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璀璨绚烂的金制品或许是五至六世纪韩国新罗王国(公元前五七~公元九三五年)墓葬中最为震撼的发现。其他文化从未像新罗墓葬这样大量出土金器。虽然这些珍贵金属文物的确切来源还有待研究,但这些大到王权标志物,小到日用器的炫目珍宝,已然见证了新罗古国显赫的金文化。在出土的随身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西,有一座古老而肃穆的陵园,这就是2400多年前晋国富甲天下的巨商猗顿的陵园,人们尊他为中国商祖、晋商祖师。  相似文献   

3.
清承明制,清东陵最初规划的陵园格局完全仿明十三陵,并按规划进行了首批陵寝建设。但在孝庄文皇后"卑不动尊"说的影响下,清东陵的陵园格局逐步发生改变,先后建立了皇后陵、妃园寝以及东西陵分葬的兆域制度。  相似文献   

4.
东汉陵园布局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存在标准与简化两种模式。标准模式中紧邻封土东侧、南侧2组建筑单元构成内陵园,其余3组建筑单元则分布于内陵园之外的东北部,各建筑单元可依次与石殿、钟虡、寝殿、园省、园寺吏舍相对应。原陵最初的寝殿与后来的石殿可能在同一位置,东汉上陵礼一直在此举行。以石殿、寝殿为代表的朝寝分离模式形成于明帝在位期间。东汉陵园布局还表现出以西为尊向坐北朝南转变,其内、外陵园结构可能对唐代陵园的上宫、下宫格局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二号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则斌  齐军  田长有  白继  陈刚 《文物》2013,(1):25-66,1
江都王陵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的山顶,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公里。2009~2012年,南京博物院在大云山揭露出一处西汉诸侯王的陵园,在陵园内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车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此外还有陵园建筑设施。本文为M2的发掘简报。M2位于陵园内东南,竖穴岩坑墓,平面呈"中"字形,与M1为同茔异穴。M2虽遭盗扰,仍出土文物218件(组),包括铜、铁、金、漆、玉、陶器等。M2的下葬时代约为公元前129年至前127年,墓主人是第一代江都国的王后,其姓氏可能是"连"。  相似文献   

6.
本以《海东金石苑》中崔致远《唐新罗朗慧和尚塔碑》为例,梳理出唐代海东石刻献的三个方面史料价值,即记载当时新罗相关国是、弥补佛教灯传典籍的不足与记录新罗僧人在中国广泛交往的史实。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4,(6)
康陵是西汉平帝与王皇后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考古勘探发现,康陵有双重陵园,即康陵陵园和其内的汉平帝陵园。与其他西汉帝陵相比,康陵的陵园方向改为坐北朝南,陵区规模也大幅缩小。此外,王皇后陵也有单独的两重陵园,在王皇后陵园和汉平帝陵园之外还有一条围沟。这种特殊的陵园面貌应当是在汉末至新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韩国王子金乔觉来中国考马鞍山市李福利金乔觉为何方人据《九华山志》记载,唐开元年间(713─741年)新罗国僧人金地藏来九华山传教,笃修地藏经。新罗国为韩国古称。据历史考证,地藏王、金地藏均为韩国金乔觉无疑。据绩溪县小九华山史料记载:新罗国王宗近亲金乔...  相似文献   

9.
齐扬 《文博》2005,(4):7
陕西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尤其顺陵、桥陵、乾陵石刻是其典型的艺术体现。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陵前石刻现存有34件,石走狮和天禄是其中的精品。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石刻总计124件,内城东、西、北门之外各有石狮两尊,北门外另有仗马和控马人各3对,号称“六龙”。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陵园石刻更富于写实性,堪称唐陵石刻艺术之冠,陵园现存石刻50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珍贵文物长期遭受着自然风化和破坏,大部分石刻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10.
1966年,韩国庆州(古新罗都城)发现《无垢》经印本。韩国学者认为此经为古新罗印本,并以其刊印时间早于敦煌所出《金刚经》而认为是现存世界上最早雕版印本,进而推论印刷术为韩国人发明。1980年以来,我国及美籍华裔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一致认为此经并非新罗所印,而为传入新罗的唐代印本。本文从“武周制字”、唐代“印纸”两方面论述了《无垢》经不是最早的印本;重点对年款进行了考证,首次明确提出此经刊印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并对社会背景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唐新关系、唐代佛教在新罗的影响角度,进一步说明此经只可能从唐传入,不可能是新罗所印。  相似文献   

11.
绍兴印山越王陵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座越国王陵,其规模、墓室、防腐填筑及外围设置的防御保护设施隍壕均是浙江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不但有助于今人全面了解认识越国的埋葬制度,同时也使对越国王陵陵园制度的研究探索成为了可能。本文从绍兴印山越国王陵陵区的选择、陵园的布局和形制、陵园的防御设施和门、陵墓形制,墓上封土、陵园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越国王陵的陵园制度。  相似文献   

12.
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其附近发现了许多秦瓦残片及卷云纹瓦当。这表明 ,此地曾经有过陵寝之类的地面建筑。两座大墓和两座车马坑非常紧凑地集中在一个较小的方域内 ,组成一处完整的陵园。M2墓主被葬在M3之旁 ,也许是因为后者执意要与先君葬在同一个陵园 ,所以大堡子山秦陵才有如此设计。如果说大堡子山陵园与凤翔1号陵园还可以类比的话 ,大堡子山陵园与圆顶山墓地则缺少可比性。众所周知 ,周代诸侯国都邑旁的族茔 ,国君陵园与国人墓地是分区规划、分别管理的 ,公陵的布局与一般贵族墓葬的布局制度不相同。所以 ,没有理由因为圆顶山两座相近的墓墓主可能是夫妇关…  相似文献   

