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杂文悲欢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鹰 《炎黄春秋》2005,(10):10-15
《况钟的笔》和杂文家的笔 1956年暮春,浙江昆剧团来首都演出经过整理的昆剧《十五贯》,一时轰动京华,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认为一出《十五贯》使昆剧这个濒于冷落衰颓的古老剧种看到复兴的希望。周恩来总理要求公安、检察、司法部门干部都去观赏,从中得到防止官僚主义和主观武断、仓促定案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21,(7)
正《十五贯》,是可以归入公案题材的作品。整改本昆剧《十五贯》开始受到公安司法系统的关注,可以从1956年春在上海演出时说起。黄源(时任中共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领导改编了《十五贯》剧本)在昆剧《十五贯》剧本的再版后记中回忆了这段往事:在上海初演时,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26日,《新民晚报》刊有薛理勇先生的《以前的上海钱怎么用》,首段《银两和铜圆》中说:“昆剧传统剧目《十五贯》描写肉商尤葫芦借得本金十五贯,星夜醉归,被赌徒娄阿鼠谋财害命的故事,古代铜钱每斤约75枚,每贯千枚重10余斤,尤葫芦单身携约200斤铜钱星夜醉归,娄阿鼠只身盗约200斤铜钱潜藏,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4.
木渎修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政府投资300万元,专为农家工艺美术师姚建萍而修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占地6亩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木渎是苏绣之乡,沈寿、顾文霞等刺绣名家都出自这里。36岁的姚建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乱针绣《周恩来》、《邓小平》,精微绣《吹箫引凤》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同获金奖。昆剧、评弹艺术节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于2003年11月在昆山举行。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副省长张桃林等出席了开幕式。与首届艺术节相比,本届艺术节参演剧团和新戏均有所增加,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昆剧接班人。全国六大昆曲院团和中国戏曲学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演出了《宦门子弟错立身》、《班昭》、《窦娥冤》等七台重新演绎的经典剧作、一台新创剧目和三台经典折子戏。昆剧节期间,还举行了“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揭牌暨一期工程竣工仪式”及《昆曲研究系列丛书》(共10种)和《中国昆曲论坛》的首发式。中法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年“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暨中国江苏摄影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举行。本次展览以工艺精品和摄影作品为载体...  相似文献   

5.
读者珍语     
读者珍语在单括(<>)书名号上试求小疵在《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8期“读者珍语”栏内,刊载一则“珍语”:《十五贯》有关文稿是很重要的史料。但在谈及当年北京报刊“发表社论《全城争说十五贯》之句时,我发现其中有关在双括(《 》)书名号中使用与否单括(〈...  相似文献   

6.
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黄源[编者按]年近90高龄的黄源同志,为本刊寄来了他所忆撰的《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原正题为《毛泽东思想救活了昆曲》)。他这种具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老骥”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并为他的高寿而遥贺!可能有些文化界的青年同志对黄...  相似文献   

7.
扬州博物馆收藏有一本晚清画家宣鼎的诗画册页《三十六声粉铎图咏》,所绘为清代后期36出昆剧(包括时剧)丑脚戏,每戏一图,每图一诗,每页纵19、横35厘米,皆为左画右诗。内容分别为:《山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的繁荣,尤其是戏曲文化的兴盛,是《红楼梦》改编与演出的前提之一。清代《红楼梦》戏曲的改编与演出以北京、扬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主,北京与扬州是道光之前戏曲文化的中心。从现有资料可知,《红楼梦》传奇的改编与昆剧的演出主要以这两地为主。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江南文化中心,光绪年间《红楼梦》昆剧在上海上演。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清代《红楼梦》粤剧《黛玉葬花》等文词雅训,对"鄙俚"的粤剧影响深远,粤剧红楼戏在思想内容、方言使用上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马光星副主席送给我一本他和赵清阳、徐秀福二位先生合著的《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一书。书内介绍了他的故乡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在农历七月至九月“纳顿会”上表演的五个傩戏。其中的压轴戏《杀虎将》,使我想起了中国戏剧史上所介绍的两千多年前的“角抵戏”《东海黄公》。这是因为“角抵戏”被戏剧界认为是中国戏剧之源。而民和县三川土族的《杀虎将》近似“角抵戏”,所以笔者将本文题目叫做“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土族傩戏《杀虎将》。”先说啥叫“角抵”。司马迁著的《史记·李斯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二…  相似文献   

10.
陶田 《风景名胜》2010,(7):17-17
都说《红楼梦》是女人戏,《三国演义》是男人戏,对“三国”素不感兴趣的我,最近却看上了新版电视剧《三国》,并由此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三国”迷。从网上收录了部分关于三国的搞笑语录,现摘抄一些如下,笑爆了肚子可不要怪我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昆剧大辞典》出版辞典由南京大学教授、昆剧研究专家吴新雷等主编,310万字。全面反映了昆剧在文学、音律和舞台演唱等方面的艺术成就。昆剧起源于昆山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母”,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昆剧“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镇江赛珍珠研究会成立镇江市政府还修复了赛珍珠故居,召开“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中国生活、学习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镇江、南京、苏州、九江、淮安5市是赛珍珠足迹留存最多的地方。探明明孝陵地下玄宫位置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  相似文献   

