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侯乙墓出土。为曾侯乙编钟之组成部分,悬于编钟横排下层正中,体扁而近于椭圆,铣边无棱,上略窄下稍宽,钟口齐平。钟钮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钟顶以“十”字形素带界格,满饰浅浮雕蟠龙纹。钟身上部以凸起的圆梗界隔出钲中及其两侧,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缀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枚,呈梅花状,每面两组共四组二十枚,均为浮雕龙身构成。钟下部亦饰以浮雕龙纹,躯体较大,均作侧身状。两面钲中均呈梯形,一面光洁无纹,一面铸有铭文三行三十一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今章乍曾侯乙宗彝,宀之于西奠阳,…  相似文献   

2.
《文物》1979,(7)
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罕见的编钟,不仅以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大大胜过以往历次出土的编钟,而且以多层梁架及铜人形立柱,为我们更多地了解编钟的梁架结构,消除对文献上"钟虡(ju音巨)铜人"的误解,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材料。用于祭祀、典礼和宴飨的礼乐重器铜钟,有两类。一类是单独悬挂的大型钟,即所谓特钟。秦始皇"建千石之锺,万石之虡",就是这一类特钟。另一类是多枚铜钟,依大小和音高次第成组悬挂,称为编  相似文献   

3.
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0,(7)
1959年10月在从长兴到广德牛头山的筑路工程中,曾经出土过零星的石器和铜器,其中以嘉兴专区公安局筑路大队发现的一件铜钟和一件铜簋最为重要.这两件铜器在长兴县西北七公里上草楼村附近的地里(现已改为水田)发现.钟平放在地下,口朝东;簋倒置在钟内,出土时离地面80厘米左右.钟:两范合簋,甬中空与内腔通,弧于,无铭.甬长18.3厘米,口径(两铣间)40.3厘米,通高51.4厘米.甬上有幹无旋,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三角形钩纹.甬上端两面各有兽目状的乳钉一对.钟体两面都有圆枚,枚饰圆涡纹.鼓、篆、舞、甬各部均饰云雷纹,布局严谨稳重.簋:圆愎圈足,口径18.1厘米,通高10厘米.口沿宽平,上饰"C"形云纹一道.肩上有四个凸目兽面形的穿鼻.足饰云雷纹,腹饰云雷纹和凸起的  相似文献   

4.
1981年,江苏省盱眙县顺河公社朱楼大队曾庄群众在挖水沟时发现一面铜镜。此镜正面和背面边缘呈茶绿色,镜背中间呈深绿色,光洁发亮。镜直径16.5、缘宽1.5、边厚0.4厘米。镜背弧形,半球形纽。圆纽座。内区以高浮雕神兽作主纹,浅浮雕几何图案作地,靠纽座饰四乳,靠中区饰八乳。中区内圈为凸起的"天王日月"铭文方枚,其间配置凸起的半圆枚,上饰云纹图  相似文献   

5.
一、原钟化学成份表一,表二是曾侯乙编钟群有代表性的(?)分甬钟、钮钟化学定量分析和光谱分析的结果。对《考工记》中钟鼎之齐历来存在两种解释,一说含锡六分之一,一说含锡七分之一,由上表可知,曾侯乙编钟含锡量基本上在13%——14.5%间波动,与第二说相近。检验结果表明,先秦编钟主要是使用青铜作为铸造合金。除铜外,对编钟音响实际起作用的是S 和Pb,其它元素因量小又不构成独立相,只是作为杂质进入青铜之中,对钟的音响不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编钟及钟架间的六具铜人——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钟虡铜人,引起了各界人士广泛的注意。我曾以《曾侯乙墓编钟梁架结构与钟虡铜人》为题,写过一篇小文。现在着重从文献记载上,对  相似文献   

7.
曾侯乙编钟是一九七八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二千四百多年,是我国目前所出土的西周至战国编钟、编镈中规模最大的一套。其数量、组别最多,音律最完备。全套编钟共分八组,六十五件(其中一件为楚王镈钟),分上、中、下三层悬挂。钟架为铜木结构,共重约五吨。上层为素面纽钟,中、下层为甬钟。每一钟可发二音,并错有金字铭文,标记着物主姓名及音名、乐律。甬钟外形铸有极其精致的各种变体龙兽、花卉纹饰。此套编钟音域宽  相似文献   

8.
对曾侯乙墓编钟的结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钟作为演奏用的乐器,不仅须有坚固的钟体,其几何形状与尺度还须满足音律的要求,即能获得准确的音频,优美的音色,并能发出两个准确的乐音,同时,须有衰减较快的特点。本文就曾侯乙编钟的结构作一探讨。一、曾侯乙编钟各部位在发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大型编钟是一套音域很广、音色优美的大型古代乐器。每个编钟都可发出双音,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分别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声,同时还有一些分音发出。为了研究编钟的发音机理,必须掌握编钟两个基音及一些主要分音的振动模式。我们用正弦电信号激励编钟共振,使编钟进行简谐振动,分别发来不同的音响。而记录简谐振动物体的振动模式,采用激光全息时间平均法是当前最好的方法。我们用时间平均法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进行全息照相。设振动物体全息图再象  相似文献   

10.
<正>1978年发现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曾侯乙墓出土的随葬器物精美绝伦,包括亮丽的漆器、庄严的青铜礼器、精致的丝织品以及多彩的生活用具等等。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气势磅礴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重器,自出土之日起便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曾侯乙编钟拥有迄今所知最为完整的周代乐音系列及其乐律称谓体系,同时,作为礼乐之器,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是公元  相似文献   

