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和发展,作为人生大事的婚礼,其文化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升级。对于建国60年婚俗的变迁,南京地区流行着这样两首“顺口溜”:“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高峰(大高个子)”、“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新世纪头十年特色婚宴个性特张扬”。  相似文献   

2.
韩连赟 《丝绸之路》2005,(12):43-45
婚礼是在拜提玛家那装饰一新的毡房拉开序幕的。阿吾勒的牧人们老老少少都来了,萨尔乔克最年长的也是部落中最有声望的90岁的艾山·拜依也来为拜提玛的婚礼主持“巴塔”(祝福的意思),并唱起了“劝嫁歌”:  相似文献   

3.
在广东东莞地区的旧时婚礼中,有“撒果子”习俗。“大妗”在“铺床”过后,把花生、莲子、红菱、橘子等水果向新人床中撒去,且边撒边唱“撒果子歌”,其词云: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婚礼一般要经过定婚、送亲、迎亲、婚典、婚宴、回门、串亲等程序,且自始至终伴随着质朴、亲切、欢快、热烈的歌声。当男方请媒人说定婚事并送清彩礼后,便可择日完婚。婚礼一般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方家,叫“送亲”;第二天在男方家,叫“迎亲”。相比而言,男...  相似文献   

5.
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自古就被置于很高的地位。《礼记·婚义》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因此,婚姻的社会功能历来为统治者重视。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统治者利用以父权家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来维系社会的秩序与国家的稳定。统治者为了建立父权与夫权的绝对权威,把妇女紧紧地束缚起来,不遗余力地提倡妇女的节操。《礼记·郊特性》载:“夫婚礼,万世之始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统治阶层力图把“夫死不嫁”作为衡量妇女品行的理想道德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上,这种理想…  相似文献   

6.
马兆麟(1901—1982),乳名根子,艺名根根红,祖籍山西省文水县伯鱼村,从他青年时期起,举家迁移盂县清城村安家落户.马兆麟七岁时父死母嫁,无人依养,整天信步城乡,串走百家,成了沿街乞讨的叫化子,无人管束的流浪儿.他生性伶巧、爱唱,慢慢学会了说快板、唱莲花落的本领,凭着这些“能耐”,在街头巷尾打竹板唱小曲,招来行人,要上几文,混个生活.  相似文献   

7.
河南商水县出土的原仲簠,是原仲为其女儿出嫁做的礼器.原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陈国妫姓大夫,其采邑是陈国一个叫“原”的地方,他以“原”为氏,故名“原仲”,或如原仲簠铭文中的“原氏仲”.遵循媵嫁制度,原仲将次女嫁给顿国的大夫“沦”,使陈、顿两国缔结婚姻之国,保持了长久的亲密关系.《东门之粉》是《诗经·陈风》的第二首,“亲迎”是周代婚礼的“六礼”之一,该诗真实描绘出原仲女儿出嫁的“亲迎”场面,艺术再现了《礼记·昏义》中的相关记载.同时,该诗还生动诠释了春秋早期的媵嫁制度,以及通过卿大夫联姻缔结婚姻之国等文化事象.原仲簠的出土,对于《诗经·东门之枌》的正确解读具有重要价值,反之,《诗经·东门之枌》使原仲簠铭文更加丰满而明晰.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的婚礼,是从出嫁姑娘的戴头仪式开始的头天下午太阳落山之前,总东(婚礼总管)、副总东入座,向东家发出候客指示,客人按辈份、族份、身份入座,总东首先以一曲哥导唱,揭开婚礼的序幕,而后在娘家举行戴头仪式。戴头时辰一到,新娘的舅舅领唱戴头面歌:  相似文献   

9.
姚勇 《丝绸之路》2000,(4):42-42
很久以前,塔里木的夜晚是寂寞的。与之做伴的的是肆虐的风、漫天的沙和那万籁俱寂的空旷。妈妈的记忆中,塔里木的夜晚最初是泪眼迷离的。刚从大上海来到新疆的第一个中秋节,在一轮硕大清凉的圆月下,那首《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在地窝子里唱了又唱:“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你一束沙枣花,送你一束沙枣花。”与歌与月相伴的是清泪长流。  相似文献   

