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吐鲁番文书中,两次出现"影名"一词。《词源》和《汉语大词典》均未设词条,《吐鲁番出土文书词语考释》解释为"隐藏名字"。阿斯塔那509墓出文书中有"詃诱影他","詃诱"即欺骗诱惑;但"影他"不可释作"隐藏/遮蔽他人",理解为"冒充他人"方与上下文义契合。《汉语大词典》中"影占"词条义项中"影"有"虚"、"冒"义。同理,与"名"字构成"影名"时,其义就是"冒名";文书中"影名假代"即现代汉语所言"冒名顶替"。在今日山西稷山县及陕西西安地区方言里,"影名"一词仍频频出现,为"以什么为名义,实际上却干别的事情",在当代汉语里的这一用法,至多只是对其原始含义的延伸或扩大。  相似文献   

2.
靳欢畅 《神州》2020,(5):66-66,68
汉语指人的合成复合词中,“者”字合成复合词占重要地位。本文从认知图式角度分析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包括对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的分类,对其认知图式的分析:总体采用部分-整体认知图式,“VO-者”的语序是事件图式的体现,“OV-者”的语序是实体图式和特征图式的凸显,现代汉语中“VO-者”和“OV-者”均可的现象则是认知图式—实体图式、特征图式和事件图式根据表达需求不同的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清儒对上古声调中"去入关系"的阐释,以部分方言区"鼻"字音为例,共时考察了"鼻"字音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为入声的区域分布情况,认为"鼻"字音可能是上古汉语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遗留。现代方音保留了古音发展演变的痕迹,"鼻"字的入声读法虽为《切韵》系韵书所失收,但可从历史文献及现代方言中找到例证。说明历史文献与现代方言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4.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1期,发表了张清常先生的《上古汉语的SOV语序及定语后置》一文,列举了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汉语中的SOV(主语+宾语+动词)语序(包括OV语序)和modified—modifier(中心语+修饰语)语序的例子,来进一步印证汉、藏语言间的亲缘关系。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汉藏语系,了解、研究汉语早期的语序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颇具启发性。但赞赏之余,稍感遗憾的是,有些例子略欠斟酌,选释得不够妥当。本文就是想对其中“周行”、“周道”的解释谈点不同看法,并对古注做些分析。我想这绝不影响张先生整个文章的说服力和观点的。  相似文献   

5.
在(黑敢)钟铭文中有字作■,该字曾被释为"至"或"舌"。本文认为这两种考释都是有问题的,该字应释为"晋"。该"晋"字所在的语境是"比诸毊磬,晋诸长竽",根据这一语境,本文认为该"晋"字应读为"次",意思是"杂次"。  相似文献   

6.
刘利 《古籍研究》2002,(4):13-17,27
“及’’在上古有实词和虚词两种用法,本文考察上古汉语中“及”字的虚词用法,同时拿它与用法相近的另一个虚词“与”字进行比较。使用的语料来自《诗经》《尚书》《国语》《春秋》《左传》〈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商君书》《战国策》等11种先秦文献。  相似文献   

7.
兰阔 《神州》2013,(15):155-155
汉语的句式可以从多反面进行分类,句型也可以根据需要分为数十类甚至上百类。"被"字句是汉语中非常有特点的句式。这里要说的"被"字句不同于一般观念上的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分析出来的,句中有无"被"字并不重要,而"被"字句是根据外部形态来确定的句式,即句中有"被"字(介词或助词),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换个角度讲,"被"字句也属于被动句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正>布币中见有一种首部较短、裆部较高的弧足实首布,发现虽然较早,但因其材料有限,未能引起泉界重视。近年又有新的发现,现结合起来谈点初步的看法。这种"京"字布目前见于以下材料:1.郑家相曾著录一枚所谓"京"字"平首平肩桥足布"(图1),云"此布近见三四品,制作整齐,文字严谨"。面部中间一"京"字,左右各有一垂直竖线;背面三竖线,中间竖  相似文献   

