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突厥人的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但是事实上突厥人也很重视手工业,这篇小论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介绍突厥人的手工业。  相似文献   

2.
突厥在历史上曾经建立了三个国家,即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这些国家在内蒙古草原和蒙古国境内有大量的遗存,形成了特殊的突厥考古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内蒙古境内和蒙古国境内的突厥文化遗存,然后分析了突厥墓葬的特点,最后阐述了突厥文化和其它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突厥蛮研究     
突厥蛮(tyrkmεn)是对所有接受了伊斯兰教的乌古斯人、葛逻禄人、克普恰克人的通称,由突厥语自称之词演变而来。构成该群体的部落大多出自形成于西汉的乌古斯部族,其中既有乌孙的本体部落,也有被乌孙兼并的塞种部落。此外还有突厥化的印欧人种部落葛逻禄。随着历史的变迁,突厥蛮人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土著居民融合,成为土库曼、乌孜别克、维吾尔、阿塞拜疆、哈萨克、塔吉克、巴什基尔、卡拉卡帕克、鞑靼、土耳其等现代民族的重要构成成分。  相似文献   

4.
突厥人曾经信仰祆教,祭祀祆神时不立祠庙,而是将"刻毡为形"的祆神像悬挂在竿上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与突厥人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突厥人也在祆祠中祭祀。"刻毡为形",就是以缂毛工艺织造出祆神的图像,这种图像可能与敦煌等地祆祠和赛祆仪式中悬挂的祆神画像类似。突厥人以"脂苏"涂抹祆神像的做法,源自波斯祆教徒以麝香和苏涂抹祆神像的祭祀仪式,突厥人通过粟特人学习到这种仪式。  相似文献   

5.
潘志平 《史学集刊》2004,2(4):60-68
泛突厥主义是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政治思潮 ,也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运动 ,与土耳其有着不解之缘。在长期的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及“东突”势力交织在一起。目前 ,泛突厥主义不仅已沦为极右翼反动思潮 ,而且对许多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生存构成威胁 ,而且毫无任何积极意义可言。如果从其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看 ,前者时起时伏 ,但一次次失败 ;后者经常在“突厥学”的学术包装下 ,不绝于缕。从后者来看 ,泛突厥主义仍将对 2 1世纪的国际政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敏敬 《民族译丛》2006,(6):11-18
泛突厥主义是奥斯曼帝国末期产生的重要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民族主义者以凯末尔主义思想作为立国基础,反对泛突厥主义。但是在人员、组织和思想等方面,凯末尔主义仍与泛突厥主义保持了较多联系,客观上为泛突厥主义在土耳其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方便,并使土耳其的对外政策表现出一定的泛突厥主义特征。凯末尔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由民族主义的性质决定的。认清这种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凯末尔主义以及当代土耳其内政、外交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近年内蒙古出土的突厥与突厥式金银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突厥汗国曾作为强大的部落联合体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当其盛时,版图东抵兴安岭、西达铁门关,"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被史家称为"震动了整个干燥亚洲大地的突厥"。不过,尽管汗国面积广袤,在漠北领有大片高原和林区,但漠南的内蒙古一带却是其重要的根据地之一。贞观二年(628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在漠北失利于薛延陀,漠南更成为他的托身之所。颉利败亡以后,唐于漠南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辖区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下属六州,任用归服的突厥贵  相似文献   

8.
可汗是突厥汗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独占。关于汗位的继承制度,目前史学界尚未达成一致见解。突厥汗国并未设立储君,在汗位继承上,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侄相继等多种方式,国人会议的推举、先可汗的遗命、生母的贵贱、继任者的实力、可贺敦的意向等是影响汗位继承的重要因素,尤其国人会议的推举是法定必经程序。故汗位继承实行的不是世袭制,而是向世袭制过渡的世选制。  相似文献   

9.
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禄复国期间,利用突厥民族共同的祖源记忆以及东突厥覆亡于唐的历史教训,不仅强化了突厥人民的凝聚力量,同时亦促使突厥民族产生出强烈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0.
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是唐代前期民族关系的热点,但学术界对突厥与唐朝关系史的研究,多注重双方兵戎相见的一面,对双方的友好往来则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是为人所忽略的课题之一。为此,笔者曾撰文对唐朝派往突厥使者的活动做了较系统地论述,但仅涉及到了双方使者往来的一个方面,今依所见史料,试图再就突厥(东突厥、后夹厥)派往唐朝使者的活动做概要论述,以求全面反映双方间的使者往来情况。  相似文献   

