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马之神     
竹日神山,座落在川西高原色达(金马之意)县城西北部二十公里处。传说此山原是一头紫色的野牦牛。为寻觅一个美丽而神往的地方,从遥远遁至金马草原,刹时间升华成永恒的雄姿,秉赋于神灵的嘱托。千百年来,这方土著人把该山视为他们共同拥有的山种,精神的力量金马的象征,而朝拜着祭祀着。踏出了曲折而深沉的朝圣之路。据记载,竹日神山是莲花生大师曾加持过的雪域神山之一,是密宗三事部估主和数千种佛法  相似文献   

2.
大缸乃古代陶瓷器之巨擎。明代有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瓷缸,其器身绘制龙纹,故被称作“龙缸”。明代,龙缸属于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器,其装饰相当富丽堂皇,颜料普遍采用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还有各种单色釉或彩料,图案则以各种形式的腾龙为主。  相似文献   

3.
纳木措湖奇观次仁玉珍我的民族笃信宗教,人们认为山山有神,湖湖有龙;老人们说,雪域的每座山、每个湖甚至每块石头都是有灵魂的。不过,你猜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神山圣湖在哪里呢?藏北牧人的《赞山词》说:北有神山40座,南有神山40座,是南北各部的保护神。东方的...  相似文献   

4.
《文史春秋》2006,(11):F0002-F0002
大明山距广西首府南宁市区仅80公里,有“南宁后花园”之称,壮语称之为“岜是”,其意为“始祖之山”、“圣山”、“龙脉之山”,是广西中部第一大山,她横跨南宁市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四县,绵延150多公里。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  相似文献   

5.
木雕“曹盖”,白马藏语为“面具”之意。又名“大鬼”、“小鬼”。“鬼”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意为祖先。白马藏人的宗教信仰处于原始自然崇拜阶段,视日、月、山、川、火、灶皆为神。传说后山有神,石墙有龙。“故各寨后山均为神山。”树椿、岩洞也是崇拜的对象。每个家庭神龛上均供奉日、月、牛、马、羊神。每处山寨有本民族道士,寺庙名曰小楼(仅一间小屋),内无塑像,而是供奉绘有家神的木牌位。吉庆之日或年、节举行庆典,即跳“曹盖”十二相舞。“曹盖”十二相如下:(图见封二、三) 一、狮相:通高42厘米、宽23厘米。(图一)面部彩绘红、蓝线条及斑纹,张口、吐舌、双耳竖立,雄壮勇猛,有压倒一  相似文献   

6.
梦幻中的香格里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勒 《中国西藏》2005,(3):47-50
自80年代以来,我几乎走遍藏区的山山水水,感受最深的是,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发现山有神山,水有圣水,湖有神湖。在有形的自然界中,无形的神灵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他们在冥冥之中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神也像人一样,有大小,等级之分,小神山侍侯大神山,并为大神山交差纳税。  相似文献   

7.
林亦修 《民俗研究》2007,(4):208-226
一、划太平龙习俗中的神灵与祖灵浙江省东南端的苍南县是一个滨海大县,其自然地理区域江南垟有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来万。江南垟的西北部云岩乡鲸头村有一座信众广布浙南闽东的杨府庙,该庙附近乡村每年春节至元宵之间都要举行划太平龙仪式,信众也习惯将大量的竹扎纸船烧给杨府庙的神灵杨府爷,称为"还愿"。太平龙即"太平龙船"的简称,所以用"划",整个活动是为了祈祷地方太平,称"吉庆太平龙"。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神山”,是指中国神话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山,它们分别叫做蓬莱、方丈、瀛洲,为神仙所居。《史记·封禅书》载:“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没能至云”。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自然崇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就是山神崇拜仪式“祭鄂博。”裕固族有两句歌谣:“家家门上有亲亲,每个山垭腰上有鄂博。”鄂博,就是山神。山神崇拜来源于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意识,是原始先民游牧生活和母系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认为人间需要的很多物质是神灵给的,连一些自然现象也是神灵在操纵,把大自然人格化。这种原始意识在藏族先民吐蕃  相似文献   

10.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这两山两湖地区被虔诚的教徒们尊为“神山圣湖”之地。  相似文献   

11.
转山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而“神山”背面长年无雪,即使被白雪覆盖,太阳一照,随即融化,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巍峨挺拔的神山被众多奇峰环抱,常年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相传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佛祖释迦牟尼的修道场.  相似文献   

12.
黑水城出土文书为研究元代亦集乃路自然灾害和社会信仰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原始材料。地处西北边陲的亦集乃路自然环境恶劣,各种灾害频发。面对种种自然灾害,官民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祀神活动。官方崇祭的神灵倾向于社会整体中的公共价值方面,而民间信仰则突出神灵能否为自己带来福祉。通过文书可以发现,亦集乃路地区社会信仰具有传统性、务实性、多元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的长生天信仰马进“长生天”是蒙古族早期的宗教信仰。蒙古族最早所信奉的万物有灵的宗教是萨满教。其崇拜的主要神灵有火、地、山、天、敖包等等。蒙古人把天神称为“腾格里”,认为有120尊,各有分工。萨满教持天命论观点,称天为“长生天”,认为...  相似文献   

