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1979,(8)
1978年春,永吉县黄榆公社大半截河四队社员在耕地时发现一件铜镜,捐献给国家,由吉林市博物馆入藏。这件铜镜,为黄铜质地,镜面磨光。直径20、边宽1.7、边厚0.7厘米。圆钮,钮径2、钮高1.5厘米。镜边篆刻"上京巡院正"铭文。另外,还有"金成县(巫口)"刻文,笔迹潦草,似为当年保存者所刻。镜背花纹为双鲤鱼,衬以波浪。  相似文献   

2.
1982年4月,在吉林省桦甸县常山西大顶子农田中,出土一面铭文神兽加刻款铜镜,现由吉林市博物馆收藏。这面铜镜为正圆形,呈铅灰色。镜面微鼓,背面中心为半球形纽,纽外浮雕神兽图案。神兽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尾端有毛,似在水中遨游。其外是一周铭文带:青盖做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  相似文献   

3.
周颖 《东南文化》2006,(4):33-33
2005年湖州市博物馆从上海藏鉴阁购得明代铜镜一面,此镜直径14、外缘厚0.3厘米,钮的左右各有一条鲤鱼,鳞鳍清晰,钮上下铸铭文“长命富贵”和“金玉满堂”。上古的镜是大盆,叫“监”。三代之初,监是瓦制,所以“监”字部首为皿,人们用监装水作镜。秦朝开始铸造铜镜取代了监。秦汉  相似文献   

4.
浅谈上京会宁府出土的金代铜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金代铜镜纹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出土金代铜镜较多,其纹饰除一部分为仿中原的外,大部分具有本民族自身的特点。通过对这些铜镜的整理,可以找出金代铜镜纹饰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现按类型分述如下: 一、龙纹镜金代龙纹镜造型及构图都和同时期中原的龙纹镜有明显的差别,它基本分为单体龙纹和双体龙纹两大类,目前尚未发现多龙或以龙的头部及以龙为主和其它动物组合的纹  相似文献   

6.
1982年春,长春市文管会在农安县普查文物时,从万金塔公社邵家生产队社员手中征集一面八瓣菱花形金代铜镜。它是社员在耕地时发现的。铜镜直径11.5,厚0.5厘米,镜纽呈乳钉状,主题花纹是双凤和缠枝花草,边缘也饰  相似文献   

7.
金代为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女真族所建。金朝建立以后,逐渐灭掉了辽和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也就随之大为发展,包括铜镜文化,并在北方异军突起。金代铜镜类型多样,纹饰丰富,特征鲜明。或是体现了金代独特的文化习俗,或是打上了中原文化交流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对金代铜镜的整理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以前,著录很少,评价很低;七八十年代,廓清认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研究渐深,成果日丰。本文在综述以往有关金代铜镜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铜川博物馆近年来征集了一部分金代铜镜,现择其中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介绍如下。 1、柳毅传书人物故事镜(图一)、圆形,直径17.8厘米,镜背圆纽,无纽座,纽左侧上方沿着镜边伸出一株大树,延伸至右上方,树下一女子衣带飘拂,两臂置于胸前,其对面一男子身体微前倾,双手对握,二人作对话状,右侧几只怪羊徜徉在草地上,纽右侧至边缘处有一人牵马侍立,树下方有长方形框铭,但字迹磨损难辩。纽下方饰波涛起伏的湖水,几只鱼儿游嬉于其中。该镜纹饰取材于唐李朝威传奇中的《柳毅传书》。 2、“吴牛喘月”故事镜(图二),圆  相似文献   

10.
1982年10月,笔者在黑龙江省讷河县龙河乡征集到几面铜镜,其中有三面是比较典型的金代铜镜现藏县文管所。一、双鱼镜圆形,圆钮,无钮座。镜面直径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0月19日,87496部队,在新津机场南端靠五津镇一侧修建挖土时,发现古钱币窖藏。部队立即通知新津县文物管理所。该窖藏为平地往下挖一个不规则圆桶形土坑,坑深约13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无器物盛放,古币用绳穿成串圈放于坑内。全部古币重250多公斤。 对出土清理拣选结果,可分为二十九个品种。  相似文献   

