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 堤 春 晓堤柳不争新,(宋 迪)桃花密映津。(刘方平)风光何处好,(冷朝阳)高下一时春。(王 毂)绣毂盈香陌,(沈亚之)河桥多丽人。(陈嘉言)平原十里外,(高 适)韶景共芳辰。(邵 偃) 平 湖 秋 月平湖四无际,(常 建)宜人镜中行。(刘 商)万顷浸天色,(岑 参)千重过水声。(皎 然)远吹斜阳转,(罗 隐)浮动嫩岚轻。(李咸用)皎洁三秋月。(刘 辟)磷磷见底清。(张九龄) 柳 浪 闻 莺  相似文献   

2.
“黔南事变”时在深河桥畔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的部队正是“七七事变”时在芦沟桥边打响抗日第一枪的29军。 提起抗日战争,在贵州黔南之南的独山,父老乡亲们总爱将这场战争和两座桥联系在一起,说抗同战争是起于卢沟桥,止于深河桥。  相似文献   

3.
河桥古镇乃浙西边城,唐昌首镇。鼎盛时期,三百舟船泊古埠,舷歌对唱闹浙西,商贾云集。碧波秀水之上,曾驶过红顶商人胡雪岩庞大的船队。作为临安唯一的古镇旅游项目,河桥成为柳溪江不可缺少的文化图腾,成为浙西的一张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4.
正"黔南事变"时在深河桥畔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军的部队正是"七七事变"时在芦沟桥边打响抗日第一枪的29军。提起抗日战争,在贵州黔南之南的独山,父老乡亲们总爱将这场战争和两座桥联系在一起,说抗日战争是起于卢沟桥,止于深河桥。  相似文献   

5.
今年“十一”期间,被泥沙掩埋了一千多年的灞河桥,在洪水的冲刷下,突然显露了出来,并迅速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女真人接受契丹人射柳祈雨宗教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射柳祭天的文化习俗。在反抗辽朝、凝结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射柳祭天发挥了重要作用,金朝建国后,阿骨打改射柳祭天习俗为拜天射柳礼制,在大定、明昌年间这一礼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女真人接受契丹人射柳祈雨宗教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射柳祭天的文化习俗。在反抗辽朝、凝结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射柳祭天发挥了重要作用,金朝建国后,阿骨打改射柳祭天习俗为拜天射柳礼制,在大定、明昌年间这一礼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女真人崇柳习俗源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真人崇柳习俗是对北方民族树木崇拜的继承与发展,契丹射柳祈雨宗教活动直接影响了女真人的射柳祭天习俗的出现.在反抗辽朝、凝聚民族力量的过程中,射柳祭天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后,改射柳祭天习俗为拜天射柳礼制.崇柳习俗在女真人中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甚至在满族人的宗教习俗中依稀可见崇柳的遗风.  相似文献   

9.
柳俗·柳趣     
柳是春天的使者。千百年来 ,我国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 ,创造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 我国古代寒食节这天家家门前有插柳的风俗。到宋代时 ,此风更盛 ,不仅门前插柳枝 ,而且还头戴柳帽、坐插着柳的车轿 ,去郊外踏青游春。至今 ,还有不少地方保留有插柳的风俗。折柳 折柳赠别始于汉代 ,“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义语。古人赠柳 ,寓意有二 :一是柳易生速长 ,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另外纤柔细软的柳丝又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 ,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戴柳 “清明…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人墨客咏柳诗作数以千计,但一个人写百首专门赞柳的却不多见。在河南省新野县发现了一块由清代人李青所写的《百柳诗》碑,上有七言绝句百首,全部为咏柳、叹柳之作,为柳生辉,令人叹绝。 诗碑为卧碑,青石质,宽216.6厘米,高74.6厘米,有楷书3260字,左上角该有“百柳诗”三字,右上角该有“大清宣统三年八月”的字样,碑文正文为明清之际新野田园诗人李青所写的柳诗百首,碑文后有跋为:“公讳青,字山子,新野县霞雾村人,生于明清需革之际,隐居不仕,著百柳诗,今将百柳诗刻于其石。” 百柳诗碑上的100首柳诗中,有新柳、古柳、高柳、弱柳、近柳、远柳、将绽柳、半绽柳、垂阴柳、飞絮柳、雨柳、烟柳、雪  相似文献   