11.
匈奴是突厥人种还是蒙古人种?匈奴人的语言属突厥语族蒙古语族还是通古斯语族? 匈人(Huns)是匈奴人吗?匈奴人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2.
突厥原是匈奴的别支,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初居于准噶尔盆地以北,约今叶尼塞河的上游一带,以畜牧、射猎为生。后迁居于高昌的北山(今博格尔多山),以锻铁著名。《周书》突厥传曾记载:“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相似文献   

13.
匈奴是突厥人种还是蒙古人种?匈奴人的语言属突厥语族蒙古语族还是通古斯语族?匈人(Huns)是匈奴人吗?匈奴人到哪里去了?他们又从哪里来?他们与现在的匈牙利人(Magyars)、蒙古人是古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血缘关系?这一系列与“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同样的问题,史学界反馈给我们的回应就像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相似文献   

14.
公元6—8世纪,随着突厥的兴起和突厥汗国的建立,漠北地区开启新一轮族群变动浪潮,即突厥化的进程。活动于漠北的粟特人,在融入突厥游牧族群的过程中,既凸显出突厥化的表征及趋向,同时又保留了若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子。游牧帝国的盛衰起伏和游牧生活的迁徙流动,使粟特人的突厥化过程并未彻底完成。中古漠北地区粟特与突厥之间的族群互动、交融景象,显示出北方游牧社会内部的族群认同,相对于定居农耕的汉地文化圈而言,似乎更为脆弱易变。  相似文献   

15.
史善应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历史上几乎湮没的东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实人生,同时为深入了解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史善应作为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孙子,其墓志对突厥世系的记载补正了文献中的许多讹误。史善应生长在中原,前后参加了隋炀帝出征高丽、流亡江都、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等事件,成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对中国历史上族际流动乃至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描写值得注意,志文体现出对英雄祖先和华夏认同既统一又相背离的印记,这种民族血统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构成了墓志在历史记忆和情节诠释上的特色。只有把握个人在家国转折中的命运,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片段,从而真正进入墓志书写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突厥原居地"金山"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两汉以迄宋代史籍中的西域"金山"(包括"金微山"、"金婆岭"、"金莎领"、"金娑山"、"金岭"、"金莎山")、"祁连山"、"白山"、"析(折、时、初)罗漫山"、"贪汗(汗)山"、"阿羯田山"、"天山"以及"阴山"等皆指天山山脉而不是指阿尔泰山脉.吐鲁番盆地及东部天山地区为乌古斯部族即前突厥汗国核心部族的发祥地.乌古斯便是汉代的姑师(车师),是后来崛起的柔然、高车、突厥和回鹘等政权核心集团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唐贞观四年设置突厥羁縻府州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贞观四年设置突厥羁縻府州考述樊文礼贞观四年(630年),唐击败突厥颉利可汗之后,唐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意见,在"全其部落",又"不离其土俗"①的情况下,将10余万突厥"降户"安置到了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南)的朔方广大地区,设置...  相似文献   

18.
沈骞 《南方文物》2014,(1):201-202
<正>姜伯勤先生在《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一书中的《唐安菩墓三彩骆驼所见"盛于皮袋"的祆神——兼论六胡州突厥人与粟特人之祆神崇拜》一文中提出①:六胡州粟特人、唐定远将军安菩墓所出一具唐三彩骆驼鞍鞯皮囊上有一神兽型神像,为研究六胡州粟特人文化与突厥人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线索,初唐以迄盛唐,由于粟特人在突厥部落  相似文献   

19.
武德年间唐朝与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在交往过程中既有和平共处,也有矛盾斗争,双方不断磨合,最终发展为友好的统一关系。本文试以唐朝武德年间为主线,探讨突厥可汗阿史那氏与唐朝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克利亚什托尔内所著《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1964年,莫斯科)的中文本已由李佩娟同志译出,列入由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边疆史地丛书》,1991年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著中译本的问世,在我国中亚史、尤其是突厥史和突厥语言文字学界已引起广泛的反响。这是近数十年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