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以前,由于社会、经济非常落后,贵州几无学校教育可言,人才极少。朱元津一匡天下以后,由于明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把在边疆地区设学作为巩固边防、统一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学校教育在贵州才广泛兴起,人才也开始大量涌现一并出现了贵阳、安顺、思南、普安(今盘县)、清平(今凯里炉山)五个人才分布中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到清代这一人才分布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的历次战争,给明代兴起的贵州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破坏。振乾隆《贵州通志·学校志》记载,贵阳府学、走番州学、安顺府学、平越府学、都匀府学、…  相似文献   

2.
独占鳌头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州青岩学子赵以炯在进京会试的316名进士中独占鳌头,以一甲第一名成为贵州、且也是云贵状元及第大魁天下第一人。时逢光绪帝大婚,新科状元赵以炯奉旨戴红顶向皇后娘娘宣读封皇后诏书,更是清朝有史以来无人获得过的殊荣。贵州地僻边远,交通闭塞,政治开发很晚,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才正式建省,所以经济文化、教育都较为落后,直到科举制度实行了近千年后,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才独立开闱乡试。以前,“两京十二省,各设乡试科场抡选俊才,唯贵州一省,远在西南,…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上贵州的高等教育历史上贵州教育事业不发达。明代嘉靖以前,贵州无乡试,考个举人,要远到云南去应试。嘉靖十三年(1534)贵州巡按王杏上疏皇帝,以道路艰阻,请开科于本省,乡试免附云南。嘉靖十四年(1535)明朝廷才“许贵州自乡试,免附云南,解额贵州二十五人”。即是说,要每隔三年才按定额分配,准许贵州录取举人25名。定额以外,哪怕学识再高,也不能应举。这便给贵州出人才强加了很大的限制。清袭明制,贵州乡试应举者,仍受定额所限。到了公元1926年,桐梓周西成统治贵州时,成立过贵州大学。不管他当时建大学的个人  相似文献   

4.
秦汉以后,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往日益增多,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族文化逐渐传入,黔境开始出现了学校教育。东汉时,尹珍外出求学,学成后回家乡办学,是为本地教育的先驱。唐宋时,今贵州的正安、遵义、沿河等地先后出现了官学和书院。元代,今贵州地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诸行省,建有顺元路儒学及蔺州儒学,普定路也“立学校,明礼义”的记载。但总的看来,元代以前的今贵州地域,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社会经济落后,加上分属各省,无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未能在这里全面系统地推行。历史上虽有办学的点滴记载,但数量很少,且时兴时废,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贵州教育史上,明代是封建教育制度确定的重要时期,清代前期基本上沿袭明制,一直到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封建教育制度始逐渐被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5.
贵阳工商管理有悠久历史,其管理情况,依市场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既相衔接又相区别的部分。成立前部分,即明、清及民国时期;成立后部分,可以分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明代,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贵阳农村市场称“集场”。以地支和12生肖命名,有卯(兔)、申(猴)、子(鼠)、寅(虎)、午(马)、戌(狗)等6人场。其管理方式,“立场主以禁争夺”。贵阳城内外的市场称“坊市”。据明(嘉靖《贵州通志》)…  相似文献   

6.
设置青岩堡以前,青岩的教育状况无史料可稽考。只能一般地推测,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社会经济落后,教育事业尚未发展。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贵州前卫在青岩境内设置青岩堡,电田驻军。隆庆六年(1572年).又在青岩设立青岩司,任用土司治理。天6三年(1623年),土司班陆贵建青岩土城。这二百多年间,青岩逐渐成为政治、军事重镇,经济不断发展,丈化教育也发展起来。明廷十分重视“礼乐教化”,使人民“知君臣父子之道”,“变其土俗同于中国”.注意对土司子弟和驻军官兵及其子女的教育;加上当时一批饱学之士入黔作官,提倡儒学…  相似文献   

