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释古籍,以注释典故最难。清杭世骏就说过:“诠释之学,较古昔作者尤难。语必溯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学必贯三才而通七略,三也。”(《道古堂集》卷八《李义山诗注序》)所谓“语必溯源”,即是说的注释语典,“事必数典”,即是说的注释事典。杭氏之言实为注释家的甘苦的论。然而,我们在研读古注和作今注的实践中发现,注释典故之难,并非“志学”“而立”、“一字千金”“破斧沉舟”之类,其难却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变形之典 典故词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形体的多样性。在使用时可以换字变形。若用常形,凭借工具书即可查出典源而注出。变形者,工具书就难以解决。不详加考证就无法作注,即作注,亦易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期的《资治通鉴》注家注本可分为三类:以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为代表的《通鉴》专题注释,以《陆状元通鉴》等为代表的《通鉴》节本注释,和以史熠《资治通鉴释文》为代表的《通鉴》全书注释。这些早期注家的研究成果构成了“胡注”的直接渊源。  相似文献   

3.
注释工作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国,历代都有不少学者专门从事这一工作。在今天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为古籍注释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在注释工作中,既要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利用旧注为今注服务,又要充分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吸收邻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旧注的注释范围,主要是释“书之事物难明者”,释“古人之文言不通于今之难明  相似文献   

4.
憯悽 一宋玉《风赋》有:“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悽增欷,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之巾“憯悽”一语,现代诸家多注释为“悲痛”或“悲痛貌”。这个注释是有根据的:《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王逸注:“憯悽,悲痛貌”,李善注《文选·风赋》,转引郑玄“憯,忧也”,及《说文》“憯,痛也”;注《高唐赋》“令人惏悷憯悽”时,又云:“并悲伤貌”。‘憯悽都被注为“悲伤”、“悲痛”等。  相似文献   

5.
汉代注释书指随文释义训诂著作西汉毛亨《毛诗诂训传》,东汉郑玄《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这些可看作我国最早的古籍译注.称其为“注”,勿需解释,称其为“译”,是指“章句”.所谓“章句,之法即是串讲原文大意的解说方法,也就相当今天说的“译”,《孟子章句》《楚辞章句》标明了“章  相似文献   

6.
本文说明《史记》“三家注”对谓语结构中名词动词语义关系的分析及分析方法;上溯汉魏晋人注释书释义,说明这是古代注释书传统释义内容与释义方法。  相似文献   

7.
注释是志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于5个方面:注表格、注出处、注互文、注年代和注地名。使用注释能起到补正文、释正文、存疑说、明出处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注释的作用,可以从继承传统,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等方面作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首轮修志中忽略注释入志,留下遗憾。注释入志,应该在第二轮修志中得到重视。注释不入志,其误有三:一是使珍贵史料失传;二是降低志书的可信度;三是影响志书的学术品位。注释入志包括:注资料出处、注语义不详、注同一概念、注行文规约、释重点、释疑点。注释包括夹注和尾注两种形式。注释入志须注意:编排精当、要素齐全、文字准确。  相似文献   

9.
读了谭科模、陈德谦的《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注释的两点意见》(载《贵州文史丛刊》八七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谭文”),我有几点意见,写出来与谭、陈二君商榷,并求正于读者。一、“谭文”认为有的杜诗注家“认为‘巴峡’无具体地点”’其实不然。据管见所及,注家们都指出了“巴峡”的具体地点。请看: 仇兆鳌《杜诗详注》在“即从巴峡穿巫峡”句下注云:“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有的杜诗注家,在此句下无注,那是因为他处己注,如:  相似文献   

10.
包咸的《论语章句》,是东汉章句之学的代表作之一,对《论语》的解释有其独到之处。在注释中,包氏将“解词”融于“串讲大意”之中,使诂训服务于串讲;有时他还在注中交代时代背景,介绍与经文有关的历史知识;其注中留存了不少的《论语》古义。包氏之注对后世的注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艳阳 《沧桑》2011,(5):83-85
《胡适口述自传》向人们清晰的展示了胡适一生的思想变化的脉络,是一本认识胡适的“入门”书。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那些几乎“喧宾夺主”的注,这些注有的是对胡适原文的注释,大部分是唐自己的发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注特点鲜明:直笔无隐,不为尊者讳;严谨求实,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文字幽默风趣,涉笔成趣。  相似文献   