11.
钟为众乐之首,又是先秦乐器系列中唯一用金属铸作的重器。由于编钟地位的重要、所费不赀,历来都把铸钟作为一件大事,它们荟萃着该时代工艺技巧的精华,是没有疑问的。商周钟铙历代多有出士。据我们初步统计,解放前后所出西周到战国的编钟、编镈已近四十组,其中,以曾侯乙编钟数量最多,重量最大,铸制也最为精美。因此,研究这一编钟群及其(?)铜构件的冶铸技术就具有代表性。欧洲和印度的钟都是正园形,唯独中国的编钟是合瓦式的,因为钟体扁园,衰减较快,所以能成组编列,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相似文献   

12.
曾侯乙大尊缶曾侯乙墓出土。共两件,出土时并列于墓北室南部。两器形体高大,形制相同。敛口,平沿,溜肩,鼓腹,假圈足,平底。盖隆起,内沿侈出子口以与缶口套合。盖侧有一环钮,中衔锁链。链由两节相连双环相互扣住,一端与缶肩一蛇形环钮相衔接。腹中部上下各有一圈凸起的大箍,其间有对称的四个大环钮。通器纹饰繁复。盖面花纹从内向外作四重分布:中央为四分式圆涡纹、重环纹、蟠蛇纹、绹纹和二圈雷纹组成的圆饼形图案;第二重为浅浮雕多体蟠螭纹;第三重为平雕U形单体蟠螭纹;第四重与第二重同。盖钮饰星点纹和蟠蛇纹。口沿下为一圈U形单体蟠螭纹…  相似文献   

13.
戎生编钟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戎生编钟是一组完整的甬钟,共有8件(图一),钟高依次为: 一号钟:51.6厘米二号钟:48.7厘米三号钟:46.5厘米四号钟:40.2厘米五号钟:32厘米六号钟:29厘米七号钟:22.8厘米八号钟:21.5厘米钟为长体,甬部光素,舞上饰云纹,高枚,篆部饰窃曲纹,隧部饰相背的象鼻吐舌顾龙(彩版伍:1、2)。第三、四、五、六号钟,正面右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隋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面世已经十年了,在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十年之际,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举办了“曾侯乙编钟国际文化交流专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古编钟所反映出来的古代音乐律制、音阶、冶金工艺等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古编钟表现出了楚文化的高度水平,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实物见证,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现就学术讨论中对曾侯乙编钟所反映出来的几个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以求教于各位学者。早在十年前,曾侯乙编钟刚出土,即运往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时,就曾引起国内外历史、考古、音乐、冶金铸造、生物化学、绘画艺术、天文物理、民族民俗等各界学者的关注和惊叹,有的外国学者和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中国先秦时期透空蟠龙纹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与传播途径,本工作根据已有资料分析了先秦时期透空蟠龙纹青铜器的六个特征,结合其特征将铸造工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以芮国墓透空龙纹方盒、新绛蟠蛇纹镂空鼎为代表的摸索阶段,愠儿盏、许公宁透空附饰为代表的形成阶段,淅川下寺铜禁、曾侯乙尊盘为代表的成熟阶段和以陈璋壶为代表的高级阶段。从这些透空蟠龙纹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及考古学家对其年代的考证,其传播的路径大约由韩国至楚国,再传播到其它地方,即今天的陕西至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河北等省。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1,(1)
正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组合齐全,音阶最为完备青铜乐器。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编钟用浑铸、分铸法铸成,并采用了铸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和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钟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总重量约重5000千克。编钟从形制上分为钮钟、甬钟、钟。  相似文献   

17.
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涪陵巴族墓葬中出土了十四枚编钟,这在四川地区是第一次的发现。编钟由大到小,大者高27厘米,小者高15厘米,依次递降,基本是成套的。大的多数有错金,小的未错金,与中原地区整套一致者又小有区别。编钟之数,据郑玄云:"二八,十六枚在一虞者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  相似文献   

18.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标有乐律名称的曾侯乙编钟,钟架下层悬挂有一件楚王?章为曾侯乙做的镈。这件镈的出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宋代恰好出土过两件与此同铭的编钟。这两件编钟最早见于《薛氏》著录,据说是湖北安陆出土,出土后归方城范氏收藏。  相似文献   

19.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以它宏伟壮观的规模、磅薄的气势、悠美的音色和宽阔的音城,以及它精美古朴无与伧比的造型而饮誉中外。如美国音乐界权威、纽约大学教授麦克莱菌先生,参观并欣赏了这套大型编钟演奏之后,深深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一惊人创造所感动称誉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世界第八奇迹,可与金字塔,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伟大工程媲美。曾侯乙编钟确实无愧为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世界音乐史、冶铸史上都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因此研究、复制这套编钟是有着极其重大学术价值的.根据对我国先秦出土的各类编钟乃至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工艺研究,在我国古代均是采用  相似文献   

20.
随州文峰塔一号墓出土的编钟主人曾侯(月與文)(與),也就是曾侯乙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曾侯(尸月與)(■),是曾侯乙的祖父。一号钟背面右鼓铭文"燮"字之后的第一个字,应释为"(言就)",可能读为"就","就"有归依、俯就之义。铭文"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意思大概是说:周王室已经衰微了,我因此和顺楚国。这说明,曾侯之时,曾国已经与楚国交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