7.
历史沿革台江,唐朝始置隆县,隶应州,羁縻于唐。五代时,苗族割据,拒绝向朝廷纳贡。元、明两朝为“化外生苗地”,无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决定开辟苗疆,招抚苗民,登记户口,赐苗族汉姓,编设保甲。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台拱厅,由镇远府设理苗同知一员分驻台拱,建台拱城。雍正十二年(1734年),施秉县置主簿分驻台拱。清乾隆二年,台拱厅下设3个土千总,5个土把总。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废除各土官建置。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反正,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直隶于省。民国二年(1912年),改…  相似文献   

8.
施培毅同志不是诗人,以前在《安徽日报》社一起工作的时候也没见他写过诗,只知他酷爱读书,手不释卷,对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样样都欣赏,文化底蕴深厚,文史知识丰富,是个才华横溢的大脑袋才子。最近看了他在临终前几天出版的《文革打油诗存》(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才知道他不仅是个老记(者)、老编(辑),而且还称得上是位诗人。施老培的诗是在“文革”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正如他自己所述,被关在“牛棚”里,无书可读,无任何娱乐可言,便同邹人煜等“棚友”,比着背诵诗词,于是产生了“与其借古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何如…  相似文献   

9.
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六(人物志阁说:“贵州于十五国中,风气开辟为独后,宜人才寥落也。”确实,直到明代以前,贵州人物无论是政治、文化或是经济。军事等领域,在全国有影响的确乎不多,见诸各种史籍记载的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究其原因,除了地处僻远,风气闭塞之外,教育不发达恐怕是重要原因。虽然早在东汉之初,就有毋敛(在今正安。道真一带)人尹珍不远千里去汝南向经学大师许慎等学习五经,“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见(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及《华阳国志·南中志》,并且直到清代,贵州正安绥阳一带还有尹珍…  相似文献   

10.
民族教育,在中国,特指对汉族以外民族实施的教育。清代以前,无民族教育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存在有民族教育。民国时期,民族教育先后有蒙藏教育和边疆教育,在贵州则有苗民教育。民国18年(1929年),教育部设蒙藏教育司,为我国专设民族教育机构之始。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教育厅成立特种教育委员会,是我省专设的第一个民族教育机构。民族教育的名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出现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30%。明清两代,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更大。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边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武力征服的同时,也比较注意“文治”,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教育事业,用儒家学说实施“教化”。可以  相似文献   

11.
作为贵州近代学堂之母,并在贵州教育史上享有重要位置的经世学堂,到底是有其实而无其名,还是有名有实?到底其名称是后人所加,还是当时便有?一句话,其名与实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过去并无争议和深究。近年来,由于熊宗仁同志在其论著中一再提出,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熊宗仁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发表了《严修视学黔中述评》一文,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修视学贵州》的/J‘册子(198年6月第1版)。他这样写道:“通观(香馆使黔日记》(以下简称《媚》)”,“通查严修自著《严范孙先生自…  相似文献   

12.
明统治者在西南土司治理中秉持了“犬牙相制”的治理方略。主要表现在将同一地域诸府州县、卫所、土司分隶不同行省管辖,从而形成西南诸省毗邻地区府州县、卫所、土司“犬牙相制”的政区地理格局。这一治理方略在明前期对于强化土司控制、维护地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亦出现土司纷争愈演愈烈、军民夷矛盾激化、省际矛盾突显、土司桀骜日甚等弊端。为此,明统治者欲通过邻省兼制、设立总督予以补救,然终因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部分官员提出的政区改隶建议亦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施。“犬牙相制”遂成为影响整个明王朝西南土司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青花瓷器鉴定(连载之二)张浦生明代青花瓷器的主要成就一、生产规模的扩大(兼谈官窑与民窑的问题)元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一窑同烧几个品种。明代开始建立官窑,又称“御窑”,专为宫廷烧造日常生活器皿和赏赐品。明以前,中国的官窑,“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唐代邢窑...  相似文献   

