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唐朝和元朝时期西藏历史问题为中心,探讨了西藏地方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认为西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有一个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的过程;“六人种”或“六氏族”说给通过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吐蕃王朝制造了一种合法的理论根据;元朝将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为西藏地方认同中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现了元朝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间的相互认同;由八思巴《彰所知论》开创的大一统理论在有关藏、汉、蒙和门巴为一母所生兄弟的传说中得以具体展示,是元朝西藏地方认同中国大一统的真实写照,标志着西藏对大一统中国认同过程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也做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物》1981,(11)
十三世纪,西藏地方以一个行政区域正式归入祖国版图。自此以后,历届中央王朝逐渐加强和完善了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施政措施就是敕封当地首领,并要求他们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管理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务。元朝统一中国之  相似文献   

3.
蒙古汗国及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天山南北各地曾因地制宜,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设立过不少名目繁多的军政管理机构和职官。这些军政管理机构和职官之设立真实具体地体现了内地中央政府对新疆广大地域的管辖统治,是汉代以后历代中央王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进行管辖统治的延续和发展,故而在新疆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将分四部份来对蒙古元朝时期新疆的军政建置和职官设立进行探讨和论述。一根据史籍记载,蒙元时期在今天山南北各地置设的最早的军政管理机构是“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蒙古语的音译,意即“镇守者”,它是官名,…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设置"阿里总管"(噶尔本)一职,作为阿里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历史可追溯到1680年前后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蒙藏联军收复古格旧地之际。早期的阿里总管带有强烈的军事管制性质。18世纪上半期,准噶尔问题突出,在清朝中央的关注与决策下,阿里总管的军事力量得到强化,其权力与地位在西藏政治中举足轻重,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之乱后,新组建的噶厦政府为阿里地区最高军政事务的处理确立了双长官领导体制。而1760年代以后,随着准噶尔的平定与清朝中央注意力转移,阿里总管的实权和地位逐渐下降,至清末已不复当年了。  相似文献   

5.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代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钞,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纸币制度——钞制。第一个少数民族一统南北后建立的政权,其控制地区之广,统治民族之多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纵观元朝经济史,一个在整个中国经济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就是元朝长期使用纸币作为全国的通行货币,并且建立了一整套金融制度——钞制,而不是采用金银或制钱(铜钱)作为全国的通行货币。为什么元朝不采用金银或制钱呢?那些金银又作为什么用途了呢?元朝采用钞法对它政权本身又产生了何种影响呢?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元朝时期中国版图空前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先后统一蒙古各部,继而东征西讨,通过金戈铁马的赫赫武功,纵横驰骋于欧亚大陆,建立起西抵黑海,几乎包括整个东亚地区的世界性帝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但是,如何统治这样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世界帝国,这是蒙元统治者长期以来面临的政治困境和必须要解决的统治难题。蒙古统治者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整的符牌制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先生做《殷周制度论》,以卜辞材料论证殷以前无嫡庶之制,为古代宗法制度研究上的一大发明。但此文以晚出的宗法理论材料与卜辞材料做对照研究,认定立子立嫡之制起于周初,为周公所创,是为周人改制之最大者,存在一系列失误。商代宗法的基本体制应是依父系分族而仍依母系分宗,周初尚大致承此体制,而与晚周宗法大不相同。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也不是历史实情。  相似文献   

8.
晚清之际,面对外国列强的咄咄进攻和国内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清统治者不得不寻求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以期摆脱危机,长治久安。在这股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清满族统治者的龙兴之地———清朝陪都盛京(今沈阳)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由于盛京的政治与军事体制皆为陪都之制,迥异于其他地区,因此,了解和研究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一清末陪都首先进行的是政治体制改革,并为军事改革准备了条件。陪都,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首先是一种政治现象,表现为一种政治制度。清朝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划全国为十八行省和若干特…  相似文献   

