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检索王若飞人生履历时,我欣喜地发现:1927年6月至1928年5月间,即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后至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前的日子里,王若飞曾在江苏工作过一年。笔者作为江苏如皋人,试图通过梳理王若飞在江苏领导农民运动(简称江苏农运)及指导如泰五一农民暴动的历史,对王若飞表达敬意。一、腥风血雨中诞生的中共江苏省委中共五大之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党章,对各地组织机构作出一些调整,决定撤销中共  相似文献   

2.
正一、赴苏参加中共六大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叛变革命,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者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遭受了十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浓重的白色恐怖之中。考虑到国内形势和党的组织状况,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六大决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作为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事部部长和中央  相似文献   

3.
董宝瑞 《文史精华》2001,(11):12-15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重大挫析。时任中共中失总书记的陈独秀被指为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受到共产国际和中共的严厉批评和处置。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不畏压力,力持公正,对陈独秀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发言,并提议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委员。为此,他曾蒙受冤屈。《王若飞“袒护陈独秀”始末》一文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坚持选举王明为中央委员,那么,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何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呢?其实,在六大选举时并非没人提名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候选人,只是这项提名没被通过罢了。在六大提名陈独秀为中央委员候选人的,是长期被人认为在党的历史上犯了“袒护”陈独秀错误的王若飞。多年来,人们熟悉《王若飞在狱中》,极少知晓王若飞曾为陈独秀说过话,并险些因此被开除党籍。王若飞曾受陈独秀直接领导1926年春天,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就在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身边工作。那时,中共中央的组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史上,王若飞是一位广为群众熟悉和热爱的革命先烈,他的事迹充满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二六年,以王若飞为书记的中共豫陕区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北方区委李大钊同志的关心和指导下,帮助国民军第二军壮大了力量,并在国民二军占领区,大力发展了工人、学生的革命运动,使河南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革命地区。多年以来,我们对王若飞与豫陕区委的这段历史,缺乏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参加豫陕区委的老前辈相继去世,许多历史文献先后丢失,因而豫陕区委的历史功绩竟湮没无闻。近年来,为了收集王若飞同志的资料,我们多次访问了几位当年同王若飞同志一起参加豫陕区委工作的革命老人,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文献,整理出这篇文稿,作为研究豫陕区委历史的引玉之砖,希望党史界对本文提出补充和指正。  相似文献   

7.
贵州生     
黄齐生,名禄祥,号石公。王若飞同志的舅父。一八七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光绪五年己卯十一月初六)生于贵州安顺,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终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他抚育王若飞长大成人,赞助王若飞同志从事革命工作。王若飞同志被捕后,他不畏艰险,设法营救。一九四六年四月八日,同王若飞等同志从重庆飞返延安,不幸于山西黑茶山同机遇难,享年六十七岁。  相似文献   

8.
李家忠 《百年潮》2003,(6):32-35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由于中国革命同越南革命休戚相关,胡志明同中国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他同周恩来的友谊更为世人传诵。早在20世纪初,胡志明就已同周恩来相识1920年,周恩来和李富春、赵世炎、蔡和森、王若飞、蔡畅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胡志明则早  相似文献   

9.
1925年冬,楚图南在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的指示下,到哈尔滨以教师的公开身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他参加过中共哈尔滨党组织的创建,帮助时任哈尔滨党组织重要领导的任国桢,转递鲁迅给他的信件。他还参加了护送到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的活动,同时,及时地向从苏联归来的周恩来等报告了上海的革命情况。在哈六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创办"灿星社",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革命斗志。1934年,不幸入狱后,通过撰写文章和翻译尼采名著,这种特殊方式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开除陈独秀的原因和如何开除陈独秀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远东局想给予尽量多的机会和时间,要求陈独秀承认错误,希望他继续保留在党内;共产国际远东局最后同意开除陈独秀,主要是因为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上否定了"保卫苏联"的立场,不能容忍.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则更看重于陈独秀转向托派对本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他反对中共六大路线.  相似文献   