12.
考古出土的最早的铜镜出现在齐家文化中,自早期的齐家文化起,铜镜经过春秋战国的流行,在汉唐时达到了鼎盛,但作为中间期的魏晋南北朝铜镜却陷入衰落,铜镜的发展远不及汉唐。而南北朝时期的北周作为汉晋与隋唐的重要联系节点,其铜镜更是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本文通过对北周墓葬出土的铜镜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北周铜镜的发展特征。北周铜镜出土数量不多,形制以圆形圆钮为主,多为四分式布局或环绕式布局。北周铜镜主要沿袭于汉晋铜镜,按纹饰可分为连弧纹类、四乳禽兽纹类、规矩纹类、神兽纹类、草叶纹类与其他纹饰类。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的出土铜镜从战国至明代的均有发现,各阶段铜镜的时代特征明显,与中原地区发展基本同步.战国时期,四川地区应已初步掌握了铸造铜镜的技术,东汉时期的广汉已是著名的冶铜之地,出现了铸镜业,铸造的铜镜甚至开始向外销售.唐宋时期,铜镜发展最为繁荣、鼎盛;明末清初,随着玻璃镜的普遍使用,青铜镜最终被玻璃镜所取代,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付艳华 《文物春秋》2014,(2):67-70,F0002,F0003
近年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入藏了一批汉代至明代的铜镜,分别出土于廊坊市各区及所辖县市,本文选择其中时代特征明显、纹饰精美者,分别从纹饰图案、完残程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包括汉代昭明镜、禽兽博局纹镜,东汉锯齿纹镜、云雷连弧纹镜,唐代雀绕花枝镜,宋代五子戏莲纹镜、锦地纹镜,金代仙人对弈纹镜、大定通宝钱纹镜,元代花卉纹镜和明代"永保寿用"铭文镜等。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21,(2)
金代人物纹饰镜在师承唐宋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开拓和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金代人物纹饰镜形制多样、图案丰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结合考古出土资料和传世品,对馆藏金代人物纹饰镜作初步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铸造特点、纹饰内容和布局等方面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17.
在哈尔滨市博物馆的所有藏品中,金代铜镜可算是比较有时代特征和制作风格的一类。这些铜镜几乎全部是从哈尔滨市及附近的阿城、双城、宾县等地出土和征集的。这些作为饰面照容用的铜镜,凝结着女真人的智慧与汗水,体现了金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本文试从其中选择最具典型  相似文献   

18.
汪欣 《收藏家》2009,(2):43-50
安徽六安,古属六,夏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为东方偃姓部落的居地,商代为偃姓部落方国地,西周为六国地,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争六,后吴为楚灭,六属楚,秦代,于六地置六县,隶九江郡,楚汉之际,项羽,刘邦先后封英布为九江王,淮南王,均建都于六。  相似文献   

19.
雅安市对岩乡群众,于1984年11月27日在拓宽公路时,发现了三座宋代石券残墓。从墓中清出“宣和通宝”小钱和一面八角莲花边铜镜(直径18厘米),铜镜背面为“鱼龙戏舟”图(图)。该图纹饰精美,追形生动,有船一艘正破浪  相似文献   

20.
韩鹏翔 《收藏家》2022,(9):13-18
铜镜作为古人主要的梳妆类生活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最早的铜镜出现在距今4000年前的甘青地区。铜镜既是古人留下的重要生活用具,也是一件值得重点关注的艺术品,铜镜的造型和纹饰、铭文包含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三门峡古称陕州,位于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中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辖区内文化遗迹较多,是我国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三门峡地区出土数以千计的铜镜,上至西周晚期下至明清时期,这些铜镜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纹饰华丽,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我国铜镜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