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发掘1929—1930年在新加坡发起的保留民信局全侨大会与减轻民信邮费全侨大会的史料,管蠡了近代华人移民的跨国主义现象。维护侨批局生存的斗争表明,侨批局的成功保留与合法地位的确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跨国华人社团网络的集体力量在维护跨国华人社会的利益上起着重要作用;侨批业具有内嵌于海外华人社会与侨乡社会有机体的性质,与后者有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在跨国的社会场景下,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推行演变成了政府与跨国社会相互交涉与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侨批,俗称“番批”,是指华侨汇集成批寄回国内、以汇款为本的家庭书信。①它是潮汕华侨历史上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事物。其历史之长、规模之大,与潮汕大部份家庭的关税之密切,当其遭受阻遏时所焕发出来的生命力、冲击力,都是举世罕见的。这种自发的民间金融邮讯形式,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间,即潮人迫于生活(或战乱、政治流亡)而出国谋生,急于接济、赡养苦难中的家乡亲属,然而邮政尚未开办或极不完善,水客、客头、侨批馆、批信局②应运而生的时代。从19世纪50年代最初形式的没款托书开始,至1979年桥批局并入国家银行结束,前后约经…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东是中国第一侨乡。海外华人对广东 ,特别是主要侨乡的影响 ,使其具有鲜明特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侨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快于其它地区 ,文化发展独具特色。从理论上认识华侨华人与侨乡的关系 ,是海外华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国外华人社会、历史和当前侨情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海外华人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以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华侨华人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对国内侨乡的研究,即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侨乡的形成、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海外华人与侨乡的联  相似文献   

5.
正广东五邑地区是全国重点侨乡,祖籍五邑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美洲地区。他们在海外辛苦奋斗所得的微薄收入寄回家乡以作家用,久而久之便在华侨旅居地及国内家乡之间出现了侨批这一独特的行业。在闽南、潮汕等地,人们一般称呼其为侨批,而在五邑地区则多称为银信。由于银信包括华侨寄回家的家书,通常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6.
郑晓光 《黑龙江史志》2013,(19):338-339
建国初期,福建省政府遵循新中国政府对侨批业"团结与管理"的政策,采取措施试图将侨批业纳入政府的管理之下,然而并未能达到目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加剧了侨批业管理的难度。1950年8月新中国政府召开华侨眷属福利会议以解决侨批业管理的相关问题,此次会议的召开成为福建省侨批业管理的转折点,会议后福建省政府初步实现了将侨批业纳入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赖晨 《文史春秋》2014,(6):24-27
水客,又被叫做侨批员、批脚,是一个特殊而鲜为人知的群体。其原意是指船夫、渔夫,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到处采购货物及代人带信、送款的自由职业者。那么,水客是怎样产生的?何种人适合做水客?他们主要从事什么业务?如何赚钱?为何消失?请看——  相似文献   

8.
侨批又称"番批""银信",是出洋谋生的闽粤等地民众经由民间渠道转至国内眷属家书和汇款凭据合一的物件,是华侨特有的档案文献遗产。《菲华黄开物侨批:世界记忆财富(1907—1922)》一书通过搜集、整理、释读特定时代华侨人物的侨批,展现了清末民初华侨社会的各种面貌,为研究华侨宗亲问题、参与和支援辛亥革命、革新家国风气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侨批又称番批,就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母国,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的汇款。作为一种行业,它是出国谋生的华侨寄回家乡赡养胞亲和粜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渭“汇款家书连襟”的民间寄汇;作为一种化,侨批却是一种以以金融流变为内核,以人递播为外象,心心交感为纽带,以商业贸易为载体综合性、流动型化形态。关于侨批的学术价值,国学大师饶宗熙教授曾说过“侨批等于徽州契约,可以和它相媲美”。侨批相关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化的发展变化情况或多或少地反映在批封或侨信里,是我们研究华侨、侨乡、我国及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化的重要史料,是亟待开发“富矿”。  相似文献   

10.
程希 《民族译丛》2006,(5):30-37
在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基本的出发点和主要的关注点。在考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时,侨乡是考察和理解华侨、华人“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参照坐标。这不仅因为侨乡是华侨、华人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域,是海外移民影响祖籍地社会、文化的“独特风景线”,还因为侨乡研究是透视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实证性研究。虽然海外移民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但侨乡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正基于培养侨乡研究领域的年轻学术骨干,培育高质量侨乡研究学术成果的主旨,由五邑大学中国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台湾海外华人研究会、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6首届侨乡研究工作坊"于2016年8月23日—26日在江门举办。本届工作坊的主题是"侨乡社会治理",邀请厦门大学的李明欢和郑振满、中山大学的刘志伟、台北市立大学的徐荣崇、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张秀明和五邑大学的张国雄等诸位  相似文献   

