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健三 《百年潮》2011,(6):71-72
关于斯诺的延安之行,世人最熟知的莫过于《西行漫记》。他在延安拍摄电影之事,鲜有人提及。笔者在多年中国电影历史史料搜集与梳理中,发现两份关于在国统区播映斯诺在延安拍摄电影的史料。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早用电影向苏区以外的世界,直观地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和中共领袖们风采的记载。恰逢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百年潮》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活动,根据上述史料撰写此文,与关注中共党史和中国电影史的人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相似文献   

3.
姚杰 《中国钱币》2006,(3):73-78
陕甘边区南梁油布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发行最早的苏区货币。1927年和1928年4-5月,唐澍、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清涧和渭南、华县一带农民士兵起义,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10月阎红彦、杨仲远领导的陕北支队同刘志丹等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合并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1932-1934年间,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苏区。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做出了以南梁为中心,建立陕北、陕甘、关中三路游击队,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这次…  相似文献   

4.
《沧桑》1994,(4)
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国际友人中,有一位叫埃德加·斯诺.斯诺之所以在中国和世界上赢得广大读者,享有崇高声誉,最根本的还在于他能够通过极其艰辛、深入地考察中国社会的实际,考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壮举,发表了一系列客观公正而脍炙人口的新闻名作,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了正在急剧变化的古老中国,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其中《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就是斯诺为人类文明建树的具有历史意义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论及该书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时高度评价道:“在人们政治上陷入思想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西行漫记》就象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  相似文献   

5.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从1928年起到1970年止很多次到中国,为采访和宣传中国的革命事业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特别是1936年夏秋间,斯诺专程到苏区采访,同毛泽东畅谈了10多个昼夜,毛泽东称赞他“发现了共产党的真谛”,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首次见面1936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宋庆龄通过中共地下组织特地为他写了一封用隐显墨水书写的致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协助其秘密通过国统区,经西安到达陕北。7月中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约见了斯诺,两人开…  相似文献   

6.
更正     
杨兴华 《文博》2001,(4):73-73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共北平地下党介绍下来到西安,在邓发的安排下到达陕北,见到了毛泽东,并在陕北苏区采访三个月。《毛泽东自传》、《红星照耀中国》就是斯诺根据与毛泽东谈话和在苏区采访编写的。 据笔者所知,中译本《毛泽东自传》现存两种版本。 1、张宗汉译本。32开竖排本,延安文明书局一九三七年发行,江西省吉安市面粉厂工人徐永忠藏本。 石印封面印有毛泽东立像一幅,封面左下角为毛泽东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三日题词。正文后附有贺子珍小传及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张闻天、丁玲等17人剪影…  相似文献   

7.
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来到我国陕北苏区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参观访问。之后,斯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部巨篇"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所在地——陕北,有着一片全新的天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一边,它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远渡重洋"寻找东方魅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8.
李毓锦 《文史月刊》2006,(11):62-63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苏区根据地,与陕北红军和红军十五军团会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对敌人震动很大。蒋介石重新调集军队,对陕甘苏区进行围剿,实行经济封锁、政治破坏,妄图一举消灭红军。  相似文献   

9.
龚娜 《黑龙江史志》2013,(9):118-118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仅是中国的朋友,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推动者。1936年,斯诺前往苏区采访,开启了中共对美交流的大门。1960年,斯诺来华带回来了中国希望恢复与美国谈判的信号。1970年,斯诺再次访华,直接促进了中美的建交。斯诺的三次来华经历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中美关系,其本人也成为中美交流的使者,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已故的著名共产主义国际主义战士、为新 中国的卫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医学专家马海德博士,原名乔治·哈特姆,系黎巴嫩裔美籍人士。1933年来华,在上海行医,参加了外国进步人士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并在宋庆龄的影响下,帮助过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革命工作。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他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到达陕北苏区和延安访问。 他在亲身接触中,从中共高级领导人到普通广大红军指战员身上,不仅看到了中国光明前途和希望,也感悟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因此他下决心留在苏区参加了红军,改名马海…  相似文献   

