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之际,武汉曾产生过“四大名牌”,即:苏恒泰纸伞、汪玉霞糕点、老九如梳笆,以及我们这里要说的曹正兴菜刀。它们都是手工制作,精致独特,美轮美奂,是地道的“武汉制造”,而且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武汉人好吃,尤其好煨汤。要煨汤,砍骨切肉的刀具是少不了的,而曹正兴菜刀正好满足了这种偏好。它刀刃口锋利,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削肉剁骨头样样称便,深得武汉市民的喜爱,成为人们居家的必备品。  相似文献   

2.
曹正兴刀店为我曾祖父曹月海创立,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曹月海系黄陵县祁家湾区、曹家大湾农民.黄陂地少人多土地贫脊,不少人外出谋生,向有“无陂不成镇”之说.清道光年间,曾祖父离乡到汉谋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当年的汉口百业凋敝,想找到一个谋生的职业谈何容易!带来的几个盘缠用完之后,陷入困境.由于几天未进饮食,饿倒在一位叫喻三姑的老妇人门前.在这位善良老人的帮助下,他才找到了一条谋生之路.  相似文献   

3.
"金门三宝,无人不晓"。一是贡糖,曾作为献给京城皇帝的贡品,甜美不腻,确实挺好吃。二是高粱酒,劲头不小,有种豪迈气味,台湾人爱喝;大陆酒品极多,喝这种酒也就图个稀罕。三是金门菜刀,一套数件,适用于切、砍、削等多种用途,算得上厨具中上等用品,其最大的卖点是,"用炮击金门的炮弹壳制成的"。  相似文献   

4.
本刊特稿“武汉·中国光谷”提案诞生的前前后后贾震涛郑水平1·4我所知道的徐会之先生徐世江机智聪明的李大清少将张爹俊何香凝与武汉国民政府邓先海不信鬼神的方明胜少将张攀俊中山先生与“中山”舰率娜胡修林的十年“神舟”情万霞厉无咎,荣氏在汉企业的最后一任经理唐庸章唐义精、唐一禾兄弟的奋斗小史陈克环徐楚光的情报生涯涂天向刘丰的晚年生活罗文发萧红在汉九个月邓先海我和汉卿的一生(上)张于凤至陈布雷之女陈琏的悲剧人生丁群4.’“…5·10 5 .1。…6·35 6·39口述武汉7·25 ................ 9 QC,‘OC月片Q曰-,五2汤12……  相似文献   

5.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4,(24):13-13
5月31日,宜春少年柳艳兵坐上了去往金瑞镇的大巴。如果不出意外,几天后,他将顺利参加全国高考。车行至途中,后排座位的一男子突然举起菜刀向大巴上的乘客行凶。柳艳兵被砍了两刀。他奋起反抗,夺下男子手中菜刀,经媒体扩散传播后,他被称为“夺刀少年”。全国各地的赞扬铺天盖地地扑向他,人们也关注着他更现实的问题——不能参加高考,大学怎么上?  相似文献   

6.
1999年的一天,武汉斫口路133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在武汉饮食界赫赫有名的“小蓝鲸”饮食集团的“旗舰店”——“小蓝鲸(斫口)美食广场”,正在举行落成开张仪式。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与这热闹相对应的却是武汉搪瓷工业发展的里程碑——武汉搪瓷厂的悄然消失。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国民党在加紧对共产党围剿的同时,并派了大批“劫收”人员到汉,重踞武汉国民党军政机构,开始了对敌伪财产的大搜刮.这时盘踞武汉的军政要员都发了横财.先是“劫收”敌伪物资,他们以“滚地毯”方式掠搜一遍,油水吸干.  相似文献   

8.
牙行的演变     
中国统治者由执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到高唱提倡实业、鼓励商战的口号,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大转变,政府改变了压抑商业、歧视商贾的态度,对商业的封建束缚随之放松.在这种大气候下,商业出现了由封建垄断走向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新趋势.“官盐”制度走向衰亡而代之以食盐自由竞销政策,是这种新趋势的必然产物.牙行控制的松懈是由封建垄断走向自由竞争的又一事例.牙行是一种经纪商,起源甚早,牙行在买卖双方之间起中介作用,以促成其交易,成交后向买卖双方收取佣金.亦有先出资收购客货,再向商号、洋行批发者.武汉旧有牙行很多.牙行从两个方面束缚商业,一是客商从外地贩运货物来汉,必须带货投行,通过牙行联系买主,撮合生意,若自行与买主交易,向商号销售,则为非法.二是牙行通过乡谊关系串连招揽客货,形  相似文献   

9.
颜松 《新疆钱币》2001,(1):7-11
唐王朝建立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实行“废五铢、铸新钱”的币制改革,一变自汉以来以记重为主的五铢钱制,首以“宝”货之名铸于钱文中,开创了自唐而始的“宝”货制时期。  相似文献   

10.
九省通衢与文化融合——武汉城市文化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由于它“九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一直像磁石般吸引着八方来客,不仅商人垂涎于这里的通达,文人墨客、社会贤达慕名而来者也不在少数.“得水特优”的自然方位和“得中独厚”的区域所在使武汉被视为大有可为之地,无怪乎旧时人称:“人到武昌心自大,货到汉口自然活.”近代以来,尽管不断地遭到破坏,武汉这个城市还是日趋兴盛.  相似文献   

