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14,(5)
在乾陵王宾像群中,每尊石像的腰带上雕刻着不同造型的物件,总共有四种。因为雕刻在腰带上,称之为带饰无疑,因而也属于服饰、佩饰范畴。长期以来,可能因为其造型偏小的缘故,加之又是服饰制度中一种附属,因而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依据大量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其中的三种带饰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证,最终确定了它们的名称和功能用途。  相似文献   

2.
朱金龙 《收藏家》2016,(7):73-74
中国古代崇玉、赏玉的观念深入人心,佩戴玉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玉带饰是独具一格的玉器品种,是古人服饰腰带上的玉饰件,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从唐代开始,玉带饰与国家礼仪制度相结合,形成一套严格的玉带使用制度,成为封建社会冠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统治阶级用以表示职位高低、地位尊卑的礼仪用器,也是用来区别佩戴者身份、等级和财富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汉画中有比较丰富的男女服装和头饰。女子的服装分为两类: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二是日常生活所穿的襦裙。其发饰有帼、笄、胜、耳、步摇、长。这些女子的服饰体现出其阶级性和审美特性。男子的服饰包括头饰、配饰和服装三个部分。头饰包括笠、帻、冠帽、冕、弁。配饰有绶和佩剑。其服装包括、深衣、袍、衫、襦、裙、徽。男子服饰也体现出其等级性和审美性。汉代服饰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手工业特别纺织业的发展和新品种的传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商西周金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近50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夏、商、西周金器从用途上可分为人体装饰、其他材质器物上的装饰、祭祀用器、腰带饰四大类。京津冀辽蒙、豫鲁、陕晋、甘肃和四川等地区的金器,各有区域特点并反映了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玉带板     
<正>中国古人均着长袍束腰带,所以对腰带十分讲究,常在腰带上缀饰数块乃至十几块扁平状玉板,这种镶嵌有玉板的腰带称为玉带(见图1)。玉带上的每块玉板称为玉带板或带饰板。玉带板有两种:一是镶在玉带两端的圆角矩形玉带板,称为双铊尾;二是中间多种形制的玉带板,称为玉銙。玉銙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桃形等,正面常雕琢各种浅浮雕图案,也有些是素面的,背面有穿孔,可以缝缀在腰带之上。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梁带村、北赵等地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的黄金、青铜腰带饰梳理,结合青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并与周原庄李铸铜作坊所出的陶范形制比较可知,金属腰带饰使用的年代范围,从西周晚期偏早至春秋早期晚段近200年,是流行于周王室和芮、晋、虢等姬姓诸侯国国君,以及卿大夫等男性高级贵族中的一种礼仪衣饰,后期的分布范围略有扩展,但黎、曾等国的发现表明使用者身份趋降至士阶层。金属带饰传播范围和时间有限主要是因出现的年代较晚,与周王室东迁后地位下降有关。金属带饰虽非主流礼器,但对周代服饰礼仪文化和我国早期黄金器使用的研究,都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饰牌是匈奴物质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作带扣、腰带饰、马具饰、首饰配件和"古玩"等五种用途.以装饰母题作为分类依据将匈奴饰牌划分为动物纹、人物活动纹、几何纹三型.战国到西汉时期是匈奴饰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饰牌同时并存多种形制,并因题材选取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系列.饰牌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向系列化发展,创作母题从自然领域转向社会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8.
张彤  石红 《文物世界》2003,(2):69-73
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族,历史上就是一个讲究装饰艺术的民族,他们以动物皮毛为衣,金玉珠宝为饰,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并适合游牧生活需要的服饰特征,自蒙元时代以来,由于蒙古族人口日益繁衍,居住范围日趋扩大,至清代出现了30余个部落,反映在服饰上,地区差异明显,形成了造型各异、丰  相似文献   

9.
秦汉之际的传世文献中“贝带”一词多与装饰器物相连,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胡式带具的称谓。但经过考古研究后发现、贝饰应该是战国、秦汉之际中原盛行的一类装饰方法,而“贝带”即是以胡式带为原型,以中原流行的饰物来装饰的腰带。  相似文献   

10.
鱼皮服饰是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赫哲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复合载体,蕴含了赫哲族历史与艺术的双重魅力。作为赫哲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从选材、制作工艺、还是附着在服装上的装饰图案,都展现了人类将自然界的资源运用到极致,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奇迹和独特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11.
谢涛  谢静 《敦煌学辑刊》2016,(2):146-155
敦煌图像中服用联珠纹的样式基本可以在织物图案上找到对照,但样式有所简化。据所见其内置主题纹样主要为朵花,排列方式多为散点排列。服用联珠纹的对象以佛国人物和外族世俗人物为主。装饰有联珠纹的服饰品种有僧祇支、裙、大方披肩、袍、襦、护领等,装饰部位多在服装的缘边。  相似文献   

12.
龙凤纹样组合作为中原王朝皇帝服装纹样组合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时期,大约到了宋代开始成为帝王的专用服饰纹样。唐宋都曾出现皇帝加封道教神祇帝号,所以让这些拥有帝号的道教神祇穿着帝王服装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但在佛教服装中出现龙凤纹样组合的情况却比较鲜见。饰有"龙凤纹"的佛教服装应该早在西夏时期已经出现,西夏佛衣上出现龙凤纹大致是受到帝王造等身佛像、中原道教及唃厮啰佛教信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崔婧婧 《文物世界》2015,(1):33-37,6
几何纹样作为中国主要的传统纹样,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运用于彩陶的装饰上。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传统几何纹样形成了种类繁多、造型多变的独特艺术风格,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服装对于装饰纹样的需求,创造了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装饰艺术形式,其对现代的服装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提高尤其凸显在服饰的穿着上,尤其对于当今的婚纱造型而言,其更能够凸显出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但是时代在进步的同时,其仍然没有将传统元素摒弃掉,即民族元素从未曾被遗忘,民族配饰与民族元素在婚纱造型上的体现更加肯定了民族性的概念以及地位。本文主要就旅游对婚纱造型之民族配饰与民族元素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2月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期拟定为一年。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以孙机先生等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正>土族生活的地区被誉为“彩虹的故乡”,这样的美称与土族颜色鲜艳的服饰密不可分,而土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就是装饰在领口、袖口、腰带等部位的精美刺绣,青海土族刺绣是中华民族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刺绣纹样清晰、针法多变、颜色对比强烈,表现出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族人民热情奔放、  相似文献   

17.
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齿真”,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到了很讲究  相似文献   

18.
五、清代一般服饰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1 马褂 马褂与长袍或长衫相配。马褂,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常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短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图四十五)  相似文献   

19.
服装是体现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两个民族的服饰是完全相同的。藏民族的服饰具有雄浑、粗犷、豪迈、古朴的审美特征。居住在甘肃、青海等地的藏族同胞统称为安多藏族。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安多藏族在服饰习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藏族服装采用开襟、套领、无扣、无兜、长袖的款式。无论冬装还是夏装 ,习惯上称之为藏袍。安多地区的藏袍一般用水獭皮嵌制一条宽约5~10公分的开领 ,并在其衣袍下摆处也镶以长度不等的水獭皮作为装饰。在藏袍的袖口处通常用不同色料的氆氇制成不同类型的图…  相似文献   

20.
李楠 《神州》2012,(5):215-215
本文从服饰品在设计中风格统一、色彩统一、造型与款式统一、材料统一的几个方面来全面考量服饰品在服装整体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