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博》2012,(1):3-11
<正>一、遗址概况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2002年10月~2004年11月,为配合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此次发掘分三个区进行,发掘总面积3500余平  相似文献   

2.
点军台遗址是我国较早发现、遗存十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址之一。它位于郑州市西北约30公里处的荥阳县广武乡南城村东南约1公里的土岗上。1951年春,以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为首的豫西考古调查团,曾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此后,点军台遗址深受考古界重视。1980年3月至7月,原郑州市博物馆发掘组(今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又先后两次对  相似文献   

3.
呈王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侯马市侯马镇北约1公里的坡地上,坡地西南高,东北低。南同蒲铁路穿过遗址东部(图一)。由于地貌变化,在遗址南部形成东西向的断崖,断崖高约0.8—1.5米。不少地段的城墙基础暴露在断崖上。遗址是原山西省文管会在1965年进行晋国古城遗址复查时发现的。当时对古城的范围及平面布局做了初步了解,认为是侯马晋国遗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城址在今呈王村附近,故定名为"呈王古城"。1984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呈王古城遗址进行了复查与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了以了解古城遗址分  相似文献   

4.
印江是贵州建县较早的县份之一,早在唐武德年问,境内就建有思王县(今朗溪镇所在地遗址)和思邛县(今县城西郊甲山村遗址),境内思邛水源远流长,思邛山文物古迹众多,珍稀动植物不为鲜见,特别是唐宋以后,  相似文献   

5.
高窑庄遗址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偏南约5公里的王御史乡高窑庄村东南1500米处的宣惠河北岸,西距宣惠河高窑庄节制闸900米(图一)。该遗址是1978年黄骅县(今黄骅市)一农民将1975年在孟村回族自治县高窑庄村东南兴修宣惠河时挖得的2件商代陶器(陶鬲、陶豆各1件)捐献给黄骅县文化馆(现存黄骅市博物馆)后,调查发现的。据称,当时出土陶器较多,但除此两件外,余均被当场砸碎丢弃。据笔者1984年对该遗址的实地调查得知,该遗址原为高出四周地面约2米,边长百余米的方形台地,遗址的南半部已于1975年开挖宣惠河时破坏掉,所余部分现已成为宣惠河的北堤。今从河的北堤内壁可见遗址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因被堤岸所压  相似文献   

6.
正《襄阳陈坡》是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襄州区文物管理处编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16开本,共约80万字,附彩色图版76页,定价328元。襄阳陈坡遗址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襄樊市(今襄阳市)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而进行发掘的一处重要遗址。2005~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本报告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报道。襄阳陈坡遗址的时代主要始于西周中期,一直延续到东汉早期,西汉晚期略有间断。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正是楚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7.
刘云辉 《文博》2007,(1):12-13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大刘寨村东面的一块高地,这里是两千年前西汉王朝所建的武库遗址。它处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武库是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修建的,吕后改库名为灵金藏,惠帝即位后,以此库藏禁兵器,名日灵金内府。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曾对武库遗址进行勘查和发掘。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又对武库第一和第七遗址进行了发掘。在第七遗址内出土了一枚圆形玉雕怪兽佩。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证实,武库毁于王莽时期,此后历经东汉、  相似文献   

8.
隋唐东都应天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天门(隋曰则天门)是隋唐东都宫城的正南门。遗址位于今定鼎南路的洛阳市广播局(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六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经过勘察,了解和确定了遗址位置和大体范围等有关情况。在此基础上,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勘探和部分发掘,先后开挖探沟10条,计260平方米,连同对洛阳日报社院内现存土台断崖底部的清理,揭露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图一)。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伟强 《文博》2005,(4):40-41
汉长安城长乐宫建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罗家寨村北约200米处。汉长乐宫遗址特别是4号遗址(大殿)自开挖后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尽管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方法简陋(简易棚屋),遗址的保存环境难以控制,冷热变化、干湿交替基本与户外同步,加之“遗  相似文献   

10.
西安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土坑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遗址概况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今西安外事学院北校区西北部。遗址东、北两侧被皂河环绕,地势中心高,周围低(图一)。2002年~  相似文献   

11.
What is time? This essay offers an attempt to think again about this oldest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by engaging David Hoy's recent book, The Time of Our Lives: A Critical History of Temporality, which proposes a “history of time‐consciousness” in twentieth‐century European philosophy. Hoy's book traces the turn‐of‐the‐century debate between Husserl and Bergson about the different senses of time across the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hermeneutics, deconstruction, poststructuralism, and feminist theory. For him, what is at stake in such a project 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scientific‐objective “tim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human temporality, “the time of our lives.” Hoy's approach is to organize his book around the three tenses of time—past/present/future—and to view objective‐scientific time as derived from the more primordial forms of temporalizing lived experience that occur i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ime. In my reading of Hoy's work, I attempt to explore how “time” (lived, experiential, phenomenological) can be read not in terms of “consciousness” (Hoy's thematic), but in terms of the self's relationship with an Other. That is, my aim is less to establish a continental tradition about time‐consciousnes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genealogy, phenomenology, or critical theory, than it is to situate the problem of time in terms of an ethics of the Other. In simple terms, I read Hoy's project as too bound up with an eg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sciousness. By reflecting on time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Other rather than as a mode of the self's own “time‐consciousness,” I attempt to think through the ethical consequences for understanding temporality and its connection to justice.  相似文献   

12.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SCENIC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3.
<正>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准确说更是生命线,一条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线,置于茫茫的沙漠之中。埃及90%的人口,生活在这全国1/30国土的尼罗河畔。这条河见证了埃及古老文明的形成和兴旺,主导了两岸生灵的繁荣与衰落。跟随这条河,人们在历史的时空穿梭,跨过河上河下,遍看古代现代,游走神庙田舍,拥抱沙漠绿洲。我们在阿斯旺下火车,行李直接就送到斯蒂芬妮游轮了,我们要在尼罗河上航行三日,这是期盼许久的心念。有多久呢?算起来有40年了。自从1978年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  相似文献   

14.
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铮 《人文地理》1995,10(2):1-5
1人地关系的再认识"人地关系"是古老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种人地关系的认识观。"人定胜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正Though the Tibet boxing team might be rarely heard of,Sonam Norbu,a national master sportsman from the first Tibet boxing team with a weight of 52 kilograms,has won a gold medal for the 2011 National Youth Fight,a bronze medal for the 2012 National Championship,and another bronze medal for the 2013 National Championship.The Tibet boxing team is still young today.Asked why he chose to be a boxer,  相似文献   

16.
17.
影响方言的地理因素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芳元  徐永山 《人文地理》1996,11(Z2):63-64
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中的山川、社会经济生话的方式、历史行政区划的变更和移民的路线等,对方言的语文、语汇及其地理分布都有十分明显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目次一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二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三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四结语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20.
THEDALAIANDTHEWEST¥//AuthoritativedocumentsrevealthattheDalaifledChineseterritoryin1959withtheassistanceoftheCIA.TheCIAhast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