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1936年2月最后一天,上海码头。一位中等身材,戴着眼镜,学者模样的人随着人流匆匆踏上停泊在江面上的一艘客轮。这是一艘由上海开往香港的客轮,那位学者模样的乘客,倚扶在舱外甲板旁船舷的栏杆上,默默地注视着远方。他就是曾因主编发行量达15万份的《生活》周刊而著名的邹韬奋。  相似文献   

2.
梦菲 《文史月刊》2006,(4):10-17
邹韬奋从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邹韬奋逝世5周年之际,周恩来曾经饱含深深的怀念之情为他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这款字字千斤的题词是对邹韬奋一生的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殷切期盼之中,经过有关同志的不懈努力,《永远的怀念——温济泽纪念文集》终于和读者们见面了。和温济泽并肩战斗多年的老友们,和他在各单位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曾经受教于他的同学们,他的亲密的家人们,都可以告慰他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27日,姚雪垠老师溘逝时,我在南方珍珠城闲居,并不知道姚老师去世。半年后,我从南方返回黄鹤地,市作协一位老朋友告诉我,姚老去世了,我不禁“啊!”了一声,顿觉心里沉沉的,我为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而深感难过。  相似文献   

5.
燕凌 《炎黄春秋》2004,(9):35-40
1948年12月间,范长江奉命离开新华总社的领导岗位,从西柏坡到了北平附近,参加准备接管北平的军管会的工作。1949年1月31日,他领着从华北人民日报社抽出来的一部分人员,加上华北局城工部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生里挑选出来的适合做新闻工作的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从良乡到北平西郊住在程砚秋别墅里一段时间,然后随解放军进城,接管新闻出版机构,创办和主持了《人民日报》北平版。不久,他又奉命随军南下,上海解放后主持创办了新的《解放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回到北京,辅助胡乔木主持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工作。1950年初,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6.
舒芜 《炎黄春秋》2004,(9):30-34
“三同”张老,指张友鸾先生。我与他互称“三同”。今年是他诞生一百周年。“三同”原是土地改革运动中的政策术语,指工作队员应该和贫雇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好谈心知心,发动群众。我与张友鸾先生互称“三同”,则有我们的典故,是指我们被宣布划为右派(1958年),宣布摘去右派帽子(1961年),宣布改正右派错划(1979年),三次的宣布都在同一时间场合。而本单位其他同时的乃至同案划右派的,后来虽然都摘帽、改正了,但摘帽、改正的时间,宣布的场合,彼此不尽相同。我与张老同时同地听宣布摘帽,是1961年11月13日,当时我们还以为有多大意义,约定从第…  相似文献   

7.
毕竟是书生     
这是已故北大周一良教授的一本自辩式的自传体回忆录的书名。周教授的是非功过,就不多置喙。只想借此书名一用,写写另一个北大人的一本书。自己曾经在北大没名没份的混了两年,但对北大多少有点敏感。近年,陈平原、孔庆东、余杰、许知远诸人,以各具千秋的脸孔出现在中国的随笔阵营里,常喊出一些颇有意思的声音。近日看到一本《书生襟抱》,写书的叫郑勇,是一个来自北大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  相似文献   

9.
“人民总理爱人民”,这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广大人民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敬爱的领导人发自内心的歌颂。周总理有宽广的胸怀,他胸中装着广大人民;他对新中国的年轻一代的成长,更时常挂在心中。我从1953年到1963年担任《中国青年》杂志总编辑,从周总理关注这个杂志就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1月21日,全国各地的民俗学者相聚首都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展阅1983年5月21日学会成立大会时的纪念照,大家激情无限,思绪难平。时隔二十年,当年照片上在前排就座的老一辈民俗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史学专家很多都已先后谢世,钟老离开我们也快两年了。然而,以钟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所开创的民俗学事业,正由一代又一代新的、意气风发的学者不断地发扬光大。回顾这二十年的发展,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怀念起一代宗师钟敬文先生。  相似文献   

11.
朋友告诉我:“丁一三去世了。”“啊!老丁走了?”我当即一怔。丁一三是谁?你也许不知道,但要是提到电影《英雄虎胆》,你恐怕就不能说不知道了。丁一三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学学会总干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剧作家、《英雄虎胆》电影的作。1995年,他的话剧新作——《甘  相似文献   

12.
常年在外,抽空回家的时日不多,对父亲的惦念和牵挂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不回头     
翻开《康熙字典》,总觉得那密密麻麻数十万字里最具诱惑力最神秘最令人困惑最让人心惊肉跳,对每个人来说又最公平的只有一个字:死。  相似文献   

14.
1932年农历十一月。李家骥出生在山西盂县孙家庄镇大吉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妹6人中,他是老三,二哥李家颐比他参加革命时间早,对他影响很大。1945年5月。李家骥参加了八路军,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当通讯员、特务员、勤务员,那时他才13岁。1948年7月,他调到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机要通信班当机要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王士俊,号灼三,字犀川,贵州平越(今福泉)人,一生性甘淡泊,为官十多年,清正廉洁,极有政声,颇得当地百姓爱戴,近因某些电影和电视剧在描写清雍、乾时期的故事时,多将清廉的王士俊描述为奸臣小人,实与史不符。  相似文献   

16.
"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农民,受到盛世修志大好形势的鼓舞,从爱乡的情怀出发,凭着不高的文化程度和瘦弱的身体,拿起笔来,四处走访,边学边写,历经七载,六易其稿,终成卷帙.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忍受的冷讽热嘲,克服的种种困难,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用‘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件事本身就让我们体会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天下奇书很多,但莫过于南宋郑思肖所著的《铁函心史》之奇。此书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苏州承天寺井底发现,世人称之为“井中奇书”。因书中内容全部是弘扬民族气节,记录宋朝失国痛史.为“中国”延续正气的爱国主义的篇章.所以自清朝初年以来,就被少数失节投  相似文献   

18.
周礼 《文史春秋》2014,(7):64-64
作为当权者,常常会遇到别人请客送礼的情况,受之,王法不容;不受,送者难堪。那么,该如何巧妙地拒绝呢?且看古人是如何处理的吧。  相似文献   

19.
童时的记忆 在我小的时候,很少见到父亲,他整年不在家,当时是在直隶保定教书,后来嫁给田汉的安娥、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张苏的夫人齐树容都是他那时的学生。武昌起义爆发,他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并不让他的大妹妹裹小脚,还送她到定州城里去读书,大姑多次偷着跑回家,常常把脚再裹上,当时女人不裹脚是让人耻笑的,而且会嫁不出去。那是父亲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最早  相似文献   

20.
邢端这个名字,现今已极少有人知道。其实,他是一位值得纪念的有特色的贵州先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