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自才 《攀登》2013,(1):113-116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工作者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一个过程,是践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实践,是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走”是途径、是载体,“转”和“改”是目的、是重点。“走转改”,是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服务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陈秀荣  祁疆 《黑龙江史志》2009,(5):55-55,65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新闻采编人员告别了铅与纸的笔耕时代。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单位在新闻宣传活动及新闻报道工作中产生的各类文字材料越来越多,“新闻档案”也应运而生。整理保管好这些新闻档案,使它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新闻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近几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闻资料收集手段的逐步现代化,对媒体新闻资料工作者的管理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从事新闻工作的回忆我的籍贯是许昌县椹涧乡军张村,1966年支边进藏工作,在西藏米林、昌都两地工作7年,1974年后在拉萨新闻部门工作,2011年3月从西藏退休回到河南。现在,我每天用电脑看新闻写博客,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然而,有谁知道我们这些“老西藏”(新闻人)是怎样写作稿件和发送稿件的呢?谁都知道,西藏是个遥远、偏僻、高寒而又神秘的地方。尽管西藏已经和平解放60年,实行民主改革50多年,雪域高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金姬 《神州》2013,(34):241-241
新闻美对于新闻作品有着重要的升华效果,新闻采编是新闻产生的过程,采编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新闻的质量,只有将美融合在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够突出新闻美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在新闻采编中实现新闻的美学价值呢?一、突出新闻的“真”;二、突出新闻的“善”;三、注重新闻“真、善、美”的融合;四、注重新闻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种新闻媒体也应运而生,在这时期酝酿出的民生新闻也崭露头角,随即进入了一个遍地开花的火热期,而现在这种态势又趋向回归到一个理性阶段.在这一整个的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是群众和社会学界讨论、批判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路充满着偶然性。仿佛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十字路口,为你导航的常常不是自己,而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将最终左右你的人生走向。一代报人胡道静的新闻生涯,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阚迪 《神州》2012,(11):153-153
新闻标题是一条新闻的核心,人们关注新闻,最先关注的就是标题,从这一角度对新闻进行考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的新闻传播话语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视角也走向平民化,新闻观点的呈现也逐渐的朝着隐形表达的方式发展,对新闻深度有了新的认识,语言表达上追求形态化、趣味化、故事化、口语化,同时也出现了低俗化、娱乐化、琐碎化的现象,本文就来对新闻传播语态变迁是新闻改革在实践与受众“说话方式”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转型期传媒市场化变革的表征与显现。  相似文献   

8.
“又是一年芳草绿”,“一年之计在于春”。谁都指望春天事事有个更好的开端。但我以为不能忽视的仍然是读书——需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快快地攀上书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接通书这“知识的源泉”。赶快读书学习——就应从抓紧“春读”开始! 抓紧“春读”,就要放宽视野。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只是学生、学者和文化人的事,须知“知识跟着时代走,谁不学习谁落后”;也不要以为读书学习“增不了收入,见不到效益”, 须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春种一粒谷,秋收万担粮”,读书的效应往往是潜在的,一旦需要便会如岩浆喷吐,发出巨大的光和热。  相似文献   

9.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深入基层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秉承的优良传统.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使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带着思想的巨大收获,深入一线采访,了解基层百姓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求所愿,从而使新闻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岳向华 《神州》2012,(31):35-35
在当今“新闻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选择采写制作民生新闻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大体上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当今国家主流媒体的属性;它是新闻竞争与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在选择采写制作民生新闻时,各省市县台的从业者们要坚持把准民生新闻定位,记录百姓的真实生活,牢记媒体社会职责,选题报道要有理有利有度,注重民生新闻的创新服务和扩大优势。民生新闻要真实、通俗、坚守良好道德,不能低俗、媚俗、道德失衡;对电视的民生新闻要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以便与群众贴得更近。  相似文献   

11.
我们研究《楚辞·招魂》的作者及所招的对象是谁,只能从《招魂》原文中探求,因为每一文学作品无不打上时代和人物的烙印。我们先撇开前人提出的“宋玉招屈原说”、“屈原自把说”、“屈原把怀王生魂说”、“屈原招怀王亡魂说”、“屈原招顷襄王”等说法,单从《招魂》涉及的时代、地理状况、人物来探求《招魂》所处的时代及地域,从而推论出《招魂》的作者以及为谁招魂的结论来。一“江南”“梦”地沿革考《招魂》“乱曰”是全文的总结,叙述了作者于“献岁发春兮洞吾南征”的途中作《招魂》,地点在“与王趋梦兮课后先”的“梦”地,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曾尉  李云燕子 《神州》2013,(23):225-225
新闻摄影是新闻的现场形象纪录,它之具有认识生活的作用,是不待言的。问题在于它有没有审美作用?有一种论点,以“新闻不是艺术”为由,否定新闻摄影的审美作用,否定新闻摄影“照好了”也会转化为艺术摄影。这种论点是否符合于和有益于实际?  相似文献   

13.
姜水  邢文才 《神州》2013,(21):227-227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由此我一直认为,新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搞好“新闻资源”的综合利用呢?  相似文献   

14.
王玉兰 《攀登》2012,(4):152-155
新闻敏感是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只有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才能迅速判断新闻事件典型的社会意义,才能识别出新闻事实背后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新闻贴近性很强的优秀报道。  相似文献   

15.
傍晚,一只跳蚤东张西望,正在寻找晚上过夜的地方。它跳着跳着,突然发现了一串横着的脚印,心想:一定是螃蟹从这里过去了,说不定它也是在找住处呢,我赶快追上它! 过了一会,跳蚤果然跳到螃蟹跟前,问:“螃蟹大哥,你忙着往哪儿走?”螃蟹只听到说话的声音,不知是谁,就问:“你是谁?”跳蚤说:“你是爬着走的,我是跳着走的,不认识我吗?”  相似文献   

16.
鲁海曦 《攀登》2012,(3):144-147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有效地提高当代新闻工作者过硬的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战线开展以“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学习活动,赋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新的内涵,从而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焦宪杰 《神州》2012,(24):178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从业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它包括对新闻行业的责任和使命的认知与了解,也包括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观念、情感、作风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浅析了新闻职业道德的缺乏与重塑。  相似文献   

18.
《华夏地理》2008,(1):24-25
以鼓励人类关注地球为己任的《华夏地理》在新年伊始,为读者遴选出过去一年中最值得记取的十则“地理新闻”。我们的这次尝试,灵感来自于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里面,变动不居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事件,只是历史中的“尘埃”,而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变化缓慢的因素,却是对历史进程起到更深刻作用的力量。在此意义上,回顾2007年华夏大地上所发生的“地理”事件,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媒介除了为受众设置谈论话题外,还能规定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从“十大国际新闻”的评选中看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是媒体设置的。大众传播在决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决定什么是重大新闻方面拥有足够“自主”和“灵活”的决断权。在西方媒体更有“话语霸权”和“设置议程”能力的情况下,要防止我们自己的国际报道跟着西方媒体走。应该“借西风、颂东风”,达到塑造中国自身议程和中国政府执政形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南方人物周刊》2011,(45):76-76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小时之后,官方新闻发布会在温州举行。时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被问到“为何救援宣告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之后,在回答为何要掩埋车头时,王勇平说出了一’番理由,然后附加上这一句风靡2011年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