12.
“入而徐趋”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触詟见赵太后》一文中“入而徐趋”的“趋”字,旧多释为“快步走”,解放后的注家选本仍因旧说。如多次再版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该篇该条注释:“徐,慢慢地。趋,快步走。当时臣见君,按礼当快步走,只因触詟脚上有毛病,所以只能徐趋,其实只不过作出‘趋’的姿势罢了。”(《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117页注)中国人民大学冯其庸先生主编的《历史文选》上册该条注释为:“徐趋,慢慢地往前跑。当时,臣见君,  相似文献   

13.
赵凯  孙晓 《史学月刊》2023,(12):91-99
今注本《宋书》的校注,是朱绍侯先生学术生涯最后二十多年花费心力甚多、至为牵挂的学术事业。史家注史是《今注本二十四史》的重要原则和鲜明特色。今注本《宋书》以人名、地名、职官、典故、制度等作为注释重点,强调从史学工作者的角度展开校勘和注释,注重版本的改误纠谬,史实的正义疏通,史料的补充增益。今注本《宋书》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具有开创性的正史文献整理作品,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注释最为全面的一部《宋书》。广博厚实的学术功力,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是朱先生胜任主编一职并完成《宋书》校注的两个重要因素。朱先生是“史家注史”原则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始终支持《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各项工作,为《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出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现行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O年11月第1版,1994年4月贵州第4次印刷,以下简称“课本”)中《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注释,吸取了古人和今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浅显通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笔者认为编注者对素有分歧的词句解释取舍失当;对有些词句似属新解J{iJ实则不妥;对有的词句应加以注释而本注,因而提出如下商榷性意见,以就教于该诗编注者、广大语文教师和读者以及专家们。(-)“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戏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课本注:〔守节情不移〕“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这是采取一些注本把“节…  相似文献   

15.
谈志传     
注又称注释、注解、注脚等。注释有两种,即自注、他注。他注是注他人之书,自注是作者对自撰之书进行注解。史书注释称为史注,志书注释称为志注。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志书的自注问题。历史学界历来重视史注问题。关于史注问题的零散论述,历代皆有,不胜枚举。就史学专著而言,唐刘知几《史通》一书设有《补注》专章,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一书设有《史注》专章。相比较而言,方志学界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对于志注问题都关注不足。有鉴于此,有必要重提志注这个老问题,加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是唐代注释书直接继承汉代注释书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的两部重要著作.在《周礼义疏》中几次出现“望文为义”这一提法;其含义如何?看贾氏自己的解说:(1)(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征(亻卖),[郑注:(亻卖),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贾疏:知(亻卖)为买者,以言征召买者,故以(亻卖)为买.此字所训不定,按下文所云“贵(亻卖)者”,郑注“贵卖之”;郑亦望文为义,故注不同也.]《周礼·地官下·司市》按:“下文”指《地官下·贾师》:“凡天患,禁贵(亻卖)者,使有恒贾.”“贵(亻卖)”下郑注是“贵卖之”.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郑玄杂糅今古文之说,打破两汉经学注释的门户之见。以后的经学家继承这一学风,摈弃墨守一家陈规的陋习,注意兼采诸家之长,于是新的注释形式——“集解”便应运而生了。经书的集解形式很快运用于史书及其它书的注释,并且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何晏《论语集解》现存的十三经旧注,除《孝经》为唐明皇“御撰”外,汉人与魏晋人所撰各居其半,而魏晋人所注就有三部采用集解的形式,即何晏《论语集解》、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它们都不守一家之说,而集众家之解。何晏《论语集解》采孔安  相似文献   

18.
刘伯庄《史记音义》是唐初的一部《史记》注本,原书于宋代之后已佚.现存于《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中的佚文有256条,涉及注音、释义、释地理、补史实、考典制等多个方面,在音义训诂、优化史注体例、保存先唐《史记》版本资料及保存历史文献资料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史记》注释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不见旁通”及注释偶有不确.  相似文献   

19.
新方志注释论驻马店地区地方志办公室赵心田方志注释,由来已久。以注释者不同,可以分为他注与自注两类。他注,指后人为志书注释,校勘错讹,考证来源。由于时过境迁,线索中断,难免舛误迭出;更有因注释者理解不同,诠释迥异,甚而至于相反者。自注,即编纂者在成书过...  相似文献   

20.
今注《左传选》(以下简称《选》)是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名著选》之一。本书的署名编注者为徐中舒先生,而实际做注释的则是罗世烈同志(见书前说明)。自一九六三年底初版以来,先后印刷三次(第三次重印为一九七九年),发行数量达十万册以上,在高等院校中影响较大。据我所知,不少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读过这本书。这个选本在注释上有两个优点:一是兼取历代各家的注释,择善而从;二是不拘于旧说,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例如韩之战时晋侯所说“一夫不可狃”的“狃”字,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