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票喇嘛洞墓地是目前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三燕时期墓地。共有59座墓葬出土了马具,包括辔具、鞍桥、镫、皮革带装饰等几部分,几乎涵盖了目前所见三燕马具的全部类型。除此之外,喇嘛洞墓地的马具也有别于其他三燕马具,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山东、陕西等省相继发现几处窖藏鎏金铜佛造像,诸如1973年8月临潼纸李通灵寺址出土鎏金铜佛造像二百四十件,1983年9月山东博兴崇德村出土北朝和隋代鎏金铜佛造像一百零一件,1984年3月临潼武屯邢家村出土鎏金铜佛造像三百余件(见本期《陕西临潼邢家村发现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近闻西安法门寺址亦出土百余件鎏金铜佛造像。山东、陕西二地,一为古来佛教兴盛之域,一为汉唐政治、文化中心地  相似文献   

3.
《文物》1984年第6期发表了辽宁省朝阳县袁台子东晋壁画墓的发掘简报,其中报道了墓内出土的一套马具。在此之前,1973年至1974年,河南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中获得的马具资料也已发表(图一),考古工作者还对其中第154号墓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鎏金铜马具进行了复原(图二)。上述两组考古资料的发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马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特别是马镫的出现和马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凉城县水泉辽代墓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凉城县水泉清理2座辽代早期墓葬。两墓为圆角梯形竖穴土坑墓,有殉牲。随葬品主要是金银饰品、鎏金铜马具、铁器和大量腰带饰品等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遗物,其中M27所出一套完整的马具体现出突厥文化的风格。这2座墓葬对了解该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合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山东博物馆2014年一个青铜修复项目中的一件铜鎏金鸭形香薰的研究与保护。这件铜鎏金鸭形香薰,出土于山东邹平黄山三路西首路北,现保存于邹平县文管所。此次保护与修复目的是使此件精美鎏金鸭形香薰得到更好地保存,并且满足展示陈列、供观众欣赏的需要。文章分为文物基本信息、保存现状、修复与保护、心得总结四个方面。其中铜鎏金鸭形香薰修复与保护主要包括建立修复档案、清洗、除锈、缓蚀、封护、粘接上色等。  相似文献   

6.
刘晓东 《文博》2008,(5):72-73
成阳境内先后出土了以熊为造型的四件文物:玉熊,鎏金铜熊(两件)和金熊,均为汉代文物.对它们的形体、质地、色彩等一一描述,并追溯其历史渊源,揭示丰厚的文化生活内涵和人文特色,为研究我国汉代文物提供了生动而形象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洛庄汉墓9号陪葬坑出土北方草原风格马具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洛庄汉墓,已发现陪葬坑和祭祀坑36座。在9号陪葬坑出土了一批纯金和鎏金马具,仅金马具就有40件,总重量达600余克。其中有多件“节约”上的纹饰尤为引人注目。本文通过与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风格的器物相对比,认为这是一批来自北方草原地区的马具,同时不排除个别马具为中原地区所制的可能性。并强调,如此集中的一批富有北方草原风格的马具,不仅在中原地区未曾见过,即使在北方地区也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代玉华宫遗址发现鎏金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四日,宜君马坊村村民在新建庄基取土时,距地表一米处发现两件鎏金铜观世音造像,同时伴随出土的还有鎏金铜像座两件,敛口灰陶罐一件及大量的方砖、筒瓦、铺地砖等建筑构件。铜川市博物馆对现场进行了勘察,确认该处为唐代的建筑遗址。现将出土的鎏金铜造像等介绍如下。鎏金铜观世音坐像通高12.9厘米,通体鎏金。坐姿,面方圆,头戴高宝冠,宝缯披至肩部,颈系联珠纹璎珞,腕戴钏环;细腰、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4,(5)
<正>1987年5月,河南省禹州市浅井乡横山村西北侧的砖厂在取土时发现一座唐墓,出土了2件花釉瓷罐和1方墓志、1件鎏金铜兜鍪、2件残破金银平脱铜镜及零星银饰件[1],据墓志载墓主为郭超岸。1987年10月,在郭超岸墓西北约15米处又发现一座墓葬,出土1件花釉瓷罐。上述器物现分别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河南省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郭超岸墓因当年砖厂取土破坏,加之盗  相似文献   

10.
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慕容鲜卑公元3世纪初进入辽西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4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建北燕的高云、冯跋虽非鲜卑人,但均已鲜卑化,而且北燕又是在后燕基础上所建,所以也归入慕容燕),成为五胡中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从慕容鲜卑入居辽西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慕容鲜卑经营辽西二百多年。龙城(今朝阳市)曾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三燕文化遗存。如大型墓葬多随葬成组的鎏金铜马具、鎏金带具及金步摇,流行石椁  相似文献   

11.
罗军 《文物春秋》2014,(3):73-74,F0003
上世纪70年代,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明清时期的铜造像,其中多件精品被鉴定为三级文物。本文择其中的精美者作一赏介,有明代鎏金彩绘释迦牟尼铜坐像、阿难铜立像及清代鎏金三头八臂佛铜造像、鎏金铜坐佛像等。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临潼的北朝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以来,至北朝、隋、唐,可以说是已达鼎盛阶段。此时,修寺建庙、刻经造像蔚然成风。据《临潼县志》记载,仅临潼一县之地,就曾有佛家十院四十二寺。历年来,常常发现铜铁造像和石刻造像碑。1973年8月,纸李通灵寺遗址附近发现鎏金铜造像窖藏一处,出土鎏金铜造像二百四十多件;1984年3月,在武屯邢家村南、秦汉栎阳故城西,又发现同类窖藏一处,出土残整鎏金铜造像三百余件。  相似文献   