14.
今人杨廷福、杨同甫桥梓巨编《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下册第403页)谓明嘉靖士人陈良谟(1482—1572)的“号、别称、室名等”为“楝塘、天目山房、楝塘先生”,出自明代张时彻撰《芝园定集》卷四十三《明故进阶嘉议大夫资治尹前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楝塘陈公墓志铭》,凡四见。其实吕楠《泾阳先生文集》卷七《赠少参楝塘陈君序》两称楝塘,而《索引》作者或未曾入眼。  相似文献   

15.
贵州宣慰使是明正统七年赐姓安氏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贵州宣慰使雷翠,系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封受罗殿国君、宋代自封罗施鬼国鬼主、元代任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之后裔。其俗是“父名子姓”,姓名叫“陇赞震翠”,通常名不带姓,只称“精翠”。元灭明兴,任贵州宣慰使,准予世袭其职。继后,世人皆言贵州宣慰使姓“安”,是明王朝赐姓的,敌史(含志)上出现有“水西安氏”语句。但究竟贵州宣慰使是何帝何时踢姓“安”的,清史(含志)的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说。一说是明洪武帝赐姓“安”的。譬如1986年由贵州新华印刷厂印刷、贵州新华书店发行的《贵州省专题考·贵州…  相似文献   

16.
阳明洞     
《文史天地》2010,(9):F0004-F0004
阳明洞 明正德元年(1506),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正德三年,忍辱莅任。先居城北一山洞,后迁城东一山洞(后世称阳明洞),并在此修养悟道、开坛讲学,西南学风兴盛,“知行合一”思想在此大成,“阳明洞”因此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7.
乾隆《贵州通志浩二十六《人物志序脱:“贵州于十五国中,风气开辟为独后,宜人才寥落也。”确实,直到明代以前,贵州人物,无论是政治、文化或是经济、军事等领域,在全国有影响的确乎不多,见诸各种史籍记载的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究其原因,除了地处僻远,风气闭塞之外,教育不发达恐怕是重要原因。虽然早在东汉之初,就有毋敛(今独山、都匀一带,亦有人说在今正安、道真一带)人尹珍不远千里去汝南向经学大师许慎等学习五经,“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见《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及《华阳国志·南中志》),并且直到清…  相似文献   

18.
以“社会保障”单独设卷、设篇、设章,为本届各市、县(区)修志所采纳。我看了部分市、县(区)志稿,大体上均归类于社会部类,一般所设篇目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单独设卷、设篇;第二种是将民政与社会保障或劳动与社会保障合一,卷名分别为“民政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第三种是在民政卷中设社会保障章。  相似文献   

19.
播州之“杨保”.在明以前的史书中不见有记载.而自明末车化龙《播地善后事宜疏》和郭子章《黔记》“杨保”之名出现后一就屡见于以后的许多史料中。近期笔者查阅了一些文献.发现诸文献及著述对“杨保”一名的含义理解有误.有再探讨的必要.兹将粗陋认识陈述于后。有关“杨保”名称的考释,请田霎《黔书》.乾隆《贵州志搞》.嘉庆《清一统志》、《正安村;志人同治《石吁府志》等.皆曰“按保乃搐州之裔”;黄尧承《贵州苗夷丛考》亦认为“杨保苗则以播州杨氏之裔得名”.直接把“杨保苗”当作措州杨氏的遗裔;民国年间,谭其嚷教授随浙…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防要地刘公岛,素有东海屏藩之称。清人张荫桓曰:“北洋形势,威海卫岛屿环拱,天然一水寨也”。据文化遗迹推断,早在七千年前,威海一带已有渔民聚居,汉代名石落村,元代称清泉奇。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政府决定在此设卫屯兵,取威慑海上倭寇之意,故名曰威海。1403年(永乐元年)筑威海卫城,同时在沿海山峰和刘公岛上修筑烟墩,使之成为北洋海防堡垒。刘公岛之名由来久远。元、明史籍载称刘家岛,简称刘岛,其后习称刘公岛。清光绪年间,议设海军。1881年(光绪七年),北洋舰只首次驻泊刘公岛,当时只有12只军舰。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