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韬奋的道路早在195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求学时,就阅读了邹韬奋的名著《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对韬奋先生极为佩服。我把新闻界老前辈邹韬奋和范长江作为学习的榜样,立志要做他们那样的新闻工作者。1958年6月韬奋先生的遗作《经历》出版。那时正是全国"反右派运动"后期,也是我北大毕业、等待分配的时节,没能看见《经历》一书。直至1978年6月,《经历》第二次印刷出版时,我才读到它。《经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拒贿     
富春 《文史天地》2003,(7):62-62
邹韬奋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邹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韬奋先生看了信后,派人明察暗访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正当稿件排印时,王伯群得知了此事,他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了十万大洋前往《生活》周刊社同韬奋先生“谈判”。“交际博士”先开口:“邹先生,王部长最近拨了一笔公款,对…  相似文献   

3.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我们从邹韬奋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交往中,看到的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帮助。邹韬奋先生出版过散文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堪称是现代散文家。自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后,他的活动主要在办刊物和办书店这两项事业上,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受到左翼的、进步的作家普遍尊敬和信赖──无论是在人品上还是文品上。这在中国新闻界和出版界可以说是少有的现象。先从鲁迅先生说起。鲁迅与邹韬奋,1933年1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上海分会成立之时,他们二人均为执行委员。鲁迅…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战斗在新闻出版战线上──从《生活》周刊到《大众生活》述要俞筱尧胡愈之曾经说过,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那里只要有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知道邹韬奋和《生活》周刊的。现值邹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之际,特将邹韬奋在新闻出版战线上的斗争经历简要叙述于后。接办...  相似文献   

5.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先生因耳癌去世。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并没有将邹韬奋的光辉业绩湮没,相反,当回顾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的生平时,我们发现,他给今人留下的是一笔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一邹韬奋,原名邹恩润,1895年11月出生于福建永安,少年时代在福州求学,1912年赴上海,考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先读小学,1913年升入中学,1917年升入大学,学的专业是机电。机电与新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是,邹韬奋这个学理科的人却偏偏爱上了文史,一心想做新闻记者。他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每次都要找当时上海有名的报纸《时事新报》。当…  相似文献   

6.
报人邹韬奋     
周利成 《百年潮》2022,(5):76-82
<正>1944年7月24日,年仅48岁的著名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在上海病逝。全国新闻界获悉后,纷纷在报刊上撰写文章、诗歌、挽歌。1946年7月20日第33期《风下》周刊还出版了“民主战士青年导师邹韬奋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特辑”,刊发了沈钧儒、胡愈之、郑振铎、茅盾、黄炎培、陶行知、沈兹九、陈仲边、金丁、胡守愚、杨骚、殊群、丝丝等十余位友人、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后方的文化人纷纷回到上海,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内战、争民主、争团结的斗争。此时,抗战以前的进步刊物早被查封,急需要创办一些进步刊物。根据这种情况,徐伯昕在抗战刚一结束就积极筹备“生活书店”复业,并约请郑振铎等筹办一个刊物,以继承邹韬奋先生办的《生活周刊》,并于刊头采用邹韬奋的手迹;同时为了防止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和便于登记,不用《生活周刊》的名称,而改用《民主周刊》,由郑振铎出面任主编,周建人、许广平、马叙伦、董狄斯、罗稷南为编委。主要编辑人员先后由蒋天佐、郑森禹、艾寒松等担任。负责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8.
1938年10月,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召开前夕,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给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发来“电报提案”,斥责汪为“汉奸国贼”,在参政会上引起了一场大斗争。最早披露此事的是邹韬奋,1941年,他在香港《华商报》上发表《“来宾”放炮》一文,记载了事件的经过:一届二次参政会开幕以后,陈嘉庚给大会发来电报提案,内容是“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11字,经汪派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一生处在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年代,胡愈之与之并肩战斗了10年,并曾给予他重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讲到3O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有这样一段话:在团结广大爱国者,发展进步力量方面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是共产党人对《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的帮助。《生活》周刊原来的内容主要是谈论个人修养问题,进行一些“职业指导”,其政治思想倾向属于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九·一八”事变使邹韬奋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在共产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靠近了党。《生活》周刊从此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1.
梦菲 《文史月刊》2006,(4):10-17
邹韬奋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邹韬奋逝世5周年之际,周恩来曾经饱含深深的怀念之情为他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款字字千斤的题词是对邹韬奋一生的  相似文献   

