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凡  朱竑  黄维 《人文地理》2010,25(4):60-66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相似文献   

2.
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3.
李彦辉  朱竑 《人文地理》2013,28(6):17-21
文章在探讨地方、地方传奇、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学者从地理学视角对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用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方、地方传奇与游客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表明,地方及地方传奇唤起了游客的集体记忆,增强了爱国情感。而这种爱国情感正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研究尝试把地方传奇(placemyth)作为概念引入记忆地理研究领域,作为对该领域"传奇"(myth)这一概念的拓展,以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丰富、文化地理研究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地方认同建构源头,因其研究有助于揭示城市各空间尺度内的公共生活竞争的内在机制,因此已成为西方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命题;但此类以仪式活动为视角,揭示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建构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极少。鉴于其研究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大学校庆典礼为例,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访谈等多种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了自上而下的仪式活动,即校庆建构集体记忆、象征空间、地方认同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校园特别是新校园或扩建校园的纪念物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周玮  黄震方 《人文地理》2016,31(1):42-49
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街巷空间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气息开始退变,城市记忆逐渐缺失,趋同化和均质化的城市危机显现。为此,选取南京夫子庙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认知地图、口述访谈和GIS空间统计方法,实证研究城市街巷空间居民的集体记忆,发现居民对夫子庙街巷空间的集体记忆呈现"光环区"→"亚光环区"→"缓冲区"→"盲点区"依次递减的特征和规律,"平民化"的城市设计理念缺失成为重要诱因。街巷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与场所精神,其担负的集体记忆保护功能,应该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Philosopher Jeffrey Barash seeks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memory, which has taken on wide‐ranging meanings in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insight of sociologist Maurice Halbwachs during the 1920s, he grounds the concept in the living social memory of the present, whose sphere is widened by its capacity to draw upon a past beyond its ken through the symbolization of its remembrance. He offers two preliminary propositions: first, there is a history to the way philosophers have contextualized collective memory through the ages; second, there is a politic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highly visible in the uses of memory by mass media in the contemporary age. He builds his argument around four interrelated interpretations concerning: the ever more circumscribed role attributed to collective memory in the passage from antiquity into modernity; the dependence of collective memory upon living memory; the rising power of media to mold collective memory to present purposes;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vis‐à‐vis evoca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as oppositional ways of accessing the past. I close with commentary that places Barash's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scholarship of French historian Pierre Nora on the French national memory, and that of German scholars Jan and Aleida Assmann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memorable cultural legacies.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为案例地,以地震受灾群体老县城居民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挖掘灾后遗址唤起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空间,通过认知地图和GIS空间分析对比遗址官方记忆空间、居民集体认知-情感空间、行为空间的差异,揭示现实空间与居民集体记忆空间互动影响机制。灾后日常记忆、灾难记忆夹杂在一起,产生怀旧、创伤等情感,构成居民复杂的集体记忆。尽管具体空间引发的情感以负面为主,但居民对老县城整体还是充满了积极的地方依恋和认同。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地缘环境也开始指向情感研究。中国的家国情怀使“国家”不仅具有政治属性,也成为一个饱含情感与地方认同的概念。本文从地缘环境的情感要素入手,援引环境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探究跨境流动背景下的国家感影响因素。结论发现:①中国海外移民国家感受到个体与社会因素制约,包括年龄、学历、公民身份、出国时长、移居国GDP和文化认同;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包容多元的地缘政策利于提升客族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海外移民的国家感;③居住、网络媒体环境变化及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会引发跨境群体重新审视流动前后所处的地缘环境,直接或间接重构国家感。本文既为促进跨境流动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双向接纳提供新路径,也在情感地理学方法论层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云南横断山区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断山区是我国自然环境、生物、民族社会、文化、经济最为复杂多样的区域。多样性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人类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多样性。自然生物多样性和民族社会文化多样性各具特色。横断山区的多样性要采取开发性保护和保护性的开发。在民族地区要开发民族文化力,建立既能固守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道路的民族文化发展模式。通过民族文化力来协调人与地的关系。保证横断山区多样性永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乡村多功能性及景观重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阐述了基于乡村发展多功能性和景观功能的概念。乡村多功能概念的兴起,为重新审视乡村地域自力发展带来一种机会,而乡村景观多功能可能是塑造乡村地域多功能的潜在动力和机制。构建乡村景观多功能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之生态功能和作为旅游和特色文化场所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传承历史之文化功能。对于现阶段转型中的乡村,应该妥善规划和运用并积极重塑景观的多重功能。通过乡村多功能和景观重塑之讨论,可以为乡村地域景观重塑规划实践策略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许志晖  丁登山  向东 《人文地理》2006,21(3):34-37,33
本文在总结了文化旅游的基本属性与国内外主要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南京文化旅游的基础与开发现状,探讨了南京市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模式与装点整合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陕西旅游商品开发及营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旅游商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出发,分析陕西省旅游商品开发、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机制和有效措施,指出重点开发的旅游商品系列和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的构想。力争推动陕西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供应、销售走上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强  周蓉  汤建中 《人文地理》2000,15(4):46-49
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机制,指出了上海企业对外投资的必然性。通过对涉足对外投资产业的研究,发现上海对外投资的产业大多已经在国内发育成熟,对外投资产业遵循由低向高逐步演替的规律。企业对投资区位的选择大多是由近及远,集中于东南亚等地。  相似文献   

15.
16.
面临新城市贫困我国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章论述了我国新城市贫困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指出新城市贫困已经对我国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发展以及城市管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面临新城市贫困的严峻现实,我国城市发展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扩大就业应当是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新城市贫困问题的最终手段;而城市规划必须关注城市的社会发展,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方法、内容以及规划实施的管理上进行深入反思并作出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PRED系统分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河南省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本文对河南省的人口、资源(重点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PRED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本文指出河南省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在于人力、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据此,本文提出了人口控制与人力资源开发、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及城镇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活动造成的能源安全与全球环境变化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低碳"发展模式受到国际社会、政府、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等推崇,各界纷纷开展"低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文在简要概述"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与价值取向、宏观碳排放及驱动因素、低碳经济性与实现策略、微观碳排放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低碳研究进行回顾,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重点的差异、研究尺度的缺失、机制的探讨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的低碳研究-全面并力求反映现实的、面向未来与强调适应的、全球变化下不确定性的、追求品质与促进公平的低碳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王有邦 《人文地理》1996,11(Z2):12-15
本文在分析山东农业发展的优劣势、现状、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应采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演变与调控——以冷水江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我国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20余座。作为特殊的经济区,资源型城市曾经为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条件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有的至今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有的却因资源枯竭或市场障碍渐入窘境。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结构入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并以冷水江市为例,论述了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