11.
《史记》《汉书》皆有《货殖传》,本文试图通过对勘两传,以见其异同。 对勘《史》《汉》两《货殖传》(以下简称《史·货》、《汉·货》),首先可以看到:《汉·货》先秦至武帝时的货殖材料基本采自《史·货》,故两传不只篇名、体例相同,内容面貌也相类相似。 《史·货》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先秦,一为两汉。 先秦部分主要记载了汉代以前的货殖人物:1.齐国太公望、管仲;2.越国范;3.仲尼弟子子贡;4.周人白圭;5.监盐起家的猗顿,冶铁成业的郭纵;6.牧长马氏倮,巴寡妇清。 汉代部分主要记载了“当世”货殖家:1.蜀卓氏“用铁冶富”;2.临邛程郑,“亦冶铸,“富埒卓氏”3.宛孔氏“用铁冶为业”,“家致富数千金”;4.鲁人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致巨万”;5.齐人刁间,收取“桀黠奴”“使之逐鱼盐商贾之利”,“起富数千万”6.周人师史,“较毂以百数,贾郡国”,“故师史能致七千万”;7.宣曲任氏,“泰之败也”,“独害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任氏以此起富”;8.“塞之斥”桥姚,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9.长安无盐氏,吴楚七国兵起时,“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用此富埒关中”;10.关中富商大贾田啬、田兰,韦家栗氏,安陵、杜杜氏,“亦巨万”。  相似文献   

12.
<正>武汉是一座拥有歌咏传统的城市,抗日救亡、武汉解放、抗美援朝、长江大桥通车、汉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街头无不出现群众歌咏活动的热烈场面。特别是1965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武汉观看汉版《东方红》之后,留下“后来居上,精益求精”的题词,歌咏爱好者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13.
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口的武汉图书馆外借处,在武汉沦陷期间是日军宪兵队在汉口的驻地.由于这座大楼原来是抗战前的大孚银行行址,所以当时武汉人把这支宪兵队叫做“大孚”宪兵队.“大孚”宪兵队不仅在汉口的水陆出境处和交通要道设置检查哨,还经常窜到旅社、行栈、民宅以及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随意逮捕中国人民.刑讯时拳打脚踢、鞭子抽是家常便饭.有时还将人的四肢反绑悬吊;或把人背起来住地上摔;或先灌大量盐水,然后再在肚子上踩;或用电刑;或叫狼狗撕咬…….  相似文献   

14.
1938年春夏之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刚开始.周恩来担任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为陈诚),国民党的抗战声浪较高,政治形势较好.当时,武汉抗日救亡活动相当活跃,我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外围组织,如“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义社”和“平津流亡同学会”在汉部分人员等都积极展开活动.这一形势,在“保卫大武汉”、组织“七·七”献金活动时达到了高潮.武汉大学不仅是华中的重要学府,也是全国著名的高等院校之一.师生中有进步思想的不少.中共武大组织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在武汉的老字号中,有一类是全国闻名的分号,其总号(总部)或在北京,或在上海。分号则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尤以武汉、天津、广州、南京、苏州、济南等通都大邑为多。举如“谦祥益”“荣宝斋”“冠生园”“亨达利”等等即是,马应龙眼药店也属此。不过,橘逾淮为枳,“马应龙”自打落户汉皋.就开始形成以武汉市场为特色的经营风格,几经发展。终于“汉化”。卓然自成一派.以至人们说到“马应龙”就要与武汉联系起来.不夸张地讲.武汉的“马应龙”堪称马应龙药业的嫡传,武汉也成为马应龙药业完成几次历史性跨越的见证地。  相似文献   

16.
某报载文中有一段:“……下午2时,王长江爬起来洗了把脸,揣上家里的一根电线和一把大菜刀窜出家门……”,其中“窜出家门”的“窜”不如用“蹿”更贴切.从字义上看,窜:逃走,乱跑;蹿:向上,向前跳.  相似文献   

17.
吃货罪恶     
我父母那代人很难理解年轻人在“吃货”这个词上寄予的情怀。他们过去也说“吃货”,但含义跟“饭桶”差不多。吃者,口胺之欲也,再加个“货”,能是什么好东西?但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纷纷给自己贴上“吃货”标签,感觉自豪得很。吃到什么美食都恨不能昭告天下。  相似文献   

18.
武汉民族资本的萌芽 在我国早期现代经济中武 汉是仅次于上海的最发达的地 区,是内地早期现代化程度最高 的城市。 武汉在早期经济现代化过 程中,民族资本的出现要比外资 企业和官营资本晚一些。自19 世纪60年代武汉开埠后,外商 纷至沓来。最初,他们在武汉开 办的大都是与外贸有关的。19 世纪70年代俄商将阜昌、新泰 两个砖茶厂从蒲圻迁到汉口,改 用蒸汽机代替手压制茶,这是武 汉最早的现代企业。 武汉的国有企业是在洋务 运动中产生的。19世纪60年 代,在全国性的“办洋务”“倡军 工”“挽利权”的刺激下,武汉的 现代…  相似文献   

19.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一宋代以来,海南岛的黎族中已经出现了所谓“熟黎”、“生黎”的名称。“熟黎”即指接近汉区,经济文化深受汉族的影响,“能汉语”,“耕作省地供赋役”,①直接受封建朝廷控制的一部分黎族而言。黎族在海南岛的分布,有两个比较集中的地区,一是儋州,“黎视诸处最蕃”;一是崖州,“黎地大于州,其人十倍之”。②到了明代,这两处的“熟黎”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可是儋州一带,“山百倍于田”黎族的农业生产,仍以刀耕火种的“砍山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