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引言:问题的提出本文所要讨论的“封建地主制”(或称“地主经济封建制”)是指封建社会形态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既区别于中国战国以前的封建领主制(或把战国以前定性为奴隶制) ,也区别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理论是与对战国秦汉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性质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战国秦汉至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代,把它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中看,它显得很有特色,似乎与众不同。对这段历史如何认识,如何定性,颇费历史学家踌躇。早在2 0世纪2 0—3 0年代,就有人称之为“中国社会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寄生地主制是日本社会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出现的、以地主佃农关系为基础的农业制度,是研究日本封建时期土地制度的重要研究课题。关于寄生地主在日本近代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界一般以明治维新为界,主要从政治上考虑,且大多使用宏观视角。由此,本文试从寄生地主制与幕藩领主制关系的讨论到以寄生地主制中某一阶层,即既具小地主身份又多为农村治理者的田乡绅士为切入点,浅析寄生地主制在日本近代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中,作为历史推动力量的是农民(或者农奴)反抗地主(或者领主)的阶级斗争,中国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一提到中国的农民革命大家马上会想到英勇的陈胜、吴广第一次推翻秦帝国的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这是不是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一下子就爆发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呢?不是的,他是中国农民长时期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间的阶级斗争,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鲜明的给我们指示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彻头彻尾贯串着封建社会的全部过程的。在秦汉以前的初期封建史上,农奴和领主阶级并不是没有矛盾斗争的,从古史所记载的材料来看,在春秋时代,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已经在各国到处发生了,尽管这些暴动的规模是狭小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于统治者对农奴剥削压迫的凶焰都给予以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明代,贵州社会形态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清代,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形态诸领域继续向纵深发展,最终导致封建领主制的崩溃和封建地主制的确立。就其发展进程看,首先因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然后引起经济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表现得明显、突出。这是贵州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与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代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目前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封建制性质,另一种认为仍是奴隶制性质。后一种意见的主要理由是,汉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如中世纪欧州的高;汉代奴婢的社会地位与古罗马奴隶的相等;汉代小农经济与封建地主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占决定地位。我们认为这些推论值得商榷,拟就一些考古资料,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代中国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整个社会都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楚国,这一深刻的变动突出表现为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至战国中期基本完成[1].在这一重大转变时期,楚国的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商品经济因素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到法律制度上来,就是有关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及其实践有了相应发展,这些正是构成古代中国民事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刚 《神州》2012,(34):252+254
建国初期贵州省进行土地改革,由于该省是民族杂居地区,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把全省的土地改革分为四期进行,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了与汉族地区不一样的政策,减少了社会震荡,废除了封建领主、地主的剥削,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8.
有元一代,今贵州之地土司密集,除了思州、播州、亦溪不薛、八番顺元、新添葛变等宣慰司、安抚司外,蛮夷长官司多达三百多处。又有乌撒、普定、曾安等土府。大体上讲,土司地区基本上是封建领主所有制,土司“世袭其职,世有其土,世长其民”土地严禁买卖,人民不得自由迁徙。到了明初,这种情况仍未变,除大量保留封建领主制外,还有若干地区停留在奴隶制或原始公社所有制阶段。自明以降,随着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领主制不断向地主所有制转化,奴隶制与原始公有制也日益解体。造成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封建制自镰仓幕府建立、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以后,曾有一段相当稳定发展的时期。然而,进入镰仓时代(1192~1333年)晚期,尤其是在整个室町时代(1334~1573年),镰仓体制又发生了动摇。经过长期的动荡和发展,至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日本封建制又完成了第二次转型:幕藩体制和小农经济,代替了武士家族联合统治和庄园领主制,成为日本封建制最后的发展阶段。探讨这一转型的原因,不仅是日本历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科学不可忽视的课题。因为这不仅有助于认识日本社会的发展特征,对把握整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西方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封建制社会.但其他亚洲和欧洲国家的封建制遗留下来的痕迹大都已经泯灭不再存在.而在中国,却还时时令人感觉到封建社会的残余.这种情况有种种原因,其中之一,是中国所特有的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封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入人心,至今还在起作用.在其他亚洲或欧洲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消灭以后,一般都没有和它相联系的宗法制继续产生影响.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  相似文献   

