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轮修志期间.扶贫事业不仅贯串续志记述时限始终。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而清晰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2.
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到1995年底,全国贫困人口由8000万减少到6500万。我们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1500万下降到1996年480万。这是个来之不易的成绩。但近几年来农村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返贫现象,部分贫困农.尸旧贫未脱  相似文献   

3.
巨伟 《攀登》2001,20(6):63-65
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本对于贫困人口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扶贫开发是一项伟大的长期的社会工程 ,它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改革开放 ,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 ,广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从 1 978年的 2 1 0 0万人 ,减少到 1 998年的 2 5 6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 6 9%降至 6 % ;49个国家和区定贫困县 (市 ) ,已有 47个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 70元上升到 1 75 0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这些重大成效 ,在广西的发展史上应值得大书一笔。在总结本届新编地方志的经验 ,开展续修下届志书时 ,如何…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一个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近几年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大幅度减少。农业投入不足会加剧食品供需之间的矛盾,引起高通货膨胀。高通货膨胀又是造成经济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农业投入不足的特征及表现一般认为,农业投入不足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大体可概括为五个“下降”,跟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下降;农业信贷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比重下降;…  相似文献   

6.
认真研究13年在国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这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做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将载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  相似文献   

7.
章研 《黑龙江史志》2013,(23):85-85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全国还是有不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和谐安定的必备制度,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公平救助系统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李黎 《神州》2012,(36):211-212
重庆市近年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迅速。这得益于重庆市的扶贫政策,即坚持片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片区开发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坚持片区开发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配合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积极整合相关部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观念,构建大扶贫格局创新机制,继续深化和扩大涉农资金竞争立项制度等具体措施。同处于西部地区的广西,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重庆市的扶贫经验,如建立贫困地区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加强广西的挟贫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收入(GNI)超过了4000美元,贫困人口减少了2亿多人。然而,总  相似文献   

10.
1965年,美国颁布了《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该法生效之后,美国移民的来源结构出现了欧洲移民大幅度减少,亚洲移民和拉美移民大幅度增长的失衡现象。仅10年后的1975年,墨西哥移民就占了西半球入境移民的三分之一以上。  相似文献   

11.
加快小城镇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建国 《攀登》2000,(3):46-49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而有效的选择。但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尚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阻碍小城镇发展的因素。为此,要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必须从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家庭土地承包制,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着手,加以解决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问题一直影响着发展。对此,中国也提出众多减贫政策来保障和提高贫困人口的权益,旅游扶贫即措施之一。中国旅游扶贫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15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宣布,到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预计将带动约1 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标志着旅游扶贫正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强有力的手段。本文旨在采用更加客观、严谨的方式,对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我国旅游扶贫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陈艳芳 《神州》2013,(18):273-273
十一五开局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推到了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从国内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大幅度上升,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更多地依靠文化,必须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从国际看,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文化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大幅度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作为为传播和传承提供主要载体的出版业和编辑工作,在民族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和特殊优势。  相似文献   

14.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既是一场必胜战,也是一场攻坚战。笔者在分析当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48年,英国正式建立起了国民社会救助制度。从1979年以来,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频繁的变革。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很关注社会救助的效率,救助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对申请人的资格审查也逐渐趋于严格。总的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贫困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福利开支巨大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承诺,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贫的伟大决心和信心。伟大决心源于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伟大信心则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减贫事业取得的瞩目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扶贫开发的政治保障,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举措,改善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是扶贫开发的中心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扶贫开发的组织保障,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全社会参与扶贫是实现减贫的有效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开展交流合作是扶贫开发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攀登》2016,(6)
通过贫困区域开发援助和政府推动型的扶贫来惠及区域内贫困人口的扶贫方式,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生态环境改变以及贫困区域分布和贫困人口构成的变化,在实践中显现出局限性,青海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创新扶贫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初期,经过阶级阶层关系的调整,形成"两阶级一阶层"的格局,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近40年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工人队伍空前壮大,农民工成为庞大的新生力量,服务业工人成为工人队伍中人数最多的部分,国有企业职工比重大幅度减少;二是农民数量大规模减少,并且日趋分化和高龄化;三是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中产阶层的主力,是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四是私营企业主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阶层,绝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表现是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 就业弹性系数先降后升;2001年后,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资本积累或积聚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需求相对减少,就业弹性系数因而呈下降趋势;其次, 90年代以后,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第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第四,服务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垄断,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相似文献   

20.
肖小华  朱元兰 《神州》2013,(4):257-258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反贫困任务艰巨。本文旨在为扶贫项目的有效落实提供高清晰度的贫困分布状况信息,找出贫困人口。据此进一步分析贫困形成因素,最后从交通设施改善、教育培训投入、资源开发利用、扶贫资金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