9.
<战国纵横家书·麛皮对邯郸君章>中有一字原释文中误释,致使部分文义晦涩难懂.今从字形分析入手,佐以历史典籍,结合整体文义,将该字释为"頳",并对相关文句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见有一些汉字在使用中可以相通替换,这是汉语用字构词的一种方式。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同音通用,指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另一个字,此类通用字大多是借音表义的通假字;二是同义通用,指某两个字不仅语音相近相同,而且在某一意义上也相同,因而可以替换使用;三是古今通用,指某两个字本是古今字关系,后来在某一意义上常用今字,但有时也仍用古字代替今字。其中较难把握的是同义通用字,很容易被人认为是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甚至还有人用避讳说来曲解这种同义通用的文字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曾十分流行。"五十字纲领"是毛泽东在《对青海省关于恢复党的组织生活问题请示报告的批语和中央复电稿的修改》中首先提出和强调的,但这时只有46个字。在1968年"两报一刊"的元旦社论中正式提出了"五十字纲领",并进一步完善了表述,字数也增加到了50个。此后,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被广泛使用。整党建党"五十字纲领"搞错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对象,对我们党的建设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中的"帝"不仅涉及商代神灵信仰,而且涉及天命上帝等哲学命题,一直是学界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帝"字的考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天文学方面解释商周时期的信仰,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常用到的方法,如艾兰等即曾经从天文星象解释"帝"字,郭静云的文章则更加形象地为甲骨文"帝"字提出了新解。郭静云《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一文认为商周时期"帝"是指自然界中,居于极高天位的崇拜对象,位居天中。如果从当前的天象看,自然界的天中必然相当于北辰。殷商时,北极天中没有可见的星星,离北极最近的一颗星即"帝"星。在帝星两侧,约相等距离的位置上有太子星(左)和庶子星(右),在北极另一侧有北斗柄上的天权、玉衡、开阳三星。如果从帝星到玉衡星、太子与天权、庶子与开阳之间也各画一条直线,则三条线的交会处,恰好正落在北极点上。在北极的左右有两颗较小的星星:右枢星和少尉星,将这两颗星连线,则与上述星星的连线构成帝字形状。在殷商时期如果要正确标示出北极的位置,可用骨、竹、树枝等简单的材料,制作一种"帝"字形的仪器,用以观察北极的仪器,这是一种既容易又不失准确的基本方法。由此推论,甲骨文中的"帝"字即由此而来。就这种天相形状看,由此释"帝"字有相当的可信性,但同其他用天象解释甲骨文的考证文章一样,缺陷都在于缺乏其他资料的支持,导致可信性难以确定。甲骨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文字的形成和演变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帝是最重要的神灵,"帝"字的出现应当也很早,即甲骨文中的"帝"字已经经过长期的擅变,已经距离其原义较远。文献称"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长发》),甲骨卜辞中帝则是命令和控制诸神的至上神,帝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灵,而非某种具体的事物,即"帝"已经远离帝字的本义。所以,由甲骨文出发探求造字的本义,已经很难。虽然,"帝"字内涵已经超越了其本源,但探求"帝"字的本义,对于认识需要解决"帝"的人格化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乃至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一书在尝试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创作中,充分照顾了汉语的实际特点,揭示了古汉语的内在规律。本文从该书的"静字"一章入手分析,证明马氏的成果没有脱离汉语的语言法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徐铂 《神州》2013,(2):132-133
本文分析"介词‘在’+时间词语"做句中状语时,介词"在"是否有存在价值。首先列举"介词‘在’+时间词语"做句中状语的两类基本形式,归纳出结论:无论时间词语表示时点还是时段,介词"在"都有存在的价值。并基于这个结论解释有无"在"两种用法在语法、语用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检讨介词"在"介引时间词语的教学语法是否过于宽泛。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石号"沉船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其中包括"盈"字款绿釉碗以及"进奉"款白釉绿彩盘各一件。这两件器物是由官方窑场或者官方组织民间窑场生产来进奉宫廷的。它们在出现于"黑石号"沉船上之前,可能先行抵达扬州,主要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被进奉入宫廷之后,因宫廷赏赐、贸易,甚至内库被劫掠等诸多原因散落至坊间,再流落至扬州;其二是并没有进入宫廷,而是作为贡奉的剩余品被售卖、集散于扬州。这两件瓷器从宫廷或者产地散落至扬州之后,再从扬州被运送至室利佛逝,然后被网罗至"黑石号"上。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董莲池于字被动式是主汉语中结构上以于字为句法标志的一种被动式。它依靠“于”字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从而构成被动的语法意义。关于这种被动式产生的时间,王力先生当年曾在《汉语史稿》中最先做出过论断,他认为是“春秋以后的事”,“在远古汉...  相似文献   

18.
《"她"字的文化史》是一部"新文化史"与传统史学方法相结合的著作,富有启发性。该著用现代性概念对"她"字的创生与社会化认同做了分析,认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西方性",而是中国人自身的"现代性诉求"。然而,"现代性"并不能与"西方性"截然分离,它们之间的内外界分有待商榷;参与"她"字问题争论的"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尽管有不足,但也不应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现代性概念没有固定的模式,"她"字既然是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的产物,在对其做因果分析时,把现代性看作是对特定时代中西关系或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一种界说,也许更可取。  相似文献   

19.
戚伟良 《神州》2011,(9X):286-286
“被”字在现代汉语被动句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被”字的词性,学者们观点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介词说、动词说、双重词性说。本文综述了各家之说,对现代汉语被动旬中“被”字的词性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