11.
12世纪末期,以源赖朝为首的武士集团击败了政敌平氏,建立了镰仓幕府,从而使日本封建社会完成了自大化体制向镰仓体制的转变:经济上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和政治上的天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上的封建庄园领主土地所有制和政治上的封建武士家族联合统治。这一封建体制的转型是日本封建社会早期复杂的社会矛盾长期发展、激化的产物,也是各种社会势力剧烈较量的结局。由于日本早期封建制的形成受外来先进文化影响巨大,所以,当它向着新的封建体制转化的时候,就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表现出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要求统一,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大多数人的愿望。除了封建领主以外,不仅劳动人民是如此,即地主阶级亦是如此。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墨子有「一同天下」的统一思想,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孟子也有「天下恶乎定?定于一」的统一思想。因为天下不统一,各国分裂割据,一定会发生无止境的残酷战争,使劳动力缺乏,生产凋敝,经济破坏,大家同归于尽。所以劳动人民和地主阶级要求统一是毫无疑问的。地主和领主不同,领主的土地所有形式,是以裂土分封形式对土地进行占有的。而地主的土地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前221)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措施,其中废封建,行郡县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和创新。封建制创始于西周,废除于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八百多年。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局面,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当时社会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东方六国趁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掀起复国、复封建运动。汉高祖刘邦创立郡国并行制,对封建制和郡县制进行调和,才最终完成废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金朝前期都元帅府是金宋战争和金朝对中原封建地区实行全面军事统治的产物,形成了介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之间的过渡时期官制的特质,成为中央国论勃极烈制度与中原封建地方制度之间的统辖机构,具有军事决策与最高军事统帅、自行签军、任免各级军官、中原地区最高行政统辖、选授迁黜中原各级地方官吏和科举取士、为朝廷监督与节制刘豫政权等军事与政治诸方面的职能。它在理顺女真奴隶制国家对汉人封建地区的统治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封建制改革完成后,都元帅府的政治职能日趋减少。  相似文献   

15.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公共权力分散,面对内外安全威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产生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以个人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防御体系,即欧洲封建制度(Feudalism).该统治方式的特点在于,其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而是领主与附庸.领主与附庸双方都有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均受封建法保护.附庸的权利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其逻辑的演绎势必产生维护权利的主张,此即欧洲著名“抵抗权”的起点,从而孕育着欧洲封建制最深刻的内在矛盾.西欧中世纪的阶级斗争或等级斗争,不仅诉诸暴力,也诉诸法庭,“谈判”与“妥协”成为解决社会冲突的重要选项.从这种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中,西欧封建主义获得了其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大宪章”的斗争模式反复出现,使欧洲社会不断调整和更新,而且反复小、社会发展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劳工立法是领主阶级为应对人口危机,由王室政府主导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立法运动。劳工法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劳工法的内容及其实施力度呈现了减弱的趋势,这一过程见证了封建旧秩序的衰落;另一方面,劳工法不断颁布,对当时的社会与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劳工法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工危机,维持了社会稳定,旧秩序的诸多内容因此得以保留。同时,君主政府借此在社会经济领域逐渐树立起了新的统一国家权威,促进了国家政权从分散的封建式政权向统一集权的民族国家政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史研究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历来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如持西周封建论的学者视其为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之开端,而持西周奴隶制论的学者则以为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之开端。然每读及有关著作,总感到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以下两点上似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考察: (一)不少学者将春秋晚期中原与东方的几个大国,如齐、晋、鲁等国内卿大夫与公室争权而进行的政治变革视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典型事例,然而作为这些变革之策动者的卿大夫们可否认为是“新兴地主阶级”? (二)春秋时期,究竟有哪些史实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下面即按以上两个问题的顺序略陈管见,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教正。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岭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很多。但是,长期以来,对壮族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很少。广西解放以前,壮族是否存在封建领主经济?具体情况如何?这是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尚无专文论列。九五八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对广西大新、凌乐县的封建领主庄园进行了具体调查,并且发表一些调查报告。本文拟根据这些调查及有关文献,对解放前广西壮族地区的领主庄园及农奴制度进行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一民族矛盾是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的近代史中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使得这些国家长时间的处于落后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关系,同时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大量存在。半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以及与外国财政资本结成联盟的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阻碍着这些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落后的状态加强了对外国财政资本的依赖。外国资本在重要的工业部门中夺取了决定性的地位,并操纵了这些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外国财政资本的层层剥  相似文献   

20.
1颜回(公元前521一公元前481),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鲁国都城(今曲阜)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我国古代一位庶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颜回处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动时代,一部分封建领主转化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进而出现了王室衰微、大国争霸、贵族内部斗争激化的局面。大国争霸的战争,使农民破产成为自由民,贵族争斗的结果,使一部分被打败的贵族降为庶民;加上一部分无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构成了一个新兴的庶民阶层。新兴的地主阶级不仅要确立自己的经济基础,而且要求建立自己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