13.
北宋分为上下两寺的晋城青莲寺,现存59尊唐宋彩塑。本文仅针对宋塑中运用着金工艺的作品,做考察研究。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上寺的罗汉殿和地藏阁内,前者有19尊,后者有12尊,共计31尊。初步了解,在我国内地,山西大同善化寺金代彩塑、新绛福胜寺元代彩塑和北京智化寺的明代彩塑,着金技艺都颇具水平,独具特色,而青莲寺宋塑所采用的四种妆金工艺(其中最为特殊和濒临失传的拨金工艺),样式新颖、精细富丽,是我国现存宋塑妆金工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义陵是汉哀帝与傅皇后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办南贺村东南。经考古勘探发现,义陵有双重陵园,即义陵陵园和其内的汉哀帝、傅皇后各自的陵园。帝陵的墓葬形制为带四条墓道的"亞"字形,后陵为只有一条南向墓道的"甲"字形。另外,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17座外藏坑,23座陪葬墓,多条陵区道路。本次勘探调查,基本掌握了义陵陵区的范围、布局、结构及主要内涵,为义陵的大遗址保护和汉陵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唐代金州新罗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在汉水上游设金州 ,州治在今安康市城区。金州城位于汉江南岸 ,与州城隔江斜对的西北方向有一座著名的新罗寺 ,系唐代金州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安康城里的人 ,世代流传着一个离奇的故事 :不知古之何时 ,汉江突发大洪水 ,一夜之间在州城上游几里地方冲积形成了一座小山头 (后来叫蚂蝗岭 ,今称马坡岭 ) ,汉江顿时改道 ,并把新罗寺连根冲涮而走 ,寺内的大铁钟和数米高的铜像被冲到二十多里以外的沙滩。新罗寺从此仅存其名 ,以后便无人问津它的细故了。新罗寺遗址的发现1 996年 6月 ,西北大学李健超教授来函垂询安康新罗寺。由于史载阙如 ,俗…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东汉陵区内征集到一枚封泥,形状为方形,封缄方式为方槽式检,背面有三道绳痕嵌入泥中,正面阳文篆书"原陵监丞"。通过与已发现的其它东汉时期的封泥形制、印文特征的比较,明确了该封泥的时代。"原陵"作为东汉的第一座陵园,目前具体位置并未确定;"监丞"为东汉陵园食官"食监"的副职,主要负责祭祀,因此,"原陵监丞"封泥的发现,对东汉帝陵的方位及陵园职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本文还通过已发现的有关两汉时期的封泥、印章,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陵园职官的具体构成和分工进行了梳理。西汉时期,陵园周边具体的管理机构有陵庙、寝园、陵园,陵庙、寝园有令、丞、郎;陵园除令、丞、郎外,还有校长;食官有令(长)、丞。东汉时期,陵寝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机构减省,不设陵庙、寝园,陵园兼有原来寝园的职能,陵园职官有令、丞及校长,食官有食监、监丞。  相似文献   

17.
位于雍城南郊三畤塬上的秦公陵园系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国国君陵寝之地,与其它先秦诸陵园相比,雍城秦公陵不仅具有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它与之前和后来的秦陵园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继承性、完整性、独特性的秦国陵园体系,其表现整个秦陵园从集中公墓制即所有墓葬均集中于规划的陵区之内,向着独立陵园制及各陵园以兆沟相互隔开的发展过程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上世纪80年代曾在十四号陵园以西约3公里处的南指挥一带发现13座陵园,按照当时界定的标准,所勘探出的18座"中"字形大墓的墓主即为秦公,且与在雍城执政的国君位数基本吻合,而此次新勘探出的十四号陵园不仅存在与南指挥陵区之间的距离问题,而且是否真正隶属雍城陵区,以及新发现"丰"字形大墓形制等方面则为秦公陵园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根据历史文献,所谓"秦东陵"应称为"芷阳秦陵"或"秦芷阳陵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秦陵并不是此前所披露的"四座陵园",而是"两座陵园";两座陵园的墓主分别应为昭襄王、唐太后以及宣太后.秦东陵还未发现的庄襄王及帝太后陵应在原三号陵园以北隔沟相望的杨寨塬寻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历年来的考古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探讨了雍城秦公陵园的墓主及排序,认为每一座陵园只对应一位国君,一座陵园内的多座大墓,反映了一代秦公与其夫人、次夫人的并穴合葬关系,同时确定了陵园的布局规律,秦公墓在陵园内西南,秦公夫人、次夫人在陵园内东北,而陪葬墓区则分布在陵园外东北。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秦俑三号坑西侧一百米处发现一座古墓.两次铲探的结果知道此墓的规模远大于目前发现的始皇陵园所有的陪葬墓,墓主人应是一个地位相当高的秦王朝的重要人物.因为如果是早于秦王朝的人物,修建骊山陵园时定会搬除掉;如果晚于秦王朝,这样高等级的墓地不会选在以前别人的陵园里.至于墓道北向,这在始皇陵园也不是独自一个,在整个陵园的布局规则尚未完全清晰之前,陪葬墓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错的现象只能成为我们研究秦陵形制的一个问题.从这一陪葬墓的形制、规模、方位多方面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