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我们从邹韬奋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的交往中,看到的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帮助。邹韬奋先生出版过散文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堪称是现代散文家。自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后,他的活动主要在办刊物和办书店这两项事业上,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受到左翼的、进步的作家普遍尊敬和信赖──无论是在人品上还是文品上。这在中国新闻界和出版界可以说是少有的现象。先从鲁迅先生说起。鲁迅与邹韬奋,1933年1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上海分会成立之时,他们二人均为执行委员。鲁迅…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办过《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等报刊,并创办了生活书店.在他生命的后20多年中,他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改变主张.他在1944年6月2日口述的遗嘱中写到:“我死后……骨灰尽可能带往延安,请中国共产党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他于同年7月24日去世.9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  相似文献   

3.
生活书店在香港〔上〕□仲秋元〔笔者按〕生活书店在香港的活动,在笔者参与编写的《生活书店史稿》中有所记述,文字散见于各篇章。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征得原合作编写的李文、赵晓恩、王仿子同志同意,由笔者加以增删重写。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60多年前即在香港开...  相似文献   

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1948年在香港成立的。今年已经50周年。三联的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革命文化的堡垒”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这三家书店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新文化运动的前辈邹韬奋和胡愈之等。胡愈老在纪念三联书店成立30周年的时...  相似文献   

5.
梦菲 《文史月刊》2006,(4):10-17
邹韬奋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邹韬奋逝世5周年之际,周恩来曾经饱含深深的怀念之情为他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款字字千斤的题词是对邹韬奋一生的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后方的文化人纷纷回到上海,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内战、争民主、争团结的斗争。此时,抗战以前的进步刊物早被查封,急需要创办一些进步刊物。根据这种情况,徐伯昕在抗战刚一结束就积极筹备“生活书店”复业,并约请郑振铎等筹办一个刊物,以继承邹韬奋先生办的《生活周刊》,并于刊头采用邹韬奋的手迹;同时为了防止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和便于登记,不用《生活周刊》的名称,而改用《民主周刊》,由郑振铎出面任主编,周建人、许广平、马叙伦、董狄斯、罗稷南为编委。主要编辑人员先后由蒋天佐、郑森禹、艾寒松等担任。负责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一生处在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年代,胡愈之与之并肩战斗了10年,并曾给予他重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讲到3O年代初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有这样一段话:在团结广大爱国者,发展进步力量方面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是共产党人对《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的帮助。《生活》周刊原来的内容主要是谈论个人修养问题,进行一些“职业指导”,其政治思想倾向属于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九·一八”事变使邹韬奋受到强烈的刺激,他在共产党员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很快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靠近了党。《生活》周刊从此办得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战斗在新闻出版战线上──从《生活》周刊到《大众生活》述要俞筱尧胡愈之曾经说过,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那里只要有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知道邹韬奋和《生活》周刊的。现值邹韬奋诞辰100周年纪念之际,特将邹韬奋在新闻出版战线上的斗争经历简要叙述于后。接办...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一日》是一本厚厚的大书,茅盾主编,生活书店1936年9月出版。向茅盾提出这个编书倡议的是邹韬奋。当他看到高尔基在苏联发起主编《世界的一日》这个信息,觉得新鲜,很有意义,建议茅盾学步,编一本《中国的一日》,址各地作者投稿写同一天里真实的中国现状,由他负责出版。一开始,茅盾曾有过推托,因为他认为,在中国,只有鲁迅才和高尔基一般有号召力,既然学步高尔基,按道理该书也应由鲁迅主编才对。无奈这时鲁迅先生身体欠佳,再给他加这么重的负担,实在于心不忍,所以只得作罢。但病中的鲁迅还是以行动支持茅盾编好这本书,这可说是出版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10.
杜重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英勇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杜重远祖籍广东顺德,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出身贫苦,发奋读书,早年毕业于奉天师范附中,1916年考取官费赴日本留学,学成归来,在沈阳办实业,取得巨大成就,为东北工商界知名人物。"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1944年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杜重远生前多次往返上海,和邹韬奋、沈钧儒、胡愈之等著名爱国人士一起为抗日救亡而斗争,期间杜重远还被国民党当局判刑,投入上海漕河泾监狱服刑。  相似文献   