13.
<正>1983年,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三百垅村村民建房时,在距地表约1米处黄褐土中,发现一套鎏金铜带銙,旗文物管理所(现文物管理局)专业人员赴实地勘查征集(图一)。因取土破坏了原来的遗存环境,故以窖藏视之。共出土13件遗物:长方形带銙8件、桃形带銙1件、鉈尾1件、带扣2件、带箍1件,就其形制、数量来看,应为一套完整的带銙(图版二,5)。现藏于喀喇沁旗文物管理局。  相似文献   

14.
1980年6月,河北省赤城县东兴堡乡前孤山村放牧人在村东2里的永福禅寺遗址附近发现三处佛像、佛具窖藏。1号窖出土鎏金铜坐佛7尊、布袋僧一尊;2号窖出土鎏金铜舍利宝幢亭一座、菩萨2尊、立式罗汉6尊、韦驮、托塔天王各一尊、狻猊、孔、象各一件,另有真武神一尊、莲花座2件,还出土了铭为“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吉日造”的小铁钟一口,装在锡盒中的木印一方;3号窖出土的主要是僧房日常用具:掸瓶、茶瓶、药罐、笔筒等。同时在寺院遗址上发现“孤山永福禅林”碑一通。  相似文献   

15.
2013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对黑龙江省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的依克明安旗(简称依旗)遗迹展开考古调查,基本确定了依旗遗迹的类型和分布位置。依旗遗址由旗府遗址、大智寺遗址等组成,本次重点调查了旗府、大智寺遗址的位置。旗府内发现了三处岗楼遗迹和武库弹药,大智寺遗址出土了1件鎏金镂空铜饰、3件铜油灯等遗物。此外,在遗址周边还发现了铁马镫、大型石座与抱鼓石、门枕石、清末地面勘界石碑等。遗址年代为清末、民国时期。  相似文献   

16.
李子华 《南方文物》2013,(3):197-199,I0002,I0005
鄱阳县博物馆馆藏有两套鎏金银质盏托,这两套银质盏托是1992年4月由鄱阳县站前乡(现属高家岭镇)车廊李家村李炎林捐赠,出自自家耕地的一个陶坛所盛装的窖藏之中。当时一同出土的还有鎏金银质的手镯与发簪等。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定级为一级文物,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菊花寿字纹盏盘",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月影梅纹盏盘"。鎏金菊花寿字纹银盏盘:一套二件,基本完整。银盏口沿有二处0.5厘米裂口。银盘口径17厘米、高1厘米,银盏  相似文献   

17.
江西德兴银城元代窖藏银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以刚 《南方文物》2000,(2):9-10,18
1985年7月16日,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东郊虎头岭山麓在基建施工时,推土机于距地表1.1米深处推出一银器窖藏,窖藏的盛器为一直径约70厘米的青釉色陶缸,缸已打碎,另见一块青石板,乃是覆盖陶缸所用。出土的银器当即由施工单位市人武部移交给市文物管理所登记收藏。这批银器共8件,都为日用工艺器皿。其中,鎏金狮钮刻花银瓶2件、鎏金浮雕凸花沿银盘1件均保存较好,光亮可鉴。其他出土物还有鎏金菱花银盘1件、鎏金浮雕龙纹银执壶1件、素面银瓶1件、素面银执壶2件等,均因年久且又置于缸之底部而锈蚀严重。现将出土银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1981年,在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丛葬坑附近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熏炉,后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的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其通高58厘米,最大直径9厘米,重2.57千克。炉身为高柄竹节豆形,盖如博山,通体鎏金鋈银。圈足底盘透雕两条蟠龙,翘首张口咬住竹柄。柄端铸三条蟠龙,均以龙头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夏,在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镇东南约9公里的红利村郭地方屯发现1座古墓(图一)。 该墓位于屯西南200米的公路南侧,出土了一批鎏金马具饰件。 6月下旬,村民在修筑公路挖沟取土时,在距地表深约1米处发现人头骨、腿骨,同时出土一批遗物。民工邓志强同志将出土的部分遗物收集起来,送交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并介绍了发现经过及遗物出土情况。 1982年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今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有关同志,前往现场进行复查,并走访了村民。从多种情况推断,可认定此处是一古墓葬。 古墓位于东南低平、西北逐渐升高的丘岗地带,南约2公里为阿什河。地层情况为:一,表土层(耕土),厚约20厘米。二,黑土层,厚约30厘米。三,黄色生土层。古墓开口在二层(黑土层),打破三层(黄土层)。  相似文献   

20.
一、动物纹腰饰牌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江苏、安徽、陕西等地的西汉墓葬中都出土了带有草原游牧文化特点的长方形动物纹腰饰牌。具体情况分述如下(图一):1953年至1960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在广州北郊发掘福建山M1120、M1121和东郊麻鹰岗M1176三座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出土了3对鎏金铜腰饰牌。饰麦穗状绳索纹,内浮雕虎噬羊纹。每件腰饰牌背面有两平行的固定用钮,尺寸相同:宽7·9、高3·8厘米①。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掘平乐银山岭墓群时于西汉晚期的M94中出土了1件铜腰饰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