12.
陈益 《钟山风雨》2012,(3):51-52
近日读黄方毅(黄炎培之子)先生为纪念三联书店创立八十周年所写的文章《黄炎培、邹韬奋与(生活周刊)》(《读书))2012年第二期),其中谈到黄炎培于1917年5月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后来在昆山县徐公桥开设乡村教育试验区,把职业教育推向了乡村。我联想起花桥镇徐公桥现存的民国建筑大年堂,颇有些感慨。  相似文献   

13.
一、延安记者要求"采访自由"事件1941年初夏,在延安清凉山上的一个窑洞,我的爱人田海燕带我拜见了博古。我们为何拜访博古呢?这需要作点背景介绍。我的爱人田海燕,是四川泸州人。上个世纪30年代,他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进入中国医学院习中医。"七七事变"后,他通过邹韬奋先生介绍到了延安,先在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抗大政治部、新华社、《新中华报》工作。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  相似文献   

14.
《新生》被封后出版的《斗生》唐勋1933年12月,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被查禁。第二年2月,韬奋的好友──忠贞的爱国志士杜重远主编的《新生》周刊创刊。《新生》保持了《生活》爱国的战斗的风貌。1935年5月,因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涉及日本天皇,日本即...  相似文献   

15.
沈钧儒先生与邹韬奋先生是在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相识的,韬奋在他所著的《经历》一书中曾有记述:“我记得那时是文化界救国会开着成立大会,沈先生做主席,我那时还不知道他的年龄,也不详细知道他的平常,只看见他虽有着长须,但是健康的体格、洪亮的声音、热烈的情绪、前进的意识,都和青年没有两样。”此后,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逐渐发展为上海救国会乃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由于参加救国会的关系,沈钧儒与韬奋的来往渐渐频繁,彼此间的友谊也日益深厚<那时,沈钧儒先生每次参加抗日游行示威,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  相似文献   

16.
杜重远烈士不是偶然牺牲的。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邹韬奋同志是杜重远最接近的战斗伙伴。不幸的是邹韬奋直到临终前还没有弄清楚杜重远在新疆的真实情况。不错,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到“新疆事件”——盛世才的叛变,这一段复杂的历史被浓雾掩盖着。 胡愈之:《悼念杜重远烈士》  相似文献   

17.
我希望读到下列史料作为读者,我不揣冒昧,希望能在刊物上读到下列的史料;《文化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张元济》,《邹韬奋对文化出版事业的贡献》,《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沈雁冰》,《话剧(保卫卢沟桥>演出纪实》(欧阳山尊),《爱国艺术家洪深教授》,《戴不凡与田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一日》是一本厚厚的大书,茅盾主编,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向茅盾提出这个编书倡议的是邹韬奋。当他看到高尔基在苏联发起主编《世界的一日》这个信息,觉得新鲜,很有意义,建议茅盾学步,编一本《中国的一日》,址各地作者投稿写同一天里真实的中国现状,由他负责出版。一开始,茅盾曾有过推托,因为他认为,在中国,只有鲁迅才和高尔基一般有号召力,既然学步高尔基,按道理该书也应由鲁迅主编才对。无奈这时鲁迅先生身体欠佳,再给他加这么重的负担,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只得作罢。但病中的鲁迅还是以行动支持茅盾编好这本书,这可说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9.
《百年潮》1998,(2)
1935年间,胡绳从北平辍学南归,住进上海的亭子间,一边写作,一边埋头研读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古典哲学。然而,日本侵略者的大炮轰鸣起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不满20周岁的胡绳别无选择,不久即投身于伟大抗日战争的洪流。他于1937年间到了武汉,担负起《全民周刊》的编辑工作(这个杂志由柳湜主编,后来与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同时还为《新学识》等刊物撰写文章,又办了个名叫《救中国》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著名的爱国学生运动。×日为探讨救亡大计,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陶行知、李公补、周新民等十人在上海组织以星期聚餐会形式的秘密小组(简称“十人秘密小组”),旨在讨论救亡大计,即救国会的前身。(《救国会》) 12日上海文化界由马相伯领衔,由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邹韬奋、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