11.
张学顺 《沧桑》2013,(2):176-178
邹韬奋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一颗闪亮的明星,他的职业生涯波折传奇。本文从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统一的角度,分析了邹韬奋的成长历程。并结合他从事职业指导的经历,对他新闻职业生涯的影响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救国会”(即“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20世纪30年代国难渐深时以上海为中心,由爱国民主人士为主发起、组织的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全国性抗日救亡团体。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逐渐暴露,国民党政府却执意“攘外必先安内”,一向敏感于风气转变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们慨于时局的危险,以多种活动形式表达他们的担忧,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受中共“八一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的影响,继《新生周刊》案件之后,邹韬奋等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不顾国民党的压制,于“生活书店”…  相似文献   

13.
邹韬奋(1895—1944)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深刻的民族危机,邹以笔墨为武器,挥洒着热血,倾献着精诚,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英勇地战斗到最后一息。邹不仅是个出色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而且是个了不起的宣传鼓动家。他留下了大量的抗日救国言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今天认真发掘和研究邹的抗日救国主张,不仅对于全面地研究邹韬奋,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20年代,在社会舆论仍将性教育视为"洪水猛兽"时,一本赤裸裸描写性爱的《性史》专集堂而皇之地摆上了公众书架,一家"美的书店"首开雇佣女店员专售性文化书籍之先河。这些"创举"系同一人所为,他就是张竞生。有人骂他是"大淫虫"、"卖春博士",有人说他是中国性学研究普及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1935年4月下旬的一天,设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上的国民党中央出版社审查机关——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接到上海福州路“生活书店”主办的《新生》周刊送来的一份该刊第十五期受审阅稿件,其中有篇该刊编辑艾寒松(邹韬奋助手)署名“易水”所撰的《闲话皇帝》一文。负责审查的审查员张增益及组长朱子爽阅后觉得,  相似文献   

16.
杜重远烈士不是偶然牺牲的。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邹韬奋同志是杜重远最接近的战斗伙伴。不幸的是邹韬奋直到临终前还没有弄清楚杜重远在新疆的真实情况。不错,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到“新疆事件”——盛世才的叛变,这一段复杂的历史被浓雾掩盖着。 胡愈之:《悼念杜重远烈士》  相似文献   

17.
陆茂清 《文史精华》2006,(12):33-41
著名爱国报人邹韬奋一生用一支笔作为武器,对反人民、反民主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6次被迫流亡于海内外。最后一次是他在中共的保护下,从香港流徙辗转来到新四军根据地,他视这最后一次流亡为“甘之如饴”,因为他在根据地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相似文献   

18.
一、延安记者要求"采访自由"事件1941年初夏,在延安清凉山上的一个窑洞,我的爱人田海燕带我拜见了博古。我们为何拜访博古呢?这需要作点背景介绍。我的爱人田海燕,是四川泸州人。上个世纪30年代,他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进入中国医学院习中医。"七七事变"后,他通过邹韬奋先生介绍到了延安,先在抗大(四期)学习,毕业后先后在抗大政治部、新华社、《新中华报》工作。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创刊,  相似文献   

19.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先生因耳癌去世。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并没有将邹韬奋的光辉业绩湮没,相反,当回顾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的生平时,我们发现,他给今人留下的是一笔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一邹韬奋,原名邹恩润,1895年11月出生于福建永安,少年时代在福州求学,1912年赴上海,考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先读小学,1913年升入中学,1917年升入大学,学的专业是机电。机电与新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是,邹韬奋这个学理科的人却偏偏爱上了文史,一心想做新闻记者。他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每次都要找当时上海有名的报纸《时事新报》。当…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1998,(2)
1935年间,胡绳从北平辍学南归,住进上海的亭子间,一边写作,一边埋头研读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古典哲学。然而,日本侵略者的大炮轰鸣起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不满20周岁的胡绳别无选择,不久即投身于伟大抗日战争的洪流。他于1937年间到了武汉,担负起《全民周刊》的编辑工作(这个杂志由柳湜主编,后来与邹韬奋的《抗战三日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同时还为《新学识》等刊物撰写文章,又办了个名叫《救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