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然而你可知道春天在哪里能体现出来吗?春姑娘走进了小区,小区里的迎春花就立马展开了金黄色的花瓣,近前一看,啊!还不止一朵呢,仔细数一数有两朵、三朵、四朵……一丛丛、一簇簇,真是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啊!春姑娘又来到小溪旁去唤醒了鱼儿。只见小溪上面的一层薄冰"咔咔"地碎了,鱼儿就知道春天来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从“■”从龙的“■”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由民国时期转变而来且以史料考证见长的"旧史家"积极参与到以"五朵金花"为热点的历史理论问题的讨论中。他们对各朵"金花"都积极进行理论思考,发表了诸多观点,彰显了他们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为他们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展示理论尝试的舞台。"旧史家"对"五朵金花"的讨论,不仅发展和壮大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队伍,也为新中国史学的理论架构与学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建筑格局上看,一朵云是典型的纳西民居风格,有8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有大中小三个院落,院里院外,房里房外,阳光充足,花木繁多。认识一朵云的老板娘是在一次同城活动中,当时她的院子还在装修,我只知道她以前在凤凰开过客栈,她有个宝贝女儿叫"一朵"。后来我离开了丽江,在微博上看到她的院子逐渐成型,有模有样,还经常看到她带着一朵在拉市海,在泰安在大理苍山到户外开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殷墟花东卜辞有字作■(花东273),学界尚无准确隶释。本文首先梳理了与该形有关的■、■字,认为■字当依唐兰说读为"颠";其所从之倒人形,在甲骨文中亦单独成字,乃"颠陨"之"颠"的表意初文;■形有异体作■,系加注"丁"声的"颠"字。在此基础上,主张花东■字所从之■与■、■构形之意相类,表颠陨之意;"日"旁为加注声符,■也是"颠"字异体。卜辞"颠"字可表颠陨,或读为"沴"、"疹"。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2016,(4):93
香浪节是安多藏区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群众性游山活动。香浪节源于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语意思就是采薪。香浪节为夏河拉卜楞寺首创,第四世嘉木样为保护寺院周围生态环境,避免乱砍滥伐,规定每年藏历三、四、五、六、八、九月为进山采薪日期,过了香浪日,一律不准进山砍柴。过去寺僧每年这个时间进山伐薪,  相似文献   

7.
依兰古城为历史文化名城,值得研究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关于满洲先世发祥地斡朵里故城遗址的探寻研究,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其纵横交错的复杂历史文化背景,而使探讨研究曲折辗转,诸多学者涉入斡朵里故城的探源考释,结论莫衷一是.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对"斡朵里"等名称的语音、语义进行解释和考证,并以此结合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等分析研究,以图寻其根源,昭示含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陕西唐宋时期的石窟寺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典型石窟寺建筑实例入手,与汉地木构佛寺建筑群体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一、对比分析陕西唐宋石窟寺与汉地木构佛寺建筑的营建背景:二、进行陕西省内唐宋时期石窟寺与汉地木构佛寺在建筑群外环境的对比研究;三、进行陕西省内唐宋时期石窟寺与汉地木构佛寺在建筑群形态发展方面的对比研究。通过上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出:陕西唐宋石窟寺在营建背景、建筑选址、建筑构成、建筑布局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侯马载书中有■字,作人名。载书云“而敢或■改■及■”,此字或从衣作■,《侯马盟书》据此字有二例从■作■,释作奂,不确,此字据《侯马盟书字表》统计,作■、■者合计128例,作■、■者合计94例,可知此字之正例当作■或■。此字从衣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之含义与衣有关,故附加义符;二是■字本为一从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过去统通归为龙字的几个甲骨文字,确认只有“头有冠角、张口有齿、尾后卷上翘”的■或其简体■才是龙字。■字从■声。■身、首同龙而无冠角。■应读为尤、訧,义为责怪,引申为惩罚。又据唐兰所云龙字“虯曲而尾向外,此蟠结而尾向内,其形迥异”,将■字与龙字区别开,并进而从形、音、义论述■字应改释螾,在卜辞中训为延。  相似文献   

11.
二一页下:■,■木初生也,象■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用为■字,读若彻。”按:“■”,是象形字,其形于甲骨文正象一株草,“■”的本义就是■术之,非是古文用为■。  相似文献   

