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百越文化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于8月21日到24日在杭州花港饭店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浙江省文物局、绍兴市、萧山市、余姚市人民政府和绍兴市社联共同发起.到会的国内外代表计130多人.其中来自日本、美国、苏联、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有著名考古学家国分直一.林巳奈夫,民族学家列舍托夫、人类学家宋文薰、历史学家昊景宏等.国内与会代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内卓有成就的专家,这就保证了大会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大会收到了70多篇论文,内容广博且有深度,涉及到百越文化的源流、风俗、音乐、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
自西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之后,百越民族在历史文献上逐步消失,其中相当一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则保存了百越文化的精髓,发展演变为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的诸民族.本文主要分析苗瑶文化与越文化的渊源,以期证明:先秦两汉时期活跃一时的古越人,他们的文化在苗瑶民族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阙如的一章.苗瑶民族总计人口为650万人,他们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湘、粤、桂、川、黔、滇各省广袤的山区,总括起来,这两个民族有一些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6年年会将于2006年12月4-6日在南非举行。主办者为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历史遗产系。大会的主题为“多元化的移民群体:海外华人”。恰如南非的多民族特征,大会的主题汇集了海外华人的各个方面。本次大会将为各个学科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这些  相似文献   

4.
2010年6月28日至7月1日,由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来自国内外六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多家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一百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是近年来该研究会与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一百二十多篇.会议采用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讨论、学术评点和大会总结等形式,与会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入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1991年7月5日至9日,世界历史杂志社、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在南京联合举行全国青年世界史学工作者第三届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大会确定的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详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0期有关报导)。本刊由于版面所限,现仅就提交大会的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摘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六月十一日至十八日在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全国各地的代表五十余人。大会通过了会章,选举了负责人。 大会收到论文和文章三十篇。由于收到的论文大多集中在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前因后果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8.
编后记     
2002年11月5日至6日召开的江苏省地方志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续志学术研讨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和学术研讨的盛会。会员代表大会的消息和重要文件,已分别在本刊2002年第六期和2003年第一期上刊出,本期增刊刊登的是续志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院和亚洲研究所共同主办 ,荷兰国际亚洲研究所、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与澳大利亚亚洲研究会协办的第三届国际亚洲学者研究大会 (ThirdInternationalConv entionofAsiaScholars)于 2 0 0 3年 8月 1 9日至 2 2日在新加坡召开。来自 42个国家和地区的 1 1 1 1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所提交的 950篇论文的主题甚为广泛 ,涉及亚洲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 ,其中与海外华人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就有近 70篇。会议以专题研讨会和单篇论文组合两种方式展开。本文作者之一参加了大会的筹组及论文审查工…  相似文献   

10.
耿彦君 《世界汉学》2003,(2):173-174
2001年7月21日至24日,主题为“中国哲单与廿一世纪文明走向”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共有2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台港、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学者大约各占一半,其间共召开了四次全体大会、五十二场次分组会议,有二百零四位学者在大会或分组会上报告了论文。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于2004年11月14—17日在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市以及美国、日本的7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就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热烈的讨论。1.百越史研究的学术史与方法论。蒋炳钊《百年回眸——20世纪百越民族史研究概述》、王文光《百越民族史整体研究述论》、吴小平《文化结构理论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是这方…  相似文献   

12.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联合举办,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民族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9-13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  相似文献   

13.
由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北方文物》杂志社和黑龙江省文博学会联合举办的《东北三省渤海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8月18日至24日在宁安召开.这次讨论会,是我国渤海史学术界的一次空前盛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渤海史、辽金史以及博物馆学的学者、专家、教授等研究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共八十余人.大会其收到论文42篇.其中关于渤海史方面的文章计30篇,约有二十五万字,译著两部;辽、金和博物馆学方面的文章有12篇.18位同志在大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14.
越民族作为一个古代民族,经历史沧桑,在春秋战国时与夏、商、周、楚诸民族,以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而形成为华夏民族,最后于西汉时发展,转化为汉民族,而消失于历史舞台,但是,其风俗文化,却转化嬗变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汉族风俗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江浙风俗文化.早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分布在从江苏、浙江到两广乃至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环南海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市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及20余所科研机构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广西蒙山县有20多个至今仍沿用的以百越民族语言“毋”字取名的自然村名。毋,百越语即“广或大”之意。这些地名,包含着百越民族在此居住时的房屋、居住地选择、生活习俗、渔猎、交通、语言,以及汉代百越民族部分转为壮族,部分融人汉族后,百越语演变成壮语和粤语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百越民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1999年 8月 2 1至 2 5日在春城昆明云南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和云南大学联合主办并委托云大历史系具体承办。与会代表 12 8人 ,其中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代表 18人。国内外代表共向大会提交论文 83篇 ;有 2 0人在大会上作了代表性的学术交流发言 ,众多代表也在小组会上踊跃发表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和对大会发言进行评议。秦汉时期的边疆少数民族问题 ,是本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提交会议的多篇论文 ,均围绕着它展开讨论。云南大学林超民、秦树才《秦汉时期西南夷新…  相似文献   

18.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消灭东方六国后,又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尚未征服的南方百越之地。当时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其中两大支系,主要分布在现今的广西和越南北部。大秦刚刚建国,秦始皇旋即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最终如愿以偿,一统华懿。  相似文献   

19.
古之南海,为州为郡为县,建置沿革不同,析置不一。而古为百越聚居之地,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地区,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只是为了“详今略古”的原因,某些资料志书也时有“语焉不详”(《南海县志》新志沿革部分对本地春秋时属百越、汉属交州两个时段尤为空白)。  相似文献   

20.
《攀登》1996,(1)
优秀论文 入选论文青海省党校系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暨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于1996年元月4日—5日在省委党校召开.会议共评选出优秀论文29篇,入选论文17篇.·优秀论文·(排名以学科划分为序)题目 作者 单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李成明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