11.
《纵横》2011,(10):33-37
1946年4月8日,山西吕梁黑茶山发生空难。飞机上除了叶挺、王若飞、邓发等重要领导人外,还有曾经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秦邦宪。这一年他39岁。和其他中共最高领导人不一样,他的遗体留在了距离延安市区北7公里处的四八烈士陵园,没有回到八宝山公墓。  相似文献   

12.
革命家朱德有着不凡的经历,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曾遭遇无情的挫折。在上世纪20年代初,他毅然离开高官厚禄的军阀部队,来到上海戒毒并寻找中共总书记陈独秀,要求加入中共组织。然而,陈独秀却对朱德关上大门,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3.
中共六大是一次特点鲜明而又颇具国际影响的会议。其特点:一是不在中国而在莫斯科召开;二是筹备仓促,大部分代表不是经选举产生而是由中央指定;三是代表党员人数统计不甚准确;四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下召开,这对大会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六大为共产国际、联共(布)及其领导人提供一个直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情况的窗口和零距离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讨论和总结,共产国际主动反省和检讨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不足与失误,并采取一些相应的积极措施;六大对随后召开的共产国际六大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问题奠定了基础;六大的国际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积方面。  相似文献   

14.
王若飞是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老一辈革命家,这种品格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大智、大勇、大贤。大智表现在他的工作和著述上王若飞在党内担任过的领导职务是: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央秘书长、江苏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和农民部长、中共驻农民国际代表、西北工作特派员、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军委总政联络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军委副参谋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王若飞担任的最后一个领导职务是:中央委员,驻重庆主持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从所任职务可以看出王若飞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政治、军事、工运、农运都搞过,在党…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乡间别墅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共六大决议,对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战略方针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六大代表、革命烈士胡福田是广西建党初期的重要领导人,曾担任中共广西特委常委,他是广西农民革命运动的先驱。由于叛徒出卖,胡福田同志于1928年10月初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关押在梧州监狱。身陷狱中3个月,任何严刑拷打都没有使胡福田同志屈服,他始终没有吐露关于党的半点机密。12月底,国民党反动派将胡福田同志杀害于梧州  相似文献   

17.
李颖 《百年潮》2013,(5):76-79
中共六大为何远赴莫斯科召开?苏联有关方面对六大给予了哪些帮助和指导?中共六大的召开,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酝酿和准备。由于国内白色恐怖十分严重,很难找到一个能够保证安全的地方开会。当中共中央得知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将分别于1928年春天和夏天在莫斯科召开、少共国际也将在莫斯科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时,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将派  相似文献   

18.
1928年5月,为出席中共六大,周 恩来由上海去莫斯科,直至10月回国,在苏联逗留近半年之久,其间曾去法国访友。在苏期间,他除去参加中共六大,还曾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江浙同乡会”假案平反。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去苏联。 大连遇险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并率军南下,后去香港养病,年底才回到上海,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政治形势,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央决定尽快地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开会的地点,因当时国内白色  相似文献   

19.
1931年7月底,王若飞、吉合和潘恩普3个人从莫斯科出发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回国,准备组建中共西北特别委员会。10月,来到包头,住在复成元街泰安客栈。在与乌兰夫接上关系,传达了中央对绥远工作的指示后,由于潘恩普叛变,王若飞于21日晚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先是被关在包头警察局暗室,12月上旬被移送到绥远省政府所在地归绥(今呼和浩特)“第一模范监狱”,1936年7月,又被移送到太原国民党陆军监狱。1937年5月,经过中共党组织的努力,王若飞跨出了监狱大门。  相似文献   

20.
五卅前共产党人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并非一个抽象的固定概念,更多是一个充满意见分歧和观念竞争的持续辩论过程。知识分子是否中国社会变革或中国革命的先锋,以及知识分子是否一个“阶级”,曾经是得到过全党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共党人探索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群体“经历和体验”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演变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