12.
向阳湖旧事     
鬼戏人情每当打开这本《宋词选》就想起了孟超。读书人惜书,我一向看书仔细,不乱涂乱折,即使圈圈点点,也要圈点得整齐些,艺术些。这本《宋词选》却是皱巴巴的。表面撕裂了,我精心婊糊过;书角卷皱了,我沾着水把它拍手;可书上留下的烟味,历二十年仍难去掉,偶尔还能从页中发现几粒烟末。这些都是孟超留下的痕迹。这本书里布满地的气味。孟超以《李慧娘》而名世。1961年,在为民请命的历史剧创作热潮中,孟超发表了根据《红梅记》创作的昆曲剧本《李慧娘》。剧本一经发表演出,立即引起轰动,被认为“这是昆曲剧目中继《十五贯》之后…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昆曲《十五贯》的讲话〔节录〕(一九五六年)周恩来[编者按]将近40年前,一出昆曲《十五贯》的编演轰动了全国。这里发表的是周恩来1956年4月19日在北京广和剧场看完《十五贯》演出后看望浙江省昆剧团同志们的讲话,和5月17日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召开的...  相似文献   

14.
郭建 《文史天地》2014,(2):9-12
正《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是元代不知名作家编写的杂剧,也有人认为该剧就是元代作家曾瑞《才子佳人误元宵》的另一个名称。这个剧目是包公戏里少见的爱情戏,黑脸的包公在这个戏里,俨然成了一个成人之美的好月老。该剧后来被明代作家童养中改编为《胭脂记》,一直到近代仍有演出。胭脂铺里一见钟情《王月英元夜留鞋记》的情节比较简单。说的是开封城大相国寺西边,有个小小  相似文献   

15.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用广州话对白和演唱。1956年广东粤剧团晋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观后,赞誉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红色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堪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被喻为粤剧现代戏创作的“里程碑”、“戏曲化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代古钱的种类,数以万计,也可以说是“世界之最”了。古钱涉及历史、经济、书法、篆刻艺术等等,所以不仅一些学者,而且有不少文学家也都与它们有着不解之缘。有时以钱为题写成生动的文学作品;有时成为有趣的轶闻佳话;有时则是谨严的考证鉴定。明末剧作家朱熹的《十五贯》和根据作家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改编的沪剧现代戏《罗汉钱》,这  相似文献   

17.
郭建 《文史天地》2013,(2):9-12
这是一个所谓“离经叛道”的故事,之所以具有世界声誉,全因人类的遭遇的趋同性、同质性。 元代作家李行甫(李潜夫)创作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栏记》,是一个具有世界声誉的包公戏。很早就传播到国外,有多种外文译本。1933年被选入《世界戏剧》一书,由英国伦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出版。德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还根据这个剧目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8.
孟超写了一个昆剧剧本《李慧娘》,预演时送我一张戏票。我因为听不懂唱词,不大看歌剧,但地方戏、昆曲,有时也看看。那天戏场上熟朋友很多,李慧娘鬼魂上场,高歌曼舞,的确看得叫人入迷。文井同志恰巧坐在我旁边,他一边看戏,一边轻轻对我说:“你看孟超,老树开花了。”他把这话对我说,我知道这是对我的好意的鼓励,可是我却惭愧得很。我和孟超,以前都算是太阳社的人。他写诗,我写些乱七八糟的短篇。大革命之后,大家都是“破落户子弟”,有点“吊儿郎当”,气味相投。他说:“你叫建南,我就叫个建北,咱俩给个兄弟吧。”他出了一…  相似文献   

19.
吴天保     
吴贤毕,艺名天保,1903年出生,湖北汉阳索河镇人。其父卖豆腐营生,兄妹八人。贤华排行老二,8岁入私塾读书,喜爱看汉戏。汉阳县乡村有72堡,一年四季都有节日会戏、酬神还愿戏,每堡必唱。演戏不搭“草台”,戏台用木柱木板组合的“花台”。乡山八堡,连接八台,点唱生行戏《鼎盛春秋》、《杨家将》、《楚汉相争》等。贤华最喜看生行戏,还学两句唱唱,是个小戏迷。一次他连看两天没有归家,父亲到处寻找,寻到穷山戏场把他找回,打了一顿,就去帮父亲卖豆腐。一天有几位老人谈:“汉口满春戏园,打汉戏小天字科班,收十一二岁小讶学戏…  相似文献   

20.
屏南县四平戏的发现.引起了省内外戏曲界的重视.并牵带出政和杨源四平戏与永安青水大腔戏的相继被发现,为《中国戏曲志·福建卷》里的“剧种”部分。增添了新的品种。[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