14.
谷敏 《文物》2018,(10)
正从公元460年开始,沙门统昙曜"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五尊佛像象征北魏"太祖以下五帝"。昙曜在武州山开凿石窟是有原因的。早在北魏定都平城的初期,武州山即被奉为神山、灵山。太宗明元帝拓跋嗣于永兴三年三月,"祷于武周、车轮二山"。"初,清河王绍有宠于太祖,性凶悍,帝每以义责之,弗从。帝惧其变,乃于  相似文献   

15.
1989年我们在勘察设计元遗山书院时,曾多次亲临实地,并结合文献资料详细调查了遗山全部古建及其遗存,对遗山书院及环境的恢复多有益助,现将考察结果简报如下: 遗山,一名神山,也称地竺,位于山西省定襄县东北7.5公里。该山很小,东西长 160米,南北宽40至70米,高20米左右。牧马水流其前,滹沱水绕其后,地势险峻,环境清幽,山上古建遗存较多。金元一代成就最大的诗人元好问曾长期在此读书写作。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故此山也因之得名。光绪《定襄县志》也载:“神山,……元好问尝读书于此,因号遗山。” 遗山古建的始建年代已难详考,元好问《神山古刹》诗中写道“平地孤峰屹一拳,伊谁建寺在危巅。金身入梦基初立,白马驼经刹始安。碑断犹存蝌蚪字,梁空不辨汉唐年。山前借问缁衣老,屈指桑田几变迁。”可见早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古格王朝位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其王宫叫做“玉杰卡尔”,意思是殊胜堡。它位于象泉河西岸。象泉河发源于岗底斯山西麓。俗话说,“古格四围重石山”。古格王朝四周都是高山,山峰顶部布满了片石,山腰为草坡,山下有大片的草场,草场上布满溪流。象泉河是古格境内主要河流,河流两岸是农田,河床上长满红柳、刺树等。 古格王朝境内四面各有一座神山:东有鲁姆(口戈)纳山,即黑白龙女山;南有岗门杰布山,即雪灵丹王山;西有布琼山,即大鹏山;北有珠穆卡拉山,即王后宫山。 古格境内又有四大平川:东有丁向平川,南有玛朗  相似文献   

17.
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风楼中,均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花头)的所在),其位置在中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于祖堂地平。若其后无围龙屋,则呈士丘状;若后有围龙屋,则呈龟背状。据民同16年(1927年)《兴宁东门罗族旗谱》云:化胎,即在“龙厅以下,祖堂之上,填其地为斜坡状,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在祖宗的神龛下方或祖公厅后面的花胎上,都安有龙神,让其与祖宗一样,享受长年香火。“胎土”乃客家民居的“龙脉”和风水要点。其化渊源十分久远,乃源自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化。  相似文献   

18.
蒋刚 《大众考古》2020,(1):58-65
龙崖城,又名龙岩城、马脑城,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三泉镇马嘴山,海拔约1784米。龙崖城所在马嘴山,山势雄奇,山前侧一巨石耸立,状若马耳,极为壮观。据《明史·地理志》记载,马嘴山原名“马颈关”,扼川黔咽喉,山高路险,四周悬崖绝壁,惟马颈关处有一独径通向城门,有“一将守关,万人莫敌”之势,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被誉为“南方第一屏障”。现存城址东西宽1.5千米,南北长2.5千米,总面积约3.75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9.
“龙”最早是作为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不同的时代蕴含着不同的意象,神圣,或邪恶。“龙”在被帝王垄断之前,所有崇龙的氏族或部落可自由地使用龙的图像,没有明显限制。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唐代龙文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基本以神灵、祥瑞意象出现。虽然唐代“龙”形象的使用与宋元以后相比并不十分严格,但从适用群体来看,其等级性已经开始凸显,或将其作为年号,或明确指代皇帝,逐渐局限于大唐天子群体。唐代近三百年间,“龙”作为地位、身份的象征,被赋予人的形象,即人格化,既展现了“龙形象”世俗化的过程,也体现了唐朝皇帝“龙形象”的固化与加深。  相似文献   

20.
丹棱县唐代道教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县北距城7.5公里处的龙鹄山山腰上。龙鹄山,唐代原名龙鹤山,厥后宋孝宗赵眘手书“龙鹄山”三字赐李焘(南宋著名史学家、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巨著传世,丹棱县龙鹄山人),才更名为龙鹄山。据《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说“《本志》云:‘县北十五里,龙鹄山三大字,宋孝宗书也。’有《松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