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来信     
《与唐浩明对谈曾国藩》这篇文章通过两位作家以新闻采访对谈的形式,比较完整、全面地介绍了曾国藩为人、为官、治军、治学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曾国藩与湖湘文化之间的关联,使我们读到的曾国藩,身上充满  相似文献   

2.
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的一生彰显了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质,唐浩明先生将之归纳为:无须依傍的独立意识、经世致用的功业追求、使气轻生的热血性格、倔强霸蛮的任事态度。湖南人自然对曾国藩怀有特殊的情感,每每揣摩他,解读他,挖掘他。本文便是曾国藩的研究者唐浩明与欧阳斌关于曾国藩与湖湘文化,以及其治学、修身、处世的谈话录。  相似文献   

3.
1949年,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唐振楚把3个孩子留在大陆,自己和妻子前往台湾。之后几十年,女儿天折,两个儿子唐翼明和唐浩明经历了“土改”、“反右”、“文革”的冲击与磨难后,一个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教授,一个成为写出《曾国藩》的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的日记是否有斧凿的痕迹 欧阳斌(以下简称欧阳):非常荣幸第一个得到《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这部新书. 唐浩明(以下简称唐):确实是送出去的第一本. 欧阳:曾国藩日记对你写作小说《曾国藩》有哪些帮助? 唐:很有帮助.第一,日记毕竟是曾国藩对自己一天所思所想所行的现场记录,我们今天只能借助这些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第二,你可以借此揣摩出他平时说话的语气,习惯于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等等.文章、诗词都是反复修改后的产物,即便是写给子弟们的信,我想可能都经过修改,但是日记不会.日记是当时氛围下的一种记录.平时讲话就是这种语气,思考问题也就是这种方式,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从哪个角度切入等等.  相似文献   

5.
唐浩明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信息的曾国藩家书详加评点,认为曾国藩是传统中国文化最后一个集大成者,曾氏将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运用到居官为政、统驭军队、教育子弟等各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贡献。评点曾氏家书的目的是揭示其给后人的“启迪性和昭示性”,并进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唐浩明对曾氏家书既有肯定赞扬,又有批判、否定。  相似文献   

6.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收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禀父母书》一通,说他上年秋天典试四川I回京后,托人带银干两回家。这是曾氏进京为官后第一次给家中付回较大一笔银子。唐氏评点题为《清代官员的薪俸》,其中说:“清代官员的正薪很低。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四十五两银子,禄米四十五斛;一品大学士年薪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禄米一百八十斛。按这个薪水过日  相似文献   

7.
正读曾国藩日记可以知道,曾国藩二参李元度之后,由于湘军诸事顺遂,好事连连,曾国藩本人威望如日中天,李元度于是给曾国藩寄来一道《贺禀》,其中谈到了曾国藩参劾自己这件事。从曾国藩读过《贺禀》后的反应看,曾国藩二参李元度虽然刻薄寡情、出手狠,李元度却不怎么(也许是不敢)怨怪他,只是觉得曾国藩用词"不少留情"而已。  相似文献   

8.
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一点,对于所谓的"完人"曾国藩来说,同样是适用的。立言不足拿立言方面来说,虽然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流传至今,但这些著作只是他"顺手牵羊"而已,他并未著有多少国学经典。曾国藩早年的志向其实是文章报国,如他在1840年6月7日的日记中所言:"谈能日日用功有常,则可以保身体,可以自立,可以仰事储蓄,可以借福,不使祖宗积累自我一人  相似文献   

