局势遂为之大振.谁料后金方面施反间计,崇祯帝朱由检原属昏瞆之辈、为苟且偷安将袁处死.后葬在北京广渠门内的广东会馆内.京师黎民百姓无不为之恸悼,每年都有人祭祀袁墓.  相似文献   

16.
人生自当忙不息 天地原来未瞬留──记邓演达的一生文/@@李仲明(北京)在南京紫金山麓灵谷寺东侧,与孙中山陵墓远望、廖仲恺墓相对处有一座墓碑,碑上刻有何香凝题写的7个大字:"邓演达烈士之墓"。墓地庄严肃穆,周围山峰上松林苍郁,风景秀丽。来凭吊、瞻仰中山...  相似文献   

17.
衙前作为职役,在宋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宋代衙前墓志较为罕见。福建省晋江市博物馆藏有北宋皇祐年间王习墓记,墓主生前任泉州衙前将吏数十年,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但尚未有专门研究。文章在对王习墓记进行录文、考释的基础上,指出墓记、墓志的关系,根据唐宋墓志书写的总体情况观察王习墓记的书写特点,根据墓记内容分析当地的下葬、行第、婚嫁等风俗,结合衙前特点分析王习的职业生涯。由王习墓记亦可见唐代墓志书写方式、唐代习俗在当地的遗留。  相似文献   

18.
丹徒大港背山顶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中出土一件鸠杖,青铜杖首上立一鸠,枝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像,其胸、背、臀部和腿部皆刻划花纹(见本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类似的铜杖镦也出现于谏壁青龙山春秋大墓中.背山顶墓中一件青铜悬鼓的环座上还铸有四个跪坐的人像,额前短发,身上也满刻花纹.这些对研究古吴、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有极大意义.历来文献记戴,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  相似文献   

19.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曾侯與编钟铭文记有吴伐楚之内容,此正是《左传·定公四年》所记之史事。铭文所记吴伐楚的路线是"西征南伐乃加于楚",结合《左传》记载,印证了吴军是沿淮河"西征",联合蔡国向西攻入方城,再会合唐国"南伐"而攻入楚郢都。此次吴攻楚路线的确定,进一步证明了春秋时期的楚郢都应位于襄宜平原一带。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于2010年参加“中日韩合作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培训第六期——壁画修复班”,期间修复完成洛阳唐安国相王孺人崔氏墓M50—12号壁画。本文以此壁画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壁画修复中地仗层的修复原则、加固材料筛选、加固方法、工艺步骤等,以期寻找壁画地仗层加固修复的最佳工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