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史以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特点决定了该地是开展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典型地区。对于西辽河流域人类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界做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主题较广泛,包括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历史变迁,环境与文化及文明,经济形态、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聚落与环境,科尔沁沙地及其历史变迁,灾害史等,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的变迁在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作用──环境考古学研究之一董琦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否认的。本文所要强调的是,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是局部的还是全局性的,是经济生活文化方面的,还是社会政治组织方面的,进...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钱塘江口段江道历经了近百年的剧烈摆动,杭州湾地区自然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为研究河口自然环境变迁与传统盐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依据地方志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还原该时期内钱塘江口段江道摆动的具体过程,以及在此影响下杭州湾南岸地区盐业生产规模及生产区域的相应变化。研究发现,在江道变迁的背景下,盐业生产受滩涂反复滩涨的影响,以曹娥江为界形成了空间差异,西部受江流摆动影响更大,生产区域及规模变化复杂且无序,东部的生产规模在滩涂面积稳定扩大的影响下呈持续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根据对辽东半岛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统计分析,结合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和贝类遗骸的种类及数量,讨论了辽东半岛从小珠山下层时期到青铜时代生存经济的模式及其变化。然后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上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辽东半岛北部区、南部区和海岛区的生存经济模式及其变化,与各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
陈剑 《成都文物》2004,(4):69-76
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中心之一,尤其是近二十余年来考古新发现不断涌现,各种学术观点层出不穷,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重心不仅在文化谱系研究方面更为深化,而且在全面探讨古代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等方面方兴未艾。对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于希贤现在,人们已普遍了解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不变化、不发展的固定环境是不存在的。前一代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理景观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一、二百年,三、五百年乃至...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志》2010,(6):62-62
陈云华在《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首轮县志编纂自然环境部分时,由于没有很好地利用资料,尤其是没有将资料进行汇集、综合和系统排比,所以对自然环境的记述缺乏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存在着概念不清、归类不当等问题,最主要的是看不出自然环境的众多变化及其变迁状况,难以揭示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考古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古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变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最能直接揭示环境变化的植物遗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两处典型的史前遗址为例,探讨孢粉与植硅体这两种微小植物遗存对于史前自然环境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旧志中的城市地图,是古籍记载地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在复原古代城市历史面貌中,古城图是准确复原城市区位的重要文献,是系统认识城市整体自然环境的可靠史证,是研究城市形制、境域变迁的重要依据,是考订城市布局及道路变迁的基础资料。因此,旧志中的古城图在研究城市历史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环境史角度看乾隆年间天山北麓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新疆屯田史、农业开发史和自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本文主体内容的第一部分概括天山北麓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和大规模农业开发以前天山北麓的游牧文化景观,这是理解乾隆年间人与环境互动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引用丰富的历史记载,细致而微地呈现了乾隆年间迁移而来的农耕民族如何看待这片土地、农业耕种如何从无到有、由内地带来的农业耕作制度和技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等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最后,复原了乾隆六十年(1795)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总结指出乾隆年间天山北麓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出现的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景观),迁移而来的屯兵、户民和天山北麓的自然环境共同造就了乾隆末年天山北麓的地理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变迁与十六国政权割据局面的出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敏 《史学月刊》2003,(5):21-28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起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东汉末年以来自然环境变迁是西晋灭亡和十六国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全球性寒冷干燥期的出现,我国北方沙漠面积不断扩展,各游牧民族原有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于是纷纷南迁,起着西晋统治集团内乱之际,夺取了政权。  相似文献   

12.
<正>各个遗址的生业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状况的关系密不可分,全面开展生业研究必须有效地借鉴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环境考古学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曾经掀起过一个高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古气候的研究,认识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气候变化与各个文化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对古气候的研究渐趋明朗,大家也逐步认识到古代气候的各种变化并非一定影响到不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环境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究竟如何把握,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大命  相似文献   

13.
大汶口文化自然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汶口文化经过近30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被证明不仅是海岱区而且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支重要考古学文化,它对研究我国家庭、私有制乃至文明的起源都有着重大意义.我们认为,对这样一支在中国原始社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前文化,必须进行多学科、深层次的全面详尽考察,才能最大真实地揭示历史发展的事实和规律.本文的写作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对大汶口文化的自然环境作初步观察.根据海岱区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着重分析大汶口文化自然环境的气候、海岸线和河流湖沼等三个重要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14.
漳河是海河水系重要的支流。历史时期,在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漳河平原段具有易淤、易决与易徙等特征。本文以明清(1368-1911年)为研究时段,对漳河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尽可能具体、详细的复原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漳河变迁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地区史前环境考古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典型的冲积低平原与浅湖沼地貌形态的白洋淀地区,是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古环境与古文化相互关系的重要地域。全新世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白洋淀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史前人类的生存模式。多年来该区域考古发现的资料证实,全新世气候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直接影响到遗址分布的数量和所处的地貌位置,亦即影响到人类对居住点的选择,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史前文化的经济生活类型。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垣曲县旧石器时代至商周诸时期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垣曲县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再一次证明: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人类逐渐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最终迈向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清时期两湖开发与环境变迁初议张国雄地处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湖北、湖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理单元,也是一个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引发该区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唐以来的千多年最为突出。其中,明清时期是这一变迁最关键的阶段。弄清这一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机制,不仅...  相似文献   

18.
就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与该地区史前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课题而言,长期以来学界始终将探索与讨论的时代焦点置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这一时期(即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在文化繁荣程度、社会复杂化水平等方面均达到了中国大陆史前文化的巅峰.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是自然环境变迁在环太湖地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9.
陕西韩城是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城池建设历史复杂,曾有数次城址变迁和多处并存城池。基于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厘清了韩城一带故城城址变迁的历程。分析城址位置与地形地貌山水环境的关系,韩城故城城址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科学的日臻成熟。今韩城古城城址的自然环境格局正契合了我国古代城市理想的风水环境意象,典型地符合良好城址选择风水意象中的龙、砂、水、穴诸要素,韩城古城风水选址的意象正是韩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人类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由渔猎向家畜饲养转化的动因何在?广鹿岛上小珠山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为该问题的解读提供了实证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自然环境与生业方式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以小珠山遗址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分析野生和家养动物在广鹿岛的出现及原因、人类获取动物资源方式转变与动物种群结构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随着距今7000年前史前居民登陆广鹿岛,人类行为(狩猎和家畜饲养方式)对岛内动物种群造成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远非环境变迁所能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