9.
正近来,笔者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1859)十月,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他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于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决。”(下引此书时皆见卷四)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家书》反映了曾国藩对子弟独特的文学教育方式,其中对训诂和辞章关系的探讨就很有价值。曾国藩学兼汉宋,不主一偏。闳通的学术胸怀使得他能客观地评定和借鉴汉宋学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文学创作法,并将韩愈古文与汉魏辞赋文学传统相勾贯,以建立不囿于前期桐城派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黎庶昌上皇帝书,受到朝廷重视,降旨交曾国藩对黎庶昌“考核”,以便今后重用。在曾国藩幕府,黎庶昌直接得到曾国藩教诲。从《曾国藩全集》中,记录与黎庶昌有关的日记及来往书信,可看出曾国藩对黎庶昌的培养。在曾国藩的关怀提携下,黎庶昌成熟地步入仕途。  相似文献   

13.
正唐代诗人贾岛诗中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句子,用这来形容当代历史小说作家汪衍振的创作经历,似乎恰到好处。汪衍振前后费时21年,以平均每天130个字的"龟速",完成了《曾国藩发迹史》《李鸿章发迹史》《左宗棠发迹史》三部历史小说,被媒体戏称为"中国最笨的历史作家"。  相似文献   

14.
王蒙先生又去新疆了,这是今年的第二次西行。携手新妻、《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单三娅,王蒙的人生在80岁上仍有情可抒。从毛泽东钦点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到新近的《八十自述》,他的写作生涯横亘60年,难怪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评价王蒙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熊良智 《文献》1999,(2):274-276
《楚辞·九章》的真伪,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问题,不仅对真伪的篇目存在着争论,而且对真伪的质疑者也有不同意见.游国恩先生《九章辨疑》提出:"此盖倡始于晚清曾国藩之谬疑《惜往日》",刘永济先生又据《楚辞补注·渔父》在《屈赋通笺》中认为:"洪兴祖已疑《思美人》以下四篇非屈子作".随着问题的深入,人们发现洪兴祖只是批评萧统《文选》对屈赋取舍不当,并没有认为《九章》中有非屈原的作品,而曾国藩也不是《九章》真伪的最早质疑者.因为人们又看到了宋人魏了翁《鹤山渠阳经外杂抄》上的材料.人们通常引述了这样一段:  相似文献   

16.
洪秀全之死,由于原始材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一百多年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者,由于对所据史料的分析判断不同,得出结论也不一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多著作从曾国藩奏稿以及被曾国藩改过的《李秀成自述》所记,认为洪秀全是“服毒自杀”。六十年代初,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湘乡曾八本堂·李秀成亲供手迹》正式影印发行,其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原始记载,有力地证明了  相似文献   

17.
错杀沈荃     
<正>沈荃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胞弟。"无湘不成军"。在近代史上,大抵从曾国藩训湘军开始,湖南人从军便蔚成一种风气。据《从文自传》记述,清朝时代,湘西农村青年追求梦想,常冒  相似文献   

18.
<正>一、“笨小孩”曾国藩左宗棠和曾国藩初次见面后,在给女婿陶桄的信中这般评价他的“一生之敌”:“其人正直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以至于很多年后,曾国藩被当成笨人逆袭、咸鱼翻身的经典案例。这样的说法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湘乡地区流传着一个段子。一天夜色降临,小曾国藩在屋里背诵《岳阳楼记》。没想到家里来了一个梁上君子,他看到曾国藩在用功读书,于是悄悄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了动手。没想到曾国藩一直在埋头苦读,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佚联辑说龙建春唐浩明先生总编、湘潭大学为主整理的《曾国藩全集》,是曾氏文字目前收录最全的巨编,其工甚艰,其功甚伟,自不待言,全集《诗文》分册中的对联,编辑者据湖南图书馆藏陶甓勤斋同治十二年(1873)刊行的《曾文正联语杂著·楹》和南京图书馆藏谦...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拒礼     
《曾国藩日记》曾记载他处理礼品的事,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湘军名将鲍超到安庆与曾国藩商量军务,来时特备了礼物,共16包,其中有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曾国藩只从中挑了一顶小帽,鲍超只好把礼物都带回去了。曾国藩曾写信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作为官员要做到:不许下属来送礼,不收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