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8窟中心塔柱右面,绘画内容丰富,涵盖七佛、十方诸佛、弥勒菩萨、释迦多宝并坐以及释迦牟尼十方分身诸佛等题材.其依据大概是连眉禅师昙摩蜜多翻译的《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它们与该经记载的坐禅忏悔等活动密切相连.但是因为具体的忏仪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对其具体功能不甚明了.这种局面在天台宗智者大师《法华三昧忏仪》制定以后得到了改观.通过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图像集中应用于忏仪中的奉请、赞叹和礼佛三科中,其功能就是表示行者所奉请的诸佛与菩萨已经莅临道场并要接受行者的供养.  相似文献   

2.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相似文献   

3.
塔庙,梵stapa,音译瘁堵波,原义为“坟”。它的起源甚早,并不始于佛陀,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的坟,即为后来佛教瘁堵波的雏形。在古代印度大概只有崇高地位的人死后才能得到这种礼遇。因而佛陀说:“天下有四种应得起塔,香花缯  相似文献   

4.
马蹄寺石窟群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由千佛洞、马蹄南寺、北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七个部分组成。石窟开凿在张掖市以南62公里绵延的祁连山北麓。除保存有自十六国北凉——清各朝代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外,在马蹄南寺、北寺,尤其是在窟区北段的陡壁上浮雕着形状各异、大小错落有致的精美佛塔87座。从塔的形制、结构和艺术风格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5.
张善庆 《敦煌学辑刊》2013,1(1):130-140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北朝壁画包含地神图像和梨车男女供养人图像。此文结合地神图像榜题和梨车供养人榜题、佛教经典以及图像资料,对壁画内容作了尝试性考释:涅槃经变、金光明经变或者降魔成道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整体性视野考察北朝中心柱窟的形制特征以及发展历程。在学术史层面,对宿白“凉州模式”在学界的普遍使用情况、理论的后续发展进行了辨析与反思,主张中心柱窟自北魏在北方地区而非凉州兴起。在研究对象层面,重新对北朝中心柱窟形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期能辨析北朝中心柱窟形制的来源,厘清传播发展、分化的路线。  相似文献   

7.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是由东魏-北齐皇室供养、开凿的大型石窟,在北朝晚期石窟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响堂山中心柱窟的形制入手,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对新疆、河西以迄中原地区的中心柱石窟,作者认为,响堂山中心柱石窟后甬道低矮的形制只能在新疆克孜尔石窟找到源头,而这一形制已不是河西至中原地区中心柱窟的主流形制,表现出明显的"西方"因素。结合文献材料,作者得出结论,响堂山中心柱窟这一形制的出现,当与东魏-北齐皇室崇尚胡风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10.
寺观在古代社会向来是彰显王权的重要场所,在地方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以清代为例,名刹古观多为帝王巡幸的重要场所。帝王驻跸及赐额封赏等又使得这些寺观名显一方,甚至成为区域社会崛起的核心。在此过程中,不断壮大的家族势力或杜撰,或夸大“康乾驻跸”的说法,对寺观政治中心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种现象的背后暗藏着国家与家族共同利益的诉求,入清后苏州玄妙观在城市空间内政治地位的提升即为我们探究此种现象提供了有利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敦煌中唐时期的涅槃像与涅槃经变为主,探讨其中涉及的思想内涵,并重点讨论莫高窟第44窟与第158窟.第44为中心柱窟,对延续北朝中心柱窟的涅槃思想有其意义;第158为涅槃窟,在涅槃的主题思想下,统合显密,并以十方三世净土来诠释主尊涅槃佛之清净法身体性.中唐石窟造像的涅槃主题仍以法身为核心,法身实相本就清净,但早期义学以中观为主导,故强调其不生不灭,唐代唯识思想兴盛,相对于染依而强调其清净本性.法身之清净体性与实相不悖,而更能彰显涅槃常乐我净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关于龙门魏字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石窟的魏字洞造像内容丰富 ,题材多样 ,雕刻精美。作者通过对它完工年代 ,孝昌年造像集中 ,众多优婆夷、比丘尼参与及南北壁主像等情况的分析和研究 ,推断此洞窟的功德主应是胡太后之从姑。  相似文献   

13.
龙门1034窟     
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 1034窟的客观报告,探讨了洞窟的开凿简史,并对一些造像题材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龙门路洞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着重对路洞的雕刻题材、洞窟开凿的时间、窟主及其建筑的艺术风格、特点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麦积山第76窟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麦积山76窟的全面考察,并与麦积山同时期的一组洞窟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洞窟形制、壁面布局和造像题材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国内其他石窟的情况。尽可能全面地就目前学界关于该窟年代和分期的不同观点展开分析,最后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麦积山石窟第93窟为一平面方形平顶小窟,本文在对其洞窟形制、造像内容及其特点进行考察后认为开凿于北魏景明前后,并认为景明时期是麦积山石窟受中原风格开始变革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为说明敦煌莫高窟第85窟颜料目前所处的状态,用色度计和CIE1976年表色系统进行选点监测,并进行X—衍射分析。分析、监测结果表明,第85窟颜料有7种颜色,其中绿色颜料是最稳定的一种。颜色的色度值不仅反映了颜料当前所处的状态,而且对了解古代画师调色、技法、配比等提供一定的线索。这些信息对保护修复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试论“莫高窟各家编号时照表”的修订方法及意义》一文,对莫高窟诸家编号和编号对照表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从方法上提出应对原始编号文献的差错进行校勘论证,最终才能从根源上找到编号对照表所出的问题。此文为第二部分,是对这一方法的实践。在这一实践中首先对莫高窟各家窟龛编号及对照表进行校勘整理。其中发现除文献作者由于记录自身的问题外,还有因为印刷排印方面的问题,使对照表出现许多不可解决的错误问题,此问题在张大千的《莫高窟记》中表现尤为突出。另外还对文献中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诸家敦煌石窟研究的早期文献中存有很多极具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出于敦煌学大家之手,对这些材料的整理,从敦煌石窟研究史方面和现在敦煌石窟研究,特别是佛教造像研究方面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壁画现状是:东、西、南三壁皆无画,北壁画有两棵树,两树内侧枝上分别挂着水壶、布囊,两树外侧下方分别站立着比丘尼和近事女。但第一个进入藏经洞的西方学者斯坦因,在其1907年5月28日日记中,第一次记录的藏经洞壁画情况如下:"除了北侧的墙壁外,其他墙面都是空白无画的灰泥。北壁的上半部分残存有彩绘窗花格,显然是绿色、红色相间的。没有任何人像或彩绘背后圆光的痕迹。"斯坦因在其正式考察报告书《塞林底亚》中,第二次记录的情况基本相同。斯坦因对藏经洞壁画的考古学观察记录迥异于藏经洞现状,因而产生了"藏经洞壁画问题"。根据伯希和1908年在藏经洞内拍摄的工作照,斯坦因所说"窗花格"应即双树的树枝和树叶,但仍无人物画等存在的证据。张大千于1941年10月第一次记录了近事女像的存在,此后藏经洞壁画逐渐呈现出现状。本文对1907-1941年间有关藏经洞壁画的各种相关记载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推测现存近事女像和比丘尼像等或为张大千的仿古新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