10.
旧时,江宁民间婚娶,吹吹打打,鼓乐齐鸣,爆竹轰响,热闹欢乐,特别是闹洞房还有说有唱,不乏典雅之风,是婚礼的欢乐高潮。一般的经过订婚、定亲之后,即约定婚娶吉日,男方用大花桥迎娶新娘到家成亲。新郎新娘同在新房内吃红鸡蛋、面条,喝“和气汤”,象征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夫妻好合欢乐、百年偕老。然后在厅堂“拜堂”。到晚,酒宴毕,就开始闹新房。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时间     
萧放 《山茶》2009,(1):102-121
在我的老家湖北英山,举行传统婚礼的规矩是,嫁妆在下午抬到新郎家,新娘由娘家人送到半路,然后由新郎家派人打着灯笼迎接。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一定已是太阳下山之后。据说这是周礼遗风,今天当然被时人视为奇风异俗。其实“夜嫁”习俗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下午是阴气到来之时,女性属阴,女性顺从阴性时间到来夫家,这是顺应天时的正确举动。  相似文献   

12.
燕子  张永龄 《旅游》2002,(2):42-44
到泰国旅游.大家都不陌生。然而来一次泰国婚礼蜜月旅行.可能是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即使是现在.如果你到网上查一查“泰国婚礼”,我相信你的检索结果依然是”0“。要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亲历了次别样的,极具异国情调的泰式婚礼.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操办我们“别具一格的婚礼”。虽然我们亲历的神圣、热闹,庄重的泰国婚礼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隆重的婚礼场面和那些难忘的婚礼项目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13.
异彩纷呈的新疆回族婚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礼,是新疆回族人一生中的大礼。父母亲把为儿女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完成了一桩重大夙愿,因而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疆各地,同许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婚礼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回族传统婚礼奉行以节俭为原则,体现隆重、喜庆的气氛。这些内容在广大回民中都始终未改变;主要的婚礼仪式也都较完整地保留着。概括起来主要仪式有:提亲、定茶、插花、娶亲、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 提亲 回族中有句俗语:“一家女儿百家求。”当回族姑娘长到十…  相似文献   

14.
我参加热闹婚礼的次数很多,而最富传统习俗,使人兴趣极浓的是鄱阳湖奇特的渔家水上“连家船”婚礼。 鄱阳湖渔民都是“水上人家”。他们世代以船为伴,生活在浩渺的鄱阳湖上。小伙子“成家”在鄱阳湖上,“立业”也在鄱阳湖上。年轻人举行婚礼,至今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合船会婚”的“连家船”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的婚姻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传统的婚姻、家庭及其习俗保留了较多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色。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男娶女嫁,从夫居住的一夫一妻制。婚礼过程比较复杂,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传统仪式和内容都简化了。  相似文献   

16.
婚礼婚礼开始后,新郎和新娘盘腿就座于用青稞画有“X”字固符  相似文献   

17.
“送灯打甑盖”是赣南客家人特有的一项喜庆活动,它既是春节期间舞花灯、闹元宵的内容之一,又是客家婚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当年娶媳妇的人家,翌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九到十五日),新媳妇娘家及族亲好友,都必须向新婚夫妇敬送一盏“麒麟送子灯”,祝愿新媳妇早生贵子,而婆家除隆重接待宴请来宾贵客之外,当晚还必须举行讚唱玩闹“打甑盖”的活动。 “送灯打甑盖”的活动,礼仪也十分讲究,仪式的主持者和主要参加者的身份、地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矩,同时还必须有三种主要的道具。  相似文献   

18.
丁超 《丝绸之路》2007,(9):28-29
“撒核桃撒枣子,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双双核桃双双枣,生男聪明生女巧。”这是回族婚礼“表针线”中的撒喜果歌。撒喜果也叫撒喜枣、撒喜、撒帐,是回族婚礼中一个重要的风俗仪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族》2003,(4):53-55
“西亚然”是贯穿土族婚礼全过程的一种赞歌和问答歌。它紧紧围绕婚礼仪式的步骤和内容进行演唱,是婚礼中的主要歌曲之一。这里搜集、整理了在土族地区普遍演唱的九首。  相似文献   

20.
<正>上思过山瑶大多居住在广西十万大山腹地的南屏瑶族乡和叫安镇的那荡村、提高村、那午村一带,有5000多人口。上思瑶族的婚礼习俗有强烈的仪式感,仪式繁琐热烈、丰富多彩,主要有“探亲、定亲、迎亲、拜堂”等一整套仪式流程,每个环节都以形式迥异的歌舞进行,其中尤以婚礼当天的“拦路关”“拦门关”“鸳鸯仪式”“上茶仪式”“拜堂仪式”最具特色。2018年12月,上思瑶族婚礼习俗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