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6,(1)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梳理自魏晋以降千百年来的中国书画收藏史,足以证明,当收藏被用于"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则书画的传统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家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旧修旧"的家谱编修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家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必然趋势。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编修家谱,提高编修家谱文化质量,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文化各领域的交流以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认祖,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7,(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以来由儒家倡导而在整个社会逐渐培育和践行的"五常",实际上构成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伦理道德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古代中华民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论指导、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是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系统的主要精神动因和遗传密码。抛去其封建性糟粕,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无比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永利 《神州》2021,(1):42-43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光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在社会上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是国家和民族向前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已经较为成熟,能够基本满足文化教育的要求,但是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以及观众的需求,我国博物馆文化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转化和发展。为了使我国博物馆文化能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文章基于我国博物馆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简要探析了促进我国博物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的博物馆文化传承贡献微薄力量。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承载体的活态文化,其赓续与传承源于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人与物,也需要复归生活予以活化、传承与创新。日常生活也是个人情感、社会情感和群体性在场感滋生的主要场域,这既是活态化传承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情动环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条件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情动机制"的建构与触发所呈现出来的有关非遗事象的感知、表达与互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活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2])。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重视和做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及其表现方式之一的地方志事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方志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与光荣使命。在强调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提出了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动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学理意义上看,"文化润疆"既是一个在新疆地区持续建立和通畅中华文化润泽机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人心维度不断夯实新疆特色文化与中华文化母体、新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深层联系,从而为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内在文化支撑和持续性精神动力的过程。其在话语与径路上的整体性逻辑,即是通过对中华文化与中华现代国家、中华民族以及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结构的系统梳理,进一步理顺文化、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切实将新时代新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实践持续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0.
徐祖祥  罗张悦 《民俗研究》2024,(1):15-26+156
滇黔桂交界地区,壮、瑶、苗等民族的地方礼俗互动、礼俗传统实践及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文化在南岭民族走廊西段区域社会中整合作用的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与以道教为主的道释儒大传统之间长期的文化涵化过程,呈现出各民族交融共生基础之上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新文化模式下的礼俗传统和价值观念,强化了各民族内部的社会秩序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949年以来,各民族礼俗传统在南岭走廊地域文化传统保障下,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自主、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貌和共有价值观念在更大社会范围的传递。道教主导的礼俗传统实践及文化价值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区域内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11.
正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是对全国史学工作者的巨大鼓舞,是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古代史学科,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探索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当前建设新文化的总方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6月3—5日,由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承办的"首届敦煌文化学术论坛"在甘肃敦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繁荣敦煌文化学术研究,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关于敦煌文化的特征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指出,敦煌文化是一种具有国际性、多元性特征的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  相似文献   

13.
正"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是贵阳的城市精神,而阳明文化则作为了贵阳这座城市的城市名片。在这一年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倡传统文化,以其精华来解读当今世界、当今社会,解决国家大事、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欧盟,在教科文组织上的讲话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现代性、创造性转化的范例,以此来解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对话的例子。今天我们讲阳明文化、传统文化,无非就是要将其作一种现代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方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灿烂的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①新疆方志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资源、区位、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十分突出,因此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配合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展地方、民族特色优势产业,文化产业是不可或缺的助推吕.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催生新兴业态,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四个转变”,建设“文化名省”发挥重要的支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对平凉民歌小调的定性归位、社会功能、曲调特质的辨析溯源,结合长期以来平凉民歌整理修订过程中"裁剪取舍"的考证依据,将平凉民歌小调置于"丝绸之路"文化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关注其"入境随俗"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展现、开掘其具有的独特的、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蕴建构能力及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花丝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对其进行了当代转化,使其得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进行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文章拟以原创作品《天宙大观》为例,从文化溯源、审美走向、工艺转化、材料多元四个方面对我国传统花丝工艺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闽都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传统内核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对接、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的区域合作环境,为闽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数字媒体的不可控性和文化异质性等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多元文化传播平台以及创新传播模式等方式探索闽都文化实现海外传播的路径,有助于推动闽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塑造和构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独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各民族文化,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这次论坛以“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研讨西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推动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意义重大,备受关注。是一次群贤毕至,广集众智的盛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