11.
在埃德加·斯诺的记者生涯里,采访毛泽东并通过访问毛泽东了解和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成就,是其中最有声有色的一幕;而通过斯诺向中国和世界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是毛泽东政治生涯里的杰作。自1936年夏至1970年12月,毛泽东和斯诺共有五次相见。而每一次会面,都是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进行的,其结果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936年7月,陕北保安——红色中国的首都,毛泽东和斯诺在这里第一次相见。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致使东北陷落、热河失守、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  相似文献   

12.
斯诺在陕北苏区使用过的摄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林 《文史春秋》2004,(6):34-35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友人,他用一台摄影机在陕北高原的苏区拍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他就是埃德加·斯诺。斯诺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到大洋彼岸去看一看那未知的世界。1928年,23岁的斯诺,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身挎一架旧式的柯达照相机,漂洋过海,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他先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当助理编辑,后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趋报》的特约评论员,也曾在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在目睹了当时国统区的种种现状后,他把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常私下议论的…  相似文献   

13.
夏雨 《湖南文史》2014,(5):22-22
1936年6月,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和上海主持教会工作的王先生等人帮助下,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了西安,准备深入陕北苏区进行采访,以便了解一个真实的延安。 在西安,斯诺很快就结识了张学良。一天,他向张学良提出,希望能乘坐张学良的飞机到肤施(今陕西延安)。张学良听罢表示非常乐意帮助斯诺实现这个愿望。几天后,张学良秘密指示驻扎在洛川的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用军车将斯诺安全送到肤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征期间中共中央数次改变长征目的地的过程的梳理,可知创建新苏区和开创抗日救国新阵地是中共中央确立长征落脚点的两个核心指标。在哈达铺期间,中共中央虽然通过获取的《大公报》等知晓了红二十六军创建陕甘苏区的情况,并确定了向陕北进军的方针,但是并未明确提出创建新苏区与开创抗日救国新阵地。榜罗镇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口号,并详细分析西北地区对于北上抗日的重要性,正式决定以陕北苏区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孟红 《文史春秋》2008,(5):4-18
周恩来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领导人、奇才外交家;埃德加·斯诺(1905--1972)是20世纪世界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记者和作家之一,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毛泽东曾说:“斯诺先生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周恩来和斯诺有过六次亲切会晤,并通过斯诺向全世界传播了陕北红军和新中国的真实情况,在争取世界人民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周恩来的这些做法,在世界新闻史上、外交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他同斯诺的深情厚谊,对老朋友坦诚相见、热情周到的这种人格力量,也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出版活动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特殊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福建博物院馆藏红色出版图书——《火线上的一年》,从文物本身认识苏区红色出版的实际情况,体现红色出版物鲜明的战斗性、革命性和建设性,对考察苏区红色出版的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十多年前,当中国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悄悄地传到国民党统治区的时候,驻北平的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在上海行医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博士,结伴而行,冲破国民党的严密封锁,到陕北寻找红军。他们在陕北苏区访问后,斯诺返回北平,而乔治·海德姆留下来参加了红军。临分别时,乔治再三叮嘱斯诺为他保守秘密。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和报道文章中,只字未写乔治·海德姆。直到l960年,斯诺访问新中国,乔治·海德姆陪同他会见毛泽东主席,才公开亮相。“穷人需要的不仅是药片,更需要的是医治社会的病症”乔治·海德姆是一…  相似文献   

18.
1970年的金秋10月,毛泽东同美国进步记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在北京中南海进行着亲切的交谈。这是斯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访华了。“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朋友王牧师。许多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斯诺突然提出了一个要求。“王牧师?!”毛泽东闻之微微一怔。“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忙补充道。其实斯诺提出要见“王牧师”,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960年,他以作家身份来华访问,国庆节时他受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并到中南…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同美国记者斯诺的交往,始于1936年7月8日。这一天,周恩来从陕北安塞到谭家营陕北省委去,途中遇到了从北平来苏区访问的斯诺。这一次见面,周恩来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  相似文献   

20.
年仅23岁的斯诺,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远涉重洋,到中国寻找“东方的魅力”。他到达上海时,正是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的第二年,整个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斯诺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目睹了神州大地的内忧外患,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一二·九”运动他都经历了,他认识到国民党政府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躯壳。”斯诺读到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写的《中国红军在前进》的小册子,他渴望亲自到苏区去,寻找红军,寻找毛泽东这个神秘人物。1936年4月末,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