12.
试论建国初期广东侨批业管理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初期的侨批业是经营寄递海外华侨汇款及书信并收寄侨眷回执的私营行业。建国后随着解放军在华南地区军事上的顺利推进,包括侨批业管理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在广东得以迅速制定和推行。在“便利侨汇”、“外汇归公,利益归私”原则的指导下,各项侨批业管理政策试图努力扭转侨批业长期奉行的经营服务方针,使之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但由于管理政策自身作用有限以及社会经济实力恢复尚需时日,从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广东侨批业管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人分布全世界,几乎是有海水处就有华侨、华人。海外华人的先辈大部分来自广东与福建二省。因此,华南侨乡一直是海外华人移民史的研究对象,曾出版过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8年)、陈翰笙的《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原书为英文本、1936年出版)等著作。这些著作以田野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加以  相似文献   

14.
侨批文化是侨乡特有的历史记忆遗产,衍生出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研究侨批文化是重温和再现中华文化中的孝道、忠诚、勤劳、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探索精神。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以“白眉侨批馆”侨批文化建设为例,通过对福州地区侨批历史追述和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提出在文旅融合下开展地区侨批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1860年,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汕头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成为沟通海外与整个韩江流域的枢纽港,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为繁华的都市,吸引了海内外商民在此经营和居住,专门服务海外华侨和国内侨属的侨批业的发展引人瞩目。海外大量侨汇输入国内,对汕头埠及其腹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取近代日用类书《汕头指南》中商业名录等地理信息,以及房地产卡片中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地籍图和GIS技术,可展现并分析20世纪40年代汕头埠侨批业的空间分布情况。当时较多的侨批业机构聚集在"四永一升平"街区这一商业中心,这种分布整体上呈现了城区范围内的人居变化,反映了侨批业经营网络与汕头商民的籍贯、房地产投资以及海外华侨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分为近代和当代两个时期 ,指出近代神户华侨社会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四个特征 ,认为近代神户华侨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是以火柴贸易和生产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后 ,虽然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 ,但这种关系缺乏坚实经济关系的基础 ,是一种“根”在神户的关系 ,而不像新中国成立以前那种“根”在中国的关系 ,这是神户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在近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主要差别 ,这种差别的产生主要是神户华侨华人社会本身变化———即落地生根的结果。不过 ,未来新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关系的动态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蔡少明先生的新著《中国潮汕侨批史》已于2012年9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9章10余万字近千幅插图,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外华侨创业的历史和艰难漂泊的印迹。该书以潮汕侨批史为主线,对侨批邮件的收寄组织———侨批局的设置、作业方法、接受方  相似文献   

18.
骆曦 《福建文博》2022,(3):55-61
泉州开元慈儿院是民国时期佛教界在泉州创办的一所儿童慈善教育机构。在该院的历史上,华侨士绅叶青眼曾长期主持院务,积极筹募经费,为该院的建设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华侨士绅是近代侨乡的特有群体,在侨乡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叶青眼作为华侨士绅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其个案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群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侨汇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达先生就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一书中讨论了南洋华侨汇款与侨乡建设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在林金枝教授的带领下,厦门大学的一批学者对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侨汇和华侨投资事业又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2]在海外,日本的山岸猛和滨下武志先生侧重于对侨批网络的研究及其对近代中国和亚洲社会经济的影响。[3]这些研究无疑拓展和加深了我们对华侨、侨乡以及华侨与中国联系的认识。但是,上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汇款的考察上,而对那些与汇款相伴而来的书信,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汇款的同时,华侨也常常附上长短不一的书信,或报平安,或问家事,或安排汇款的使用等。这些书信被统称为“侨批”或者“银信”;国内的亲人收到汇款后,也往往会寄出一张简单的“回批”,作为对收到汇款的确认并表达简单的叮嘱。可以说,汇款和书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一同编织了一个把侨乡和海外华侨社会联系起来的复杂和持久的跨国网络。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华侨华人民间文献的定义、种类、特点、价值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华侨华人民间文献是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多样性、分散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具有历史凭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等多重研究和利用价值。目前除了侨批、侨乡族谱、公馆档案等进行了有序的收集整理外,绝大多数的华侨华人民间文献散落在私人或非官方组织手上。对华侨华人民间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