12.
雅安观音阁重建于明天顺年间,虽历经多次维修和改建,但除屋面为清代重修外,主体木结构仍为明代遗存,部分木构件甚至保留有彩绘与灰塑痕迹。前檐下金枋上有明确的"大明天顺"纪年,年代信息较为准确。柱网与屋架结构均规整对称,构件制作精良,形制具有显著的官式建筑特点,同时部分细节上保留了地方做法,这些在同时期四川寺观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殷墟甲骨文中的"■"、"攺"两字,究竟应该释读作什么字,学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或把前者读为"已",后者读为"改",从而把两者都看作实词。裘锡圭先生主张两者都是意义较虚的词。从花东卜辞中的情况来看,裘先生的说法是可信的。用为虚词的"巳"或"攺"字见于花东子组、历类、历无名间类、无名类、何组和黄类中,尤其是后三类中。不过,甲骨文中确实也有少数"巳"应读为祭祀的"祀"字,这类"巳"主要出现在■肥笔类、■历间类、宾组与何组卜辞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城墙基础,多是先挖基槽,然后再填土夯筑,宋代以前多为素土,宋以后增加了砖瓦夯层,并出现了木桩、睡木、石板(块)等加固技术。木桩有竖立与横铺两种,主要是为了加强地基的承载力与整体性。石板或石块,可使基础更加坚固。这些加固措施,有时又相互配合,如木桩之上往往铺以石板,木桩有时打入夯土中,等等。这些城基加固技术,和现代建筑地下桩基、地下钢筋网等功能相似,只是材料不同。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6,(5)
汉阳陵博物馆藏有"东织■官"铜印一枚,出土于汉景帝阳陵封土东北侧21号外藏坑,发掘者释为"东织寝官"。本文从玺印篆刻书法的角度对■字进行考证,认为此字应释读为"染"。"东织染官"应是少府属官"东织令"的所辖官员,负责"缯染"皇帝和皇后"天地宗庙群神五时"祭祀所穿祭服的丝帛织染工作。该枚印章的正确释读,有助于推进汉阳陵外藏坑的性质与内涵的研究,亦为研究汉代官职制度和手工业技术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等字形通常隶释作“冎”字,与其密切相关的■等字形旧释“骨”(冎),或释“■”,现在许多学者则释作“肩”。依据■等字形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以及古文字和传世典籍等材料,并从■等字形与相关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来分析,释“肩”依据不充分、不妥当,释“骨”更为合理。通过释论■等形及相关文字的释读问题,进而辨释“■”与“■”两种字形的形、音、义关系,我们认为甲骨文“■”与“■”已明显分化为两个字——“■”释读为“冎”,“■”等形则应释读为“骨”,也就是说“■”与“■”表示的是“冎”“骨”两个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17.
殷墟甲骨文中的"■"、"攺"两字,究竟应该释读作什么字,学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或把前者读为"已",后者读为"改",从而把两者都看作实词。裘锡圭先生主张两者都是意义较虚的词。从花东卜辞中的情况来看,裘先生的说法是可信的。用为虚词的"巳"或"攺"字见于花东子组、历类、历无名间类、无名类、何组和黄类中,尤其是后三类中。不过,甲骨文中确实也有少数"巳"应读为祭祀的"祀"字,这类"巳"主要出现在■肥笔类、■历间类、宾组与何组卜辞中。  相似文献   

18.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9.
黔北一带发现的家墓较多,尽管各墓大小不一,但它们反映出的文化特征是一致的。从墓葬体现的整个文化内涵来看,与我省其它地区发现的宋代民族墓完全不同,而与四J;D地区的宋墓具有较多的相同特征,因而有学者将两地的宋墓合称为‘*1贵类型宋墓”①。黔北宋墓,虽然大都遭到严重盗扰,墓中随葬品多已不存,一些墓葬的墓室结构亦受到严重破坏,但从墓葬建筑特点,室壁雕刻题材和残留的随葬物等联系四川地区的家墓资料考察,便可看到当时的一些丧葬心理与习俗,而这些心理与习俗又构成人们生前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其进行探讨是必要…  相似文献   

20.
■子盏     
■子盏(见封面),1990年出土于襄阳县朱坡乡徐庄村,盏隆盖,中立喇叭形捉手,其上有两两相对的镂孔四个,盖缘作尖后子母口形与器口相合,盖过铸四兽首形衔扣.器身方唇直口,鼓腹平底,腹下铸三个兽蹄形小矮足。盖上饰花纹三周,为两周环带纹夹一周蟠■纹,盖顶中部饰蟠■纹,捉手内侧饰垂鳞纹。器腹三周花纹由上及下分别是垂鳞纹、蟠■纹、环带纹。器高19、口径21.6厘米。盏盖和器内底各有6行32字铭文,两处铭文内容相同,行款略异:八月初吉乙亥,■子■择其吉金自作■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孙孙永保用之。根据铭文文例和纹饰特征,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