9.
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中央政府统辖的一个行政区。当时,西藏地方的官员都由元朝政府直接任免。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收藏的元代八思巴文印章之丰,足以说明元朝封授西藏的僧俗官员是很多的。现择要介绍九方元代印章于下。宣政院印(图一、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共和体制下的国民政府为消除西藏在国家行政上的"特殊之形式",谋求对其政教合一制度进行改造,实施政教分离,改变长期以来西藏政教合一、宗教至上的社会状况,实现西藏与内地的政治一体化,从而巩固边疆。但由于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中央若即若离,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民政府在处理西藏政治与宗教关系的政策层面上进行了诸多调整,反映了其在推行政教分离和维护政教合一制问题上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帝师考源元朝统一西藏地方以后,设立帝师,总领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宜,这不仅是元朝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著名事件。张羽新发表在《中国藏学》2004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对帝师的源流进行了考汪。史章认为,元帝师制度沿袭西夏说缺乏足够证据。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的初衷是表彰其创制蒙古新字之功,只是在其圆寂之后,帝师才演变为萨迦派僧人独据的最高僧职,这和西夏不存在制度上的继承关系。“王者必有师”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治国思想,“帝师”作为帝王之师的专门用语,在西汉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屡见不鲜,这是忽必烈师“汉法”建立帝师制度的真正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正《汉藏史集》《汉藏史集》成书于明代。由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藏学家陈庆英译,是一部研究和了解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该书对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元朝在西藏的军事、赋税、设立驿站、法律、本钦的委任等元朝与西藏地方关系方面有详细记载,是一部研究和了解元代西藏历史的重要文献。作者:[明]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定价45.00元,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11月出版,ISBN:9787225054087。  相似文献   

13.
元朝改变了宋代对八番顺元地区宽松羁縻的治理模式,推行较为严格的宣慰司、土官制度和与内地一致的镇戍制度。在征服八番顺元地区的过程中,川、滇、湖三省围绕其管辖权问题,展开了一番争执。元廷以军政制度推行和地方稳定为考量,以行省力量投送水平为依据,先将八番顺元地区划归四川行省,后短暂划归三省交替管辖,最后划归湖广行省。元廷对八番顺元地区的治理模式,在由羁縻制向土官土司制转型过程中,推行宣慰司、镇戍制等军政制度时,与该地区特殊的政治地理环境不断磨合,是管辖权出现复杂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蒙古灭亡金朝之后,其统治者忽必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辽阔的元帝国。虽然元朝的统治阶级是蒙古贵族,但是北方金朝遗留下来的一大批儒士却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再论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兼与沈卫荣商榷王献军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历来为研究藏族史的学者所重视。50年代,韩儒林先生发表了《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①一文,系统地论述了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但是诚如韩先生在文中所言,由于诸多...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领导的军事远征创造了疆域空前的蒙元帝国。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蒙哥登极以后,拖雷家族控制了帝国最富庶的土地,即位于东亚大陆的元朝本土与立国于西亚的伊利汗国。由于元朝统治者与伊利汗国血缘相近,双方往来最为密切。两国之间除通过传统的陆路往来外,海路交通因之大兴。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博物馆的许多藏品中,有一件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一枚由元朝皇帝授给西藏地方萨迦第七任帝师桑杰贝的玉印。通过对这枚蒙古新字(八思巴文)玉印的考证可以看出,早在13世纪40年代西藏地方即成为元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一个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18.
藏族哈达文化巴桑罗布哈达是我们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物,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而献哈达这一礼仪开始出现于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时。八思巴是藏族历史上的著名伟人,特别是在元朝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于1253年随其伯父萨迦班...  相似文献   

19.
元代海南黎乱频发,沉重打击了元朝政权在海南的统治秩序,后世史籍多将"黎乱"频发根源归结为元朝重用黎族土官及黎兵万户府的设立,笔者认为元朝统治者迷信武力、残酷压迫是导致黎乱频发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清朝前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一历史事实不仅使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自元朝(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参加祖国版圖以来,始终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铁证之一。因此,阐明这一历史事实,并加以论述,对今天现实斗争,是有它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