11.
1990年迁西县史前遗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珺  翟良富 《文物春秋》2004,(4):17-20,50
1990年,河北省考古人员对唐山市迁西县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东寨、洒河桥、南岭等几处重要的史前遗址。通过对遗址遗物的分析、研究,并结合以往该地区的考古发掘,大致列出了该区域史前文化的序列。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的“蒌蒿” ,有人考证就是柳蒿。柳蒿为菊科植物 ,属蒿中的白蒿 ,略苦 ,味似柳 ,故名柳蒿。柳蒿有解毒作用 ,与河豚同煮 ,可消解河豚之毒。从苏轼的诗看 ,我国食用柳蒿的历史十分悠久 ,而且范围很广。可要说最会吃柳蒿的 ,当属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了。柳蒿芽达斡尔语“昆米勒”。清人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写齐齐哈尔一带特产时 ,说“野菜有柳蒿者 ,春日家家采食”。齐齐哈尔本是达斡尔族聚居的地方 ,其食俗受到达族人的影响极深 ,春天吃柳蒿芽 ,早已成为风气。我小的时候 ,经…  相似文献   

13.
说起已故著名军旅作家胡石言,也许有些人还感到陌生,但提起电影《柳堡的故事》,知道的人一定就很多了。胡石言就是小说《柳堡的故事》的作者,也是电影《柳堡的故事》的主要编剧,他与柳堡有过一段难忘的情感故事。  相似文献   

14.
赵焰 《江淮文史》2012,(2):158-162
汪然明爱不爱柳如是柳如是与钱谦益这一对老夫少妻的姻缘,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花絮",由此引起的"羡慕嫉妒恨"波及很广。数百年之后,还有陈寅恪情不自禁为之作传。只是很多人不知晓,柳如是在认识钱谦益之前,还曾与汪然明交往密切。比较起与钱谦益的关系,柳如是与汪然明的交往,很有点"像雾像雨又像风"。  相似文献   

15.
柳公权     
在中国书法史上,柳公权的书法是极享盛名的,从楷书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看,除了欧阳洵、褚遂良、颜真卿,当数柳公权。谈到骨力清劲的“柳体”,可谓黄发垂髫,妇孺皆知。人们往往将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他们的书作风格被赞誉为“颜筋柳骨”。唐代楷书各体皆备,以法著称,其中柳公权功劳极大。由于柳公权的楷书度严整完备,富于阳刚之美,一千多年成为童蒙学书以及其他初学书法者正宗范本,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折柳”作为我国特有的送别习俗起源很早,因为“柳”在我国是“祝福”的象征,也是可以“驱鬼避邪”的“鬼怖木”;柳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它既可以保护逝去的亲人的灵魂远行,同样保护活着的亲人路途平安。折柳送别的习俗植根于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邯郸渚河桥汉墓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3月12日至4月8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为配合城南马庄渚河桥建设,对发现的8座汉代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铅器等随葬品,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人文地理》2009,(2):154-154
2008年12月25日,纪念柳陧祺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行。柳陧祺先生1808年出生于浙江兰溪.曾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解放后在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藏学研究。他用英文撰写的《西藏与西藏人》,以风情画般的笔调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真实影像。柳陧祺先生的主要作品,结集在《柳陛祺藏学文集》(上下册)中,该书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  相似文献   

19.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柳如是,是一位气节高尚、才貌双全的女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柳如是视为“秦淮八艳”之一的风流名妓。其实,据拙著《柳如是新传》考证,马湘兰、顾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门、李香君等六人是秦淮妓,陈圆圆是吴中妓,柳如是是吴江妓。今人把...  相似文献   

20.
潘庆平 《古今谈》2009,(4):41-44
1992年版《临安县志》“大事记”栏目第16页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五月二十六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2军36师106团2营,配合浙西支队一个中队,歼灭在河桥的国民党192师残部。五